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圈子有多牛
2022-11-16余冰玥
文/余冰玥
饭圈、绘圈、转笔圈、语C 圈……这届年轻人拥有许多基于兴趣划定的社交圈。这些看起来新潮甚至有些奇妙的爱好“同温圈”,正在由00 后重新构建。
“打假”历史科普视频
“中世纪的人到底隔多久洗一次澡?”在历史兴趣群里看到这个历史问题时,初二学生钰涵的好奇心瞬间被激起。
“很多讲中世纪历史的视频,都会强调中世纪欧洲贵族不爱洗澡,事实可能不是这样。”为了探究“中世纪洗澡之谜”,钰涵和小伙伴到图书馆,并从官方历史网站寻找史料。他们找到了许多中世纪的图画手稿,发现其中记录了很多当时人们洗澡的信息。确认史实后,钰涵和小伙伴们就去相关视频的评论区积极“打假”。
给历史科普类视频“打假”,只是钰涵所在历史小圈子里的有趣玩法之一。小升初假期,钰涵和班里其他爱好历史的同学,组建了一个小兴趣群。渐渐地,身边喜欢历史的同学越来越多,加入他们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小群里,大家会分享一些冷门的史料,如果有人提出了与历史相关的问题,大家就一同上网寻找史料,证明或反驳某一观点;若是看到一本不错的历史书,也一定会有小伙伴在群中分享。
大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和历史人物创造一个形象,这一玩法被称为“国家拟人”。群里的小伙伴会深入了解一些国家的历史,慢慢把形象填充得更加丰富、饱满。人物设定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国家历史。
“如果有人分享的设定中有很符合史实的地方,我们会把它单拎出来,让创作者详细解释一下;如果某个设定不符合史实,就会询问设定的原因。”钰涵很喜欢大家的这种交流。
而对于历史本身的讨论,在这个圈子里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我们不会刻意地寻找某一话题或是组织活动。往往是几个好朋友一凑在一起,就开始谈论历史,无论是国外国内、古代现代,我们都会聊得很开心。”
成绩只是附属品
软件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殷曦,有一个8 人的小群。随手点开他们的群聊,会发现大部分信息都是一群奇怪的“乱码”,有时候则会是一个小程序,点开一看原来是个音乐游戏。这实际上是殷曦等人的“宝藏”小圈子。群里的成员有的是舍友,有的是认识的新同学,大家都学习编程课程,小圈子则是大家进行代码写作的“秘密基地”。
最早建立这个群是在大一“C 语言”课程开课后不久。当时的殷曦对于代码懵懵懂懂,只能打出最基础的“Hello World”。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在殷曦的眼中,编程逐渐变成能创造一个完整逻辑世界的新尝试。
编程逻辑必须层层递进,严丝合缝,稍有一点错漏,就会无法读取。殷曦逐渐从这类逻辑游戏中品尝出一丝丝乐趣,常常会在学习之外,冒出一些有趣的想法,并试图通过代码进行转化。
一人的想法总是有局限的。殷曦周围好几个同学都对编程有着独特想法,几个人一拍即合,“发明”了一种互动小游戏——在课程作业之外,选择一个小课题,大家一同用C语言写出来,比比看谁写的代码更优质,再讨论更好的改进方案。
“成绩可能只是练习的附属品,大家在圈子里一起为了真正感兴趣的事物锻炼自己的思维,那种相互学习、一起进步的感觉,才是更让我开心的事情。”殷曦说。
是兴趣,更是个人表达
“一段旋律怎么变成一首歌?”在看完B站00 后UP 主Vicky 宣宣的音乐创作视频后,从小喜欢音乐的15 岁女生楚然兴奋地和周围小伙伴讨论了许久。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她和几个小伙伴组建了一个“用爱发电”的小翻唱群,学着用身边触手可及的小物件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并组合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旋律。
群组的成员大多是在同一琴房的小伙伴,也有楚然的同班同学。大家往往会挑选最近比较喜欢的歌曲,尝试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出来。有时,可乐打开瞬间的气泡声、酸奶喝到最后一口的“簌簌”声、摇晃装了一半沙砾的罐子声,配上学声乐同学的和声,就能成为一段动人的伴奏。
各类“圈子”满足了年轻人对于人际交往和归属感的需求,同时,为他们提供了“能力感”。
“万物皆可圈。”00 后们正在将爱好与兴趣发挥到极致,构建出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的社交城堡。年轻人喜欢二次元,也爱历史科技;热爱生活点滴,也喜欢学习新事物。他们的兴趣社交圈,正是一个个包罗万象、蕴藏自我表达的开阔世界。
(选自2022 年8 月5 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