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克里亚宾《第四钢琴奏鸣曲》中的美

2022-11-16瞿辛佳

艺术家 2022年9期
关键词:织体奏鸣曲和弦

□瞿辛佳

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1872—1915 年)的升F 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创作于1903 年,是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转型期的一首重要作品。本文将从这首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创意与美学等角度出发,对如何理解和演奏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与论述,希望对将要演奏和教学这首作品的师生们有所帮助。

一、斯克里亚宾与《第四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1872—1915 年)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也是近代音乐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独特的人物。他在音乐创作中呈现出的音乐写作技法、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被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通称为“神秘主义”。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创作初期至1903 年;第二阶段,1903—1910 年;第三阶段,1910—1915 年。在创作初期,斯克里亚宾对肖邦、李斯特、舒曼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甚为喜爱。斯克里亚宾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沿用肖邦常用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如玛祖卡、前奏曲、练习曲等。特别是斯克里亚宾的24 首前奏曲(作品11),从整体调性布局、旋律风格、和声织体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感受到肖邦的作曲手法对斯克里亚宾的巨大影响。虽然斯克里亚宾的这些早期作品经常被世人诟病“对肖邦风格的模仿”,但客观评判这些作品仍可以看到从中流露出其独特的美学信条、哲理上深刻的内涵。这些作品有的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如玛祖卡、练习曲(作品12之2、12 之4 等);有的则多了一层凄美的痛苦与深邃的感叹,如练习曲(作品2 之1、12 之8 等)。对作曲家而言,音乐艺术是对悲怆的解释,悲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深沉的美,悲即美,美即光明,悲成全着美,美宣泄着悲却也抚慰着悲,悲与美共生、冲撞、互补,从而产生一种美的极致。在创作中期,为了摆脱世人对其“肖邦风格模仿者”的刻板印象,斯克里亚宾在风格、美学思想上不断探索,通过对传统和声结构的改革,创新出属于其个人的独特和声“神秘和弦”(C-#F-E-A-D-G)以及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神秘主义”。音乐学者汪成用教授曾对此有这样的解释:“将宗教与艺术,哲学与音乐作奥秘之结合。”斯克里亚宾的“神秘主义”音乐风格在20 世纪初的各流派音乐风格中独树一帜,这种现象在欧洲古典音乐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创作晚期的斯克里亚宾又具有强烈“表现主义”特点的风格,音乐表现上的旋律支离破碎,节奏节拍自由,表达往往是非人性化的,极少有具体描述性的,不以客观实体为表现目的,并带有强烈唯心色彩的抽象艰涩难懂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体现。

本文所要分析的升F 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30 号一般认为是斯克里亚宾创作初期转向“神秘主义”的一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斯克里亚宾当时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其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钢琴家,他的演奏特点在于触键音响的色彩无比丰富、精致、敏锐,节奏转换自由,因而特别吸引人。这首奏鸣曲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唯我论的,通过描绘人格化的客观实体来体现美学思想。作品中折射出的美是一种照耀人生的光明,仿佛无法人为寻找和制造的永恒艺术普照着人间,唯我论的哲学思想使人感受到作曲家内心的悲与喜、感悟与敏感、细腻与怡然、骄傲和安慰。这些独特之处,使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大大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俄罗斯作曲家(明显不同于同班同学拉赫玛尼诺夫),他的风格尽管崇拜者众多,却很少有人模仿。《第四钢琴奏鸣曲》是斯克里亚宾创作初期的最后一首作品,可以认为是对初期风格的告别,也是转型到“神秘主义”风格的一次过渡、准备与酝酿。为了较深入地理解和表现作品,准确揭示作曲家的真实意图与内心情感,引起听赏者的共鸣,本文将从理解、演奏、教学等几方面分析作品,从而展示作品呈现的美与创意。

