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场的消毒
2022-11-16郑彬
郑 彬
阜南县地城畜牧兽医站,安徽阜南 236300
随着科学养殖的发展,预防为主观念,得到了很多养殖场户的重视。猪场消毒是当今饲养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去做的一项日常工作,也是养殖业生产中不可忽略的一项关键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净化养猪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开展消毒工作,可以将病原体尽早消灭在猪场内外,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降低了猪患病的概率,可以帮助养猪户获得最大的养猪经济效益,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猪肉及其产品。
1 消毒药品的选用原则
生态养猪工作开展时,需采取合理的消毒措施,进而达到预期消毒工作目标。在消毒药物选择时,应当保证消毒药品,具有较强的杀菌消毒效果,可快速对猪场完成消毒处理。为避免消毒工作产生刺激性异味,影响到猪场的养殖工作,应当选择无色、无味、无臭的消毒药物,以保证消毒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在实际消毒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病原体对消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增加生态养猪工作开展的难度。鉴于猪场养殖环境的特殊性,在实际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避免消毒药品受到酸、碱物质的影响,保障消毒药剂的消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选择消毒药剂时,应当保证药剂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分解,可进行长时间储存,提高消毒药品的利用便利性。为有效控制消毒成本,应当保证消毒药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并进行批量购买、储存,为后续生态养殖工作提供消毒支持[1]。
2 养猪场常用的消毒药品与使用方法
2.1 猪场非生产区的消毒
在猪场非生产区进行消毒处理时,应当突出出入口消毒、人员进出通道消毒、工作区域消毒等,保证消毒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在出入口消毒工作开展时,应当设定专项的消毒池,对进出的车辆进行有效消毒处理,并及时对消毒池进行合理管理。消毒时可以根据季节以及气候的变化灵活选择消毒方式,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在消毒池内适当添加食盐,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消毒液在低温环境下结冰,提高消毒效果,同时消毒池内的各种药物需要定期更换,最好是每周更换一次,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药物的有效性,消毒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优化。在对工作人员进出通道进行消毒时,则主要采取擦拭消毒处理,避免工作人员将外界的病原体与细菌带入养殖区域,对养殖工作造成直接影响。而在其他工作区域进行消毒管理时,应当采取定期消毒管理措施,以保证消毒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充分发挥出消毒工作的价值,有效提升消毒工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如在非生产区外部环境进行消毒时,可配置强力消毒灵溶液0.5 g,或者0.3 g的过氧乙酸,完成对外部环境的喷洒消毒处理,进而达到预期消毒工作效果,为生态养殖工作开展创设良好环境。此外,针对所有的消毒区域都应当保持其清洁干燥、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因此,消毒质量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可以有效的将病毒和各类病原菌杀灭,保证药物能够充分的在空气中挥发。实施非生产区外环境的消毒时,要经常性的打扫环境,及时处理各类杂物、杂草,对于这些区域需要每月消毒一次,在消毒时要选择合适的消毒药物。为了更好的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除了猪场现有的动物外,猪场外的动物以及各类肉制品均不能带入到养殖场,因为这些动物或者是肉制品上可能携带有细菌,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消毒处理,这样势必会对生猪的健康生长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和干扰。
2.2 猪场生产区的消毒
在生物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时,应当对所有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进行消毒处理,杜绝未经消毒处理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对生猪养殖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在生态养猪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在猪舍的门口设定消毒池,及时对其进行更换,实现对生猪的有效消毒,避免生猪身体携带病原体与细菌,在猪舍内部形成大规模传播,对猪舍的养殖工作造成直接影响。
在生猪养殖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保证养殖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及时对喂食的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如供水设备的消毒处理,避免水源受到污染,影响到生猪养殖的安全性。通过对养殖饲料储存室的有效消毒管理,可避免饲料出现霉变问题,进而影响到后续生猪养殖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同时要做好猪舍下水道以及排污沟渠的消毒,这些地方最容易聚集病菌,如果消毒不及时、不彻底,那么就难以有效的对各类传染性疾病进行控制,因此要定期进行消毒,一般来说每周消毒2次即可,但是如果周边地区有疫情发生,为了更好的保证生猪的安全,则需要每天消毒一次。针对生产区内部运送饲料以及生猪的车辆也需要定期消毒,在使用前后需要将车辆清扫干净,喷洒专业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为了更好的保证生猪的健康生长,提高生猪的免疫力,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养猪场,还为生猪开辟了专门的运动场地,但是这些区域由于生猪众多,因此细菌滋生相对来说也比较快,因此对于运动场的消毒也不容忽视,否则在疫病高发期,生猪也可能会因为在运动场感染细菌而发病。生猪养殖期间,针对各类物品和药品也需要消毒处理工作,如生猪生长期间需要定期注射疫苗或者是食用驱虫药,也需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比较合适的是运用紫外线灯光照射或者是熏蒸的方式予以消毒处理。对于养殖场内的生产母猪以及仔猪也需要加强消毒管理。生产母猪因为妊娠的原因,身体一般都比较虚弱,必须要重点消毒管理,在其进入到产房之前,需要使用温肥皂水将它们身上的污垢清洗干净,乳头以及阴户则需要运用专门配置的高锰酸钾消毒处理,产房内也需要提前喷雾消毒,用于生产的各项器具要检查是否有细菌残留,助产人员需要做好自我清洁,在母猪成功分娩之后,需要及时的将胎衣、污物以及污水等清理干净,进行灭菌处理。针对刚刚出生的仔猪,也不能忽视消毒工作的实施,要使用添加了一定剂量消毒药物的水为仔猪清洗身体,如果仔猪身体比较虚弱,如在冬季时需要将仔猪放置到保温箱内一段时间,那么也需要先将保温箱消毒好,否则也可能会因为保温箱内病菌残留,影响仔猪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态养殖工作开展时,应当合理开展消毒工作,保证养殖工作的经济效益。
3 猪场消毒注意事项
3.1 注意选购优质品牌产品
现代兽药市场的品种多样,在选择消毒药品时,应当选择优质的品牌产品,以保证消毒药物的安全可靠。因为消毒工作开展的特殊性,不可选择质量不达标的产品,避免对工作人员与养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使得养猪场的经营效益受到直接影响[2]。
3.2 消毒前要清除一切影响消毒效果的不良因素
在实际消毒工作开展前,应当消除一切不良因素,避免消毒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如部分有机物的存在,将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为此,在实际消毒工作开展前,应当对猪场进行科学全面的处理,为消毒工作提供一定保障,进而达到预期消毒效果[3]。
3.3 交替配合使用消毒药品,防止产生耐药性
在实际生态养猪场管理工作开展时,为保证消毒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对不同的消毒药品进行交替使用,避免猪场内的微生物、病原体、细菌出现抗药性,导致后续消毒工作失效,无法对一定种类的病原体与细菌进行处理。在具体消毒工作开展阶段,应当每隔2~3周,对消毒药品进行合理调整。在实际消毒工作开展时,可遵循生态养猪的工作要求,有序开展消毒工作[4]。
3.4 注意消毒药品的配伍禁忌
在使用药物对猪场予以消毒时,不能随意的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消毒药物混合使用,这样可能不仅无法有效的发挥消毒的效用,反而还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提升病菌的耐药性,不利于消毒效用的有效发挥。如酚类和酸类消毒药,如果与碱性环境、脂类或者是皂类消毒药物融合在一起,药性可能会被中和掉,消毒失去效用。再比如说,氧化类药物、碱类、酸类等消毒药物如果与重金属、盐类以及卤素类消毒药品接触,那么可能会出现氧化还原反应,消毒效果将会大幅度降低,使用不当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生猪中毒。由此可见,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下,配伍时必须要对药物的药性以及成分等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加有效的发挥药物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对生态猪场的消毒工作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消毒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达到生态猪场养殖的预期效果,则需要遵循消毒药品选用的相关原则,并科学合理地使用消毒药品,保证消毒工作开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今后,生态养猪场管理工作开展时,为有效提高消毒工作效果,应当合理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自动智能化消毒控制,有效提升猪场消毒的效果与质量,达到预期猪场消毒的工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