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犊牛腹泻原因及治疗
2022-11-16马军明
马军明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定西 748100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不断发展,奶牛、肉牛产业的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牛奶、牛肉及其他牛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渐上升,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养牛业的发展。犊牛作为牛养殖业中的核心力量,是养牛场户尤为关注的群体。但近年来,犊牛腹泻病一直是困扰养殖场户的一大难题,因为犊牛腹泻病的病因复杂,很难做到对因治疗。在兽医临床中,当犊牛感染了某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均可引起犊牛腹泻病的发生。基于此种情况,查清犊牛腹泻发生的原因,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在养牛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常见病因分析
1.1 管理与饲养不科学
犊牛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机体内的免疫系统尚未健全,故犊牛的免疫力较低,对外界不良环境较为敏感。当气温骤变时,没有及时做好犊牛圈舍内的保暖措施,犊牛遭受邪风入侵,胃肠受凉,消化机能减弱,就会引起腹泻病发生;或当天气炎热,未能及时做好对犊牛的防暑降温,也会引起肠胃不适,发生腹泻。另外,若饲料搭配不合理,或给犊牛食用了劣质、发霉、冰冻和霜冻的饲料,也会引起犊牛腹泻病发生。
1.2 细菌性感染
大量研究表明,某些细菌的感染是犊牛腹泻的常见原因,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细菌性病原感染犊牛后均可引起腹泻发生。犊牛细菌性腹泻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往往呈地方流行性,若及时发现并合理用药可治愈。
1.3 病毒性感染
在病毒性疾病中,轮状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引起犊牛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因。病毒性疾病相对于细菌性疾病来说潜伏期较短,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往往通过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
1.4 寄生虫性感染
临床上,一些寄生虫的入侵也能引起犊牛发生腹泻,如消化道线虫、隐孢子虫等。这些寄生虫病往往具有较长的潜伏期,犊牛呈隐性感染,只有出现典型症状并排除了细菌、病毒感染后,才考虑是否是寄生虫引起,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做好犊牛的预防性驱虫是减少该类疾病的有效途径。
2 犊牛常见腹泻病
2.1 大肠杆菌病
犊牛病初体温升高至40 ℃以上,随后开始出现腹泻。发病初期排出黄色糊状粪便,后呈灰白水样,粪便中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及泡沫。发病后期,犊牛肛门括约肌失禁并伴有腹痛。若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耐过的病犊,恢复很慢,发育迟滞,并常伴发其他疾病。
本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效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氨苯磺胺等进行给药治疗。在抗菌药物治疗时,也可配以酶制剂、酸制剂、中草药制剂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有益菌群,以加快病情好转。
2.2 沙门氏菌病
病牛体温升高至40~41 ℃,食欲、饮欲废绝,脉搏频数,呼吸困难。大多于发病后1 d内开始腹泻,排出带有血块、纤维素絮片的粪便,伴有恶臭气味,犊牛多死于发病后的1~5 d。病期延长者可以看到快速脱水和消瘦,眼眶下陷,眼结膜充血、发黄。病牛腹痛剧烈,常用后肢蹬踢腹部。对病死犊牛进行解剖发现其心壁、腹膜、腺胃、小肠和膀胱的黏膜有小点出血;脾充血、肿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并伴有出血点;肝脏呈暗红色,胆汁稠而浑浊,肾有时可发现坏死灶。
对于本病的预防可使用牛副伤寒疫苗,治疗时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四环素等,但注意要轮换使用药物,避免细菌出现耐药性。
2.3 牛病毒性腹泻病
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2型引起犊牛的一种以腹泻、消化道黏膜坏死、糜烂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患病牛、隐性感染牛及康复后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这些传染源通过唾液、鼻液、粪便、尿液、乳汁和精液等分泌物排出至外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见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初春,本病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可达90%~100%。本病潜伏期1~2周,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 ℃,呈稽留热。患病犊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发病2~3 d内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发生糜烂,流涎增多,反刍停止,呼气恶臭。随后即发生腹泻,排出水样带有黏液和血液的稀粪。