“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2022-11-16王英玫
王英玫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250200)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部分抽象、繁杂,专业名词多;实践部分主要通过实训室进行实战训练,操作步骤多、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课件传授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为了使学生更好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现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命令,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完成网络的管理和组建,能搭建、维护中小型网络,能完成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能安装配置各种网络服务器并能组建小型无线局域网[1]。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如“路由与交换技术”“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师主要讲授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命令、基本操作技能,上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能动性,教学效果差。由于部分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对于实验操作这部分内容,教师也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没有进行直观的感受,不能理解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 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以面授为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授课任务。对于传统授课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不能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讲授的知识量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地给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内容,学生的知识面窄,课程教学受到一定限制。学生接受知识仅限于课堂,不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课堂上不能理解的知识在课后也得不到很好解决。
1.3 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尤其重视将职业培训、企业实践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上。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目前依然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与企业需求、学生就业联系不紧密,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缺乏沟通,不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类型,学生无法掌握行业标准,不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就业时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2]。
1.4 不能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
高职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中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春季高考考入的,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夏季高考考入的。学生的来源不同,计算机专业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较高计算机网络技能,有的学生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网络,面对专业知识相差如此悬殊的学生,如果采用统一的授课进度和授课方法进行授课,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势在必行。
2 改革采取的措施
2.1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理论授课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念抽象,逻辑性、实践性强,与现实结合的非常紧密,若采用单一的传统线下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互动少,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信息素养。
线上教学依托云智慧职教平台进行,该平台有着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功能,主要包括职教云、资源库、专业群、MOOC 学院等内容[3]。通过职教云可以完成线上授课,包括课前、课中、课后3 个模块。在课前,教师可以把预习内容、预习习题、课前资料上传到云平台,让学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中,教师可以开展线上授课,把自己录制的视频、从其他资源库下载的视频及MOOC 等内容在线上让学生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课后,教师可以把作业、课后测试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学生通过云平台完成作业的提交,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课后辅导。云智慧职教平台除了可以完成授课外,还有资源库、专业群等模块,可以把优秀的资料上传到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料模块中,供学生参考学习,这种模式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习思路。
把一些较简单的内容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把一些较难的内容采用线下方式进行授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较好把地控学习进度,时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师生面对面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融合了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优点,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4]。
2.2 实训室实训和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
实训室是主要的实训场地,可以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主要有双绞线的制作、配置IP 地址、子网划分、路由器的配置、RIP 协议的配置等内容。在实训室进行实训,教师可以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的操作情况,有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辅助软件可以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IP 地址配置、数据包的传输等实验,可以模拟演示各种真实的网络操作,学生通过Cisco Packet Tracer 辅助软件可以体验真实的试验效果[5]。Cisco Packet Tracer 辅助软件实训可以缓解试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训室实训和Cisco Packet Tracer辅助软件实训相结合,可以帮助实验设备不足的高校完成各种实验实训操作,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燃眉之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种实训操作。
2.3 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前言知识
加强校企合作,使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产教融合、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向企业输送技能性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实现校企双赢[6]。所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华为、济南博赛、浪潮等高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授课。学生可以到这些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学习一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一些岗位职责,提前体验工作环境,为就业做好铺垫。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专业技能,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与本院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企业工程师不仅可以把最新前言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与本院教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长远发展。
2.4 引入“1+X”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1+X”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1+X”证书的引入,为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入“1+X”证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体系融合在一起,培养了多元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7]。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加强职业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证书主要包括以下3 种类型。
2.4.1 华为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
华为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符合ICT 领域新型融合性ICT 人才,包括HCIA、HCIP、HCIE 等级职业证书。通过认证后,学生对通信网络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具有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设计和实施能力。
2.4.2 思科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
思科认证以思科系统公司为依托,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网络产品传授给学生,培养IT 领域高级网络管理人才。该证书的获得,得到行业人员的高度认可,被誉为“21 世纪高薪职业的头等舱”。
2.4.3 华三网络工程师职业证书
H3C 认证的网络工程师主要培养面向中小型网络的规划、设计、布局、配置以及网络维护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交换的配置、网络设备基本操作、IP 路由器的配置、网络安全、广域网互连等。获得该证书后,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的网络知识与网络技能,还具有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能力。
2.5 分层次教学完成不同的实验实训
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深的网络专业技能,有的学生对基本的网络概念、操作方法还没有弄明白,特别是实验实训,水平相差较大。为了满足“差生吃好、优生吃饱的”教育理念,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实训内容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3 个部分,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内容的实验实训,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双绞线的制作、局域网组网以及TCP/IP 配置。这部分内容难度相对较小,但在网络实验实训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是完成组网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用小组合作、生生互助的方式进行,由小组内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互帮互助,保证全部学生掌握所学实验操作[8]。
综合实验是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这部分内容除了能完成相关操作外,还要掌握一定网络知识,能分析问题并能完成相关设置。主要包括VLAN 配置、动态路由器配置、交换机配置以及服务器安装与配置等内容。这部分实验实训内容有时会牵扯到二级学科,表现为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设计综合实验时,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完成本实训内容。
设计性实验主要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完成设计任务,并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相关实验实训。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除了必须熟练掌握网络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选修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有选择性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包括socket 编程、网络传输层协议分析与设计、Snort 嗅探器设计与安装、数据包记录器的配置等内容。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难度大、知识更新快,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5 个方面探讨改革方法,全方位介绍了改革措施,多项改革措施并举,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今后,会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力争打造省级精品课程,为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