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常见混合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方案
2022-11-16陈家海
陈家海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 537000
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生猪感染的疾病类型也有所增加,经常会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给疾病的治疗加大了难度,而且容易导致大量生猪死亡,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生猪养殖期间,一定要做好各类疾病的防治工作,要了解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类型和表现症状,能够快速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健康猪只的影响,保证养殖效益。
1 当前猪病的流行特点及现状
近一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数量从高直接降到低位,猪肉价格也是一落千丈,看不到回暖迹象。很多散猪户大批出栏弃养,大中型养猪场也面临艰难选择。为了减少投入成本,降低消耗,一些猪场老板纷纷解散兽医队伍,减少防疫消毒次数和治疗投入,甚至减少饲喂量和投食次数,使得原本已消灭多年的疾病卷土重来。猪场新病不断,刺激老病复发,既有混合感染又有变异毒株出现,对于没有兽医队伍或诊疗水平不高的养猪场来说,难以及时判断和处理,对于处在濒临倒闭的猪场,更是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艰难时刻,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稳定生猪市场,加强屠宰生猪的卫生检疫,搞好生猪疾病的预防工作,帮助基层养猪企业做好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减轻混合感染性疾病对猪场的冲击,维护生猪产业链正常运行。
2 猪常见的混合感染疾病简介
2.1 猪瘟和仔猪水肿病的混合感染
2.1.1 病因分析
规模猪场现在多采用全价饲料,营养全面,引起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基本消除,所以本病已多年未见。现在由于市场猪价持续低迷,猪场老板为了节能增效,减少资金投入,将断奶仔猪的饲料直接改为成本较低的育肥猪料,导致断奶仔猪营养摄入不足,难以满足身体生长发育需要,疾病抵抗力水平较低。加上猪瘟免疫不及时或疫苗注入量不够,仔猪体内免疫滴度达不到抗病标准,极易感染猪瘟病毒,出现猪瘟并引发仔猪水肿病二者混合感染情况。
2.1.2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 ℃左右,持续不退,呼吸先快后深,初期腹泻后又便秘,继而又转为腹泻,交替进行,而且后期便中带血并混有黏液。病猪磨牙,或者呕吐,四肢水肿无力,有划动或做圆圈动作,肌肉震颤,后躯不稳,头颈、脸、眼周及体表皮肤发红、发紫,皮下水肿,局部有坏死和痘样疹,死亡率较高。
2.1.3 防治措施
患病猪隔离治疗,按每只5头份猪瘟疫苗加强免疫一次。受感染威胁的健康猪群,以及病症较轻或感染初期病猪可用猪瘟高免血清紧急注射。另一侧按体重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0.75 g/kg,每天2次,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2~5 mg/kg,每天1次,这两种针剂连用2~3 d。死猪剖检确诊后无害化处理,被病猪污染过的场地、圈舍、用具、饲料以及周围环境彻底消毒。加强饲养管理,仔猪改用保育猪料或者调整饲料中蛋白和能量的配比平衡。对病猪做好护理工作,增加营养,适当添加多种维生素或青绿多汁易消化饲料,帮助病猪尽快痊愈。
2.2 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合感染
2.2.1 病因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也被称为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如果繁殖母猪隐性带毒或种公猪带毒,都可传染给仔猪。另外,仔猪分群、频繁的调运或转群,气候骤变,频繁接种疫苗等都可成为诱因。而猪瘟病毒,几乎是每个猪场的驻场病毒,猪群一旦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极容易诱发猪瘟,造成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混合感染情况,死亡率高。
2.2.2 临床症状
这种混合感染发生后,仔猪体温升高到41 ℃以上,持续不退,皮肤发红、粗糙,被毛粗乱,病后几天身体皮肤充血,病猪出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高度沉郁,高体温持续,腹式呼吸,站立不稳,身体麻痹,共济失调等症状,病初粪便较为粘稠,后期腹泻,便中带有血色黏液。有些病猪还会出现耳部发紫和全身发绀的症状。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出现流产或者死胎现象。初诊一般可通过病猪的身体状态和排泄情况来进行疾病诊断,观察怀孕母猪的状态,若感染这类疾病则会出现流产和死胎现象;病猪的粪便比较粘稠且呈黄色,有些病猪的尾部皮肤呈蓝紫色,临死仔猪有肠道黏膜脱落。
2.2.3 防治措施