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在消化道,鼻、齿龈、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有糜烂、溃疡。严重发病的犊牛在喉头上有溃疡及糜烂性坏死。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肠、回肠炎症症状较为严重,盲肠、结肠有卡他性、出血性的溃疡性以及坏死性炎症。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疫苗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途径。在临床上应采取补液、止泻、强心和防止细菌继发感染等措施。选择复方氯化钠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配合5%碳酸氢钠溶液300~600 mL缓解酸中毒,止泻用碱式硝酸铋15~30 g作为收敛剂,能够形成一层薄膜保护肠壁,防止继发感染可使用光谱抗生素类药物。
2.4 轮状病毒病
3周龄以内的犊牛易感性最强,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潜伏期15~96 h。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病程较长者脱水明显,甚至发生死亡。犊牛发生本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病程在1周以内,寒冷地区在许多犊牛感染本病发生腹泻后暴发严重的肺炎而死。病死犊牛肠壁菲薄,肠内容物呈液体状,小肠黏膜广泛性出血。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疫苗接种,用牛源弱毒疫苗免疫母牛,可为所产犊牛提供30 d被动免疫保护。初生牛犊尽早吃上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保护。
2.5 犊牛隐孢子虫病
30日龄以内的犊牛均可感染隐孢子虫病,传染源是完全形成孢子的卵囊,经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饮水或器具等,当犊牛食入这些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可引起感染。犊牛会表现出中度到重度的腹泻,排出呈稀水样的黄白色粪便。患病牛精神萎靡、脱水、厌食、虚弱。目前对于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办法,但可使用常山酮、硫酸巴龙霉素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2.6 犊牛球虫病
犊牛球虫一般寄生于小肠内,对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据报道,8周龄以内的犊牛对球虫病的易感性极高,患病后的犊牛会出现消瘦、贫血、腹泻、发育不良,增重明显下降等症状。本病的发生与传播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温暖湿润的季节较为流行。目前,临床上可选用氨丙啉、妥曲珠利、盐霉素、莫能菌素等药物进行预防驱虫和治疗。
3 综合预防措施
3.1 做好疫病防控机制
对于引起犊牛腹泻的常发病要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种,保证疫苗来源可靠,并按照说明剂量和给药方法进行免疫。对于发病犊牛首先要做好隔离措施,并开展诊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牛群,必要引进时一定要做好疫病检疫,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后,确保无病方可混群饲养。定期做好牛群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摸清优势虫种,具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低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建议每年3月和9月做好两次预防性驱虫工作。
3.2 加强日常管理水平
加强日常科学的饲养管理对犊牛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初生牛犊及时吃上初乳,保证圈舍内犊牛温度适宜。做好圈舍内外的定期消毒,注意消毒药物的轮换使用;粪便及时清理,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圈舍内有适宜的湿度、光照和通风,以及合理分群饲养。保证犊牛有充足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场,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3 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犊牛的消化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对于犊牛饲料的供给饲喂要严格注意。一是要保证饲料营养的均衡,各类营养物质均衡;二是尽量减少粗饲料的饲喂,多给予犊牛青绿多汁的牧草或青贮饲料;三是在饲料中可加入适量的酶制剂、酸制剂或促进消化的中草药制剂,以提高犊牛胃肠道蠕动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四是禁止对犊牛饲喂发霉、劣质、冰冻或霜冻的饲料,保证饲用水的清洁卫生。
4 结语
综上所述,犊牛腹泻病是养牛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疫病,病因多样且复杂,只有从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环节做好保障措施,才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从业者一定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好免疫接种和预防性驱虫工作。对于发病犊牛要准确确诊后再进行给药治疗,临床治疗中减少抗菌药的使用,可以考虑中药组方配伍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