二、理解作品:音乐形象与哲理中蕴含的美

关于《第四钢琴奏鸣曲》的解读,斯克里亚宾曾称这首奏鸣曲为“星空”,并对作品内容有过这样的阐述:“宁静的夜空中群星温柔地凝视着大地,星群中有一颗小星星格外调皮地对着人类眨着眼,而人们也注意到了星星的存在。于是,人与星星进行了对话、交流,不断接触相互吸引。终于星星脱离了群星的怀抱,向着人类急速飞翔而来,而人类也张开双臂欢迎着星星,最终与星星相互碰撞结合,直到完全融为一体,形成气势恢宏的一道景观。”斯克里亚宾在这首作品中折射出的美学思想与众不同,以猎奇、幻想、唯我的创新去谱写星空夜景(这点与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单纯描绘海边夜色与雷雨风暴的场景已有明显不同),对“光、色”的追求表现出纯感官要求与音乐中具象描绘性的倾向,虽然最后达到的音响效果与法国印象主义有某种一致,然而综观《第四奏鸣曲》全曲,却又不同于印象主义“通过艺术形式来真实地体现知觉”的美学观点。斯克里亚宾在作品中加入了情节性、叙事性的表达与描述,情节始终通过变奏手法向前发展,音乐形象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运动,涉及集中的感情状态的变化发展与矛盾冲突。《第四奏鸣曲》的音乐融合了优美表现形态的清新、淡雅、幽静、纤巧与壮美表现形态的豪放、热烈、深厚、雄伟等,使演奏者和听赏者都会产生从赏心宁详到激动喜悦之感。

自1900 年起,斯克里亚宾开始对神秘主义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崇拜和信奉尼采的唯我论和意志论,花了大量时间阅读相关哲学著作并写了一本本札记,力图从中找出他所关心的问题答案。与斯克里亚宾合作过的纽约指挥家莫待谢思·阿尔特许勒回忆道:“斯克里亚宾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通神论者,但他的信条中有些思想同二者都有联系。”斯克里亚宾认为艺术是“光明幻想”和“魔术幻影”,它同具体现实并不相互联系,但又认为艺术应该为人服务,参与生活的斗争,并感召人民去建立功勋,同时也肯定艺术“能够改变世界的面貌”等。在《第四钢琴奏鸣曲》中可以看到,斯克里亚宾探索人与艺术的目的与意义,探索作为神一般存在的艺术家(即唯我论)的实际作用等问题。作品包含的思想是斯克里亚宾所处时代的各种矛盾的反映,作品里明显可以看到美学中两种对立的情绪:温柔静谧与狂热爆发,以及这两种情绪之间的转化与冲突。斯克里亚宾在作品中呈现的世界观是唯我论纯粹主观的表达方式,即渴望人的精神世界不受压抑,能够得到救赎和解放,要求人的内在感情得以自由存在,使人相信艺术与美的强大,相信生活与光明。这是斯克里亚宾作为艺术家的信条和思考,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美学命题。《第四钢琴奏鸣曲》展现出纤细柔美、神秘静谧的抒情因素,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如火如荼的喜悦与浩瀚壮阔的气势等众多美学中的积极因素,确立了这部作品的美学特质和哲理精神,使之成为被众多钢琴家青睐并常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之一。

三、演奏与教学:创作手法与音乐本身展现的美

(一)曲式结构特点

这首奏鸣曲由一慢一快两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行板)由两个大乐段组成,规模较小;第二乐章(急板)则由大型的奏鸣曲式构成。两个乐章之间不停顿地连续演奏,各自有独立的结构,却又把两个乐章的主题素材相通并贯穿到底。由此看来,作品的曲式结构更接近于单乐章的音诗。这样的安排打破了一般古典奏鸣曲四乐章定型化的结构框架,属于非传统的“边缘曲式”。