对于猪瘟和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混合感染,首先要进行病症确诊,确定染病后可以为其注射猪瘟疫苗,也可以使用青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呼吸病症比较严重的病猪可以使用肾上腺素进行治疗;若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则可以使用阿尼利定进行退烧;若采用以上方法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则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药物进行病原体感染治疗,也可以采用中药辅助疗法,主要使用黄芪多糖药物,有利于增强猪只机体免疫力,能够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预防应做好母猪的日常保健工作,发现疾病感染及时隔离治疗,每日添加抗蓝耳病的中草药饮水,持续一周。产房定期消毒,保暖保净工作要做到位,注意通风,舍温保持18~22 ℃恒定,如有流产迹象,及时隔离处置,流产胎儿做无害化处置。
2.3 猪瘟和猪弓形虫病的混合感染
2.3.1 病因分析
人类自从发现弓形虫,弓形虫病就没断过,各猪场年年驱虫,年年还有发生。有研究学者发现,猫是主要传播源,每天能排出虫卵105~107个,并能持续3~15 d。成年猪感染后初期并无太明显的临床症状,多为隐性携带。当猪群抵抗力下降或断奶仔猪分群应激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呈现暴发和散发,同时易诱发猪瘟,最终导致猪瘟和猪弓形虫病的混合感染。
2.3.2 临床症状
断奶仔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感染后体温升到40.5~42 ℃,稽留不退,可视黏膜发绀。病猪采食量逐渐减少或废绝,呈犬坐或犬卧姿势,有的呈咳嗽、呕吐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粪便较干,后期腹泻,并伴有黏液或血液,味腥臭。病情进一步加重后病猪的体表各部,尤其是耳、颈、腹部、下肢和尾部皮肤,因淤血和皮下出血而发红、发紫,充血严重处还会存在淤斑情况。部分病猪有神经症状或失明,后期病猪无法站立甚至瘫痪、死亡。大部分母猪患病后容易出现流产现象,采用抗生素类药物疗效不显著。
猪弓形虫病有先天和后天感染二种情况。先天感染是产房母猪体内带虫,经胎盘直接感染给胎儿,胎儿发育不良直接胎死腹中。后天感染的仔猪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病原直接感染,感染初期因初生仔猪体内没有相应抗体,体内病原大肆繁殖,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由于虫体的穿行和代谢,导致身体组织发生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再加上猪瘟病毒的伺机入侵,感染仔猪多半急性死亡。
2.3.3 防治措施
患病猪隔离治疗,猪瘟疫苗5头份/头加强免疫一次,受感染的健康猪群和假定健康猪群,可用猪瘟高免血清紧急注射。治疗猪弓形虫病的首选药是磺胺类药物,如肌肉注射70 mg/kg磺胺嘧啶钠溶液,每日2次,连用3 d。也可以选用卡那霉素或磺胺-6-甲氧嘧啶等药物,7~10 d后交替注射。用药后能够明显缓解病猪症状,疾病发展基本得到控制。
2.4 附红细胞体病和链球菌病的混合感染
2.4.1 临床症状
病猪高热,体温最高可达42.5 ℃,呼吸急促,流涕,嗜睡。头、颈、耳、腹等处皮肤暗红,有些部位会出现严重的充血现象,部分病猪身体多处皮肤表面存在紫色斑块,按压后无明显变化。发病后期病猪呼吸困难,粪便先干后泻,部分病猪关节疼痛肿大,仔猪偶见有脑炎,母猪染病后多数流产。
2.4.2 防治措施
对于附红细胞体病和链球菌病的交叉感染,可使用土霉素、坤制剂或强力霉素等药物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治疗,对于链球菌病则可以选择磺胺类药物搭配头孢进行治疗,能够增强疗效。由于两种疾病同时感染会导致病猪贫血,所以在治疗期间需要适当补充铁元素,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这样既可改善病猪贫血现象,又能提高病猪抵抗力。
3 讨论与小结
猪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的种类比较多,对于不同类型疾病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通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科学养殖、定期消毒、疫苗注射和隔离治疗等。要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生猪的生长需要进行科学饲养,控制饲料质量,提高干净卫生的猪舍环境,对于猪舍内部要定期消毒,经常通风换气,饲养人员在进出猪舍之前都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免携带病菌。疫苗注射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手段,能够增强生猪的抗病能力,在了解常见混合感染疾病类型后实现疫苗的合理选择。生猪发病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以免出现大面积扩散情况。对于以上几种混合感染疾病则可以采用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通常都能取得一定防控效果。混合感染疾病对生猪的危害性比较大,养殖人员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疾病诊断能力,在猪只出现异常现象时能够对具体的病症进行准确识别,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要保证用药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存在胡乱用药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防治疾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