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手脑并用”

2022-11-16俞多多

小学生 2022年28期
关键词:动手美术艺术

☉俞多多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动手热情,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将脑海中的想法具体地实践出来,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想像力较为丰富,面对这样年龄的群体,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提升学生课堂活动的效率,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审美进步与道德发展。

一、模拟绘画,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

学生的绘画技巧是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中获得提升的。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艺术创作的技巧了解较少,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不了抽象的概念,不适合单纯的讲授学习