(二)和声风格特点

斯克里亚宾在这首作品中已经有运用“神秘和弦”,如第一乐章的第2、10、13 等小节,都可以看到这个增四结构和四度叠置结构组成的神秘和弦的影子。这个在当时看来比较新颖的和声充分发挥了“神秘主义”的声音造型特点,将四度进行的主题旋律糅合在了色彩性的和声中。斯克里亚宾在作品内部的各类音级上也进行了与之前浪漫派不同的复杂的和弦结构试验,如将和弦的五音、七音、九音升高或降低,或同时混用升降和还原五音、七音、九音,这类别具一格的具有结构功能的属变和弦和特殊九和弦,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和声语言。同时,他还不满足传统的完全终止V-I 的进行,经常有意识地破坏这类力度化的强终止,使用半音进行,和弦外音与经过音形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或使用短暂离调、模进等手法,使整首作品处处可见不时移动的倏忽即逝的朦胧音响,和声之间相互融合、吞没,时而消失,时而重聚在微妙而捉摸不定的神秘氛围中。斯克里亚宾一生都在和声领域进行着艰苦的开拓与实验,虽然他的和声体系有时过于缜密与“封闭”,但他探索的和声语言无疑为音乐史上的和声“调色板”增添了新鲜的油彩,正如这部作品中呈现的个性化和声,为表现音乐之美起到了架构的作用。

(三)创作手法与织体

《第四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以主调为主,但也经常会使用一些复调性多声部写法。斯克里亚宾的音乐织体非常精致,每次主题的出现都会使用不同的织体来伴奏。例如,第一乐章中四度进行的主题第一次出现,就使用了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琶音织体进行衬托;主题的第二次出现虽然采用了相同的和声,但织体却用了和弦连击,主题则转移到左手部分,融合在分解和弦中进行,描绘了一幅静谧夜空星星闪耀的画面,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而第二乐章开始的主题,运用了12/8 的节拍,然而织体中出现的连线三连音进行颇有点当时爵士音乐中Swing 风格的摇摆感和布鲁斯音乐中Shuffle 的节奏特点。此外,斯克里亚宾还采用了受浪漫派作曲家影响的左右声部四对三、五对四的复杂节奏型织体写法以及复调性思维的多声部双旋律线的写法。随后在展开部再次出现的四度进行主题同样采用了分解和弦琶音快速三连音跑动音型的织体,给人以一种巨浪扑面而来之感。结尾出现的相同主题则使用了大音块和弦三连音快速连击伴奏的织体,使音乐逐渐走向最高潮,最终达到斯克里亚宾追求的那种唯我独尊的“狂喜”境界。

(四)作品的教学与演奏要求

斯克里亚宾作品最伟大的诠释者弗拉迪米尔·索弗伦尼茨基通过演奏告诉我们演绎这首作品应具备的出尘离俗的孤高气质和神秘静谧的气息。俄罗斯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曾说:“在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中,踏板是一切,它是音乐的肺,我们通过踏板来呼吸,你可以把两个完全不协和的和声混合万分之一秒,创造出音色无穷变化的可能性。”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这首作品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作曲家创作的风格特点,再将音乐理论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展现这首奏鸣曲“天人合一”的境界,完成从最初的迷茫与彷徨最终达到与神共舞的极乐狂喜境界。

这首作品中包含了斯克里亚宾早期追随尼采而形成的唯我论哲学思想、叔本华的非理性观和带有神秘主义的独特美学见解。乐曲呈现出斯克里亚宾反对墨守成规和盲目追求新奇,反对矫揉造作、夸张堆砌,提倡洗练、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作风,独特地描绘了斯克里亚宾心中的神与我,自然与人的矛盾统一,刻画了作为“神”的思想、感情与个人相关的生动画面,在音诗般意境构成的一幅幅变幻莫测的画面中,凸显了作曲家对美与哲理的追求,使人流连忘返和回味无穷,仿佛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神秘而梦幻般的世界之中。在斯克里亚宾十首奏鸣曲中,《第四钢琴奏鸣曲》称得上是一部独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型作品。它自问世以来,经常出现在众多中外钢琴家的演奏会或录音曲目单中,如索弗伦尼斯基、霍洛维茨、阿诗肯纳齐、波格莱里奇、罗伯托·齐栋、傅聪、殷承宗、王羽佳、宋思衡等。同时,《第四钢琴奏鸣曲》还被列入中央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教学大纲高年级指定曲目名录。因此,这部作品在近现代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正如作品描绘的那样,成为19 世纪、20 世纪之交钢琴音乐世界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猜你喜欢

织体奏鸣曲和弦
手机上的奏鸣曲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春天的奏鸣曲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饥饿奏鸣曲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