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16杨凤超
杨凤超
榆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榆树 130400
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并能直接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而在当前的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残留药物、粪便及有害气体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加之肉食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之一,为此只有加强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才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同时,保障肉质的安全。因此,这便需要养殖人员根据畜牧养殖中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拟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由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由此为畜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推动力。
1 畜牧养殖中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1.1 臭味和臭气污染
通常畜牧养殖中易于产生臭气和氨气等各种有害气体,而影响周围的环境,乃至污染空气。而且对于不同的养殖阶段,都会排出二氧化硫等相关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由此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体的健康。
1.2 药物残留污染
由于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会使用各类的抗生素和激素类的药物,来刺激植物与动物的生长,但是药物的部分药量,会被植物、动物所吸收,而另外的部分,则是存留在其表面之上,这样药物就会对环境造成间接的污染。加之,很多畜牧养殖场中,在养殖时并没有做好对药物残留的及时清理与消毒,长此以往下去,便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而且相关的物质能够与空气发生反应,从而进一步污染周边的河流,出现水资源的污染等。
1.3 粪便污染
由于畜牧养殖场内最为常见的是牲畜的粪便,虽然养殖人员会进行一定的处理,但在实际的粪便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处理率低下的现象,这样便会污染环境。以养猪为例,一头猪每年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粪便,高达3 t左右,这样一来,当养殖人员一旦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对粪便实施科学的处理,就会导致粪便污染空气。另外,牲畜的粪便中存在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通过空气的传播,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1.4 动物尸体污染
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壮大,导致牲畜的生病与死亡的发生概率明显提升。一旦牲畜死亡后,如若养殖人员尚未及时处理其尸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人体健康,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加之动物病毒会大面积的传播与扩散,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容易对人体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与此同时,当动物尸体处理不彻底,便会散发恶臭味,从而污染环境与水资源。
2 畜牧养殖过程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很多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尚未认识到环境与养殖之间的密切联系,加之养殖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很容易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部分养殖场缺少环境保护设备,导致养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无法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加剧环境污染。
2.2 养殖方式过于落后
目前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养殖方式仍然较为落后,比如养殖相对分散,或者粗放,尤其是部分养殖人员或企业,其生产设施较为简单,无法配备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而直接影响环境污染的治理。加之,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型养殖场,其设备过于简陋,往往所产生的粪便及污水,尚未经过任何的处理而排放到外面,从而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
2.3 动物尸体处理不科学
对于畜牧养殖来说,很多地区的养殖人员尚未认识到动物尸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缺少无害化处理,经常出现随意乱丢弃的现象,比如农村地区的小型养殖户,将病死的动物直接丢弃河边、林中等,无法按照规定进行病死动物的处理,加之散养户的法律法规意识不足,部分地区的养殖人员因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没有设置无害化的处理设备。
3 畜牧养殖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3.1 提高养殖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严格遵守相关的日常操作条例,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加强日常饲养工作的改进与优化,在保护周边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养殖。首先,要做好对饲养区域牲畜的排泄物清理与消毒工作,同时定期清洗饲料槽、饮水槽,并针对牲畜进食区域的地面及食物残渣,进行及时的清理,由此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养殖区域卫生水平的提升目的,确保养殖区域的卫生条件合格,从而有效预防疫病。同时养殖人员还要减少消毒药剂的使用,避免消毒药剂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其次,养殖人员在畜牧养殖中,要改变传统的养殖理念,树立生态养殖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来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此,要采取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畜牧养殖中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养殖户都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以此积极的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之中,降低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从而保证养殖场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进一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采取绿色生态化养殖方式
为了有效的减少畜牧养殖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便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畜牧养殖模式,积极建立绿色化、生态化的新型养殖方式,由此提升我国畜牧养殖水平。首先,养殖人员要树立绿色化的养殖理念,积极接受新型的养殖模式,采取绿色养殖技术,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病死动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与利用,推动畜牧养殖模式的生态化与绿色化发展;其次,养殖人员要使用绿色兽药、绿色饲料,这样能够减少对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养殖人员要尽可能避免对抗生素类、激素类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当前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发展阶段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为此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得以彻底解决。首先,相关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畜牧养殖无害化处理中心,对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科学回收处理。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农村地区散养户的管控,严令禁止病死动物的随意丢弃,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在畜牧养殖期间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应采取先进的技术积极解决,比如,使用生物进化的方式,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由此提升粪便的使用效率,为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3.4 健全畜牧养殖法律法规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要加大支持的力度,不断健全畜牧养殖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管,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首先,对于各类添加剂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来提高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其次,国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养殖具体发展情况,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畜牧产品受到污染。
3.5 建立独立消毒室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加强消毒管理工作,彻底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当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区域前,要做好自身的消毒工作,以及出入养殖区域的车辆,也要加强消毒,避免带入病菌。例如,有条件的中大型养殖场,可在出入口位置设立独立的消毒室,以紫外线、消毒水等方式给予消毒,减少进入养殖区域的所有人员携带病毒,这样一来,既能缩小养殖区域的消毒面积,又能减少消毒药剂的使用;其次,在日常的养殖中,养殖人员要对牲畜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疫病等情况,进行及时的隔离,有效防止大面积的牲畜感染,同时因疫病死亡的牲畜尸体需立刻焚烧;最后,养殖人员要定期检查牲畜的健康,以便保证在疫情出现初期得以控制。而且,在牲畜的幼年时期,应做好免疫接种,以防出现重大疫病而造成大批量的死亡,从而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疾病向外界传播,还能保障牲畜的健康生长,为养殖人员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始终都是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这便需要养殖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深入分析环境污染的问题,以此拟定科学、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来提升环境保护的质量与水平,以便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畜牧产品,同时促进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