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

2022-11-16江琴

名师在线 2022年28期
关键词:建构案例法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建设法治知识课程,加强法治教育。由此可见,法治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是实施法治教育的良好“工具”。对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所谓法治意识,是指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贴切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抓手,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法律常识,明确自身义务和权利,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知道讲求诚信等,由此获得知法、懂法的意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四种法治意识为入手点,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为抓手,应用适宜的策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体策略如下。

一、法治意识培养内容贴切化

法治意识培养内容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沿着“个人—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如此顺序编排法治内容,契合学生的人生发展经历,便于学生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建构法治认知。但是,要想真正让学生建构法治认知,教师还需要保证法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对于学生来说,脱离生活的法治内容一方面缺乏熟悉感,难以建构良好认知;另一方面难以使学生做到“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违背法治教育原则。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同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借此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例如,“校园里的号令:升国旗了”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旗、国歌、国徽和国家荣誉的关系,了解升国旗时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则,由此培养学生家国意识。在体验校园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早已体验了升国旗活动,建构了生活认知,这为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便利。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收集本校周一升旗仪式录像,将其应用于课堂上,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中。在学生体验生活场景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迁移生活经验,讲述升旗仪式、唱国歌的形式等。在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可以趁机补充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如此做法,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辅助下,建构了良好的法治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培养爱国之情。

二、法治意识培养方法多样化

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发挥自主性,认知学习内容,同时提高法治意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多样方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一)应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应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方法。有效的讲授法具有启发性、思想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积极动脑,建构良好认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应用讲授法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权力受到制约与监督”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谁的权力受到监督和制约?”“人民的权力有哪些?”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回忆旧知,并踊跃作答。教师则要在认真倾听之际,梳理学生的观点,并将学生观点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讲授新知内容。教师如此应用讲授法,不但使学生做到了温故知新,加深了对法治内容的理解,夯实了法治意识培养基础,还推动了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二)应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创设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有效的教学情境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熟悉性,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情境之际,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建构良好认知。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立足法治教育内容,应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例如,辨析网络的好处与坏处,是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自我保护的关键。在“网络新世界”课堂上,教师可以网络的好处与坏处为重点,编创“打地鼠”游戏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引导其在身上张贴纸片,并站到讲台上。纸片上分别写着网络的好处与坏处。这些学生先蹲在地上,然后根据号令,站起来。其他学生则阅读站起来人的身上的纸片内容,判断是网络的好处还是坏处。当纸片内容是网络好处时,则将手放在桌面上;当纸片内容是网络坏处时,则举手做出“打”的动作。实践证明,学生在体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兴致高昂,积极判断,轻松了解了网络的好处和坏处。同时,学生也会通过“打”网络坏处,意识到某些用网行为是不对的,便于在网络世界中减少不良行为,或者规避遭受不良行为的侵害,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联系教学内容,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建构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典型案例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场景中,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进行分析、探究,由此建构良好认知。同时,通过与案例“互动”,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法治培养内容,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心中的‘110’”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有事找警察”这一法治培养内容,呈现如此案例:寂静的夜晚,门外突然传来断断续续的走路声、开锁声。红红悄悄地走到门口,透过猫眼向外看,发现有两个人正在撬邻居家的门。案例内容具有吸引力,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在学生倾听时,教师便可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红红,你会怎么办呢?”此时,大部分学生开动脑筋,想到各种各样的做法,并踊跃作答,如“回到自己的房间,将房间门锁好。”“出门制止小偷。”“将事情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想办法。”“打110,向警察叔叔寻求帮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作答情况,鼓励他们综合分析,选择出有可行性的方法。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一一分析每种做法的好处与不足。通过不断分析,学生最后确定“拨打110 报警电话”是最好的方法。由此可见,法治知识蕴含于典型案例中。学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切实了解到“110”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有事情找警察”,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为安全地体验现实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三、法治意识培养资源丰富化

开发教学资源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体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助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应用多样渠道、方式,收集法治意识培养资源,助力学生开阔视野,增强认知,提高法治意识。

(一)发挥社会资源优势

社会资源是重要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形式多样,教师将其引入校园或课堂,可以增强校园或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发展。

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教师可采用下列方法发挥校外社会资源的优势:(1)邀请法律专业素养较强的家长走进课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或主题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学生对法治知识产生兴趣,从不同角度、层面建构法治认知,提高法治意识;(2)带领学生走进“青少年校外法治实践基地”,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法治教育便利,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入基地,引导其与专业人士互动,增强法治意识;(3)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立足学生法治认知情况,利用闲暇时间,与家长、社区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将学生带入社区,开展系列活动,如派发法治宣传单、讲解相关法治知识等。如此种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切实丰富法治知识储备,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认知水平。

(二)整合网络法治资源

网络资源是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小学生处于网络时代,是用网的“主力军”。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用网。正确用网的过程既是使学生获取丰富法治教育资源的过程,又是学生践行良好行为,增强法治意识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教师可以整合网络资源。

例如,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为学生播放《焦点访谈》节目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典型的法治案例,借此建构法治认知。又如,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网络收集类任务,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登录网站,收集信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下,学生会安全用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法治教育为要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意识培养内容,应用多样的法治意识培养方法,挖掘丰富的法治意识培养资源,使学生建构法治认知,发展法治意识,逐步成长为懂法、守法的人。

猜你喜欢

建构案例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更正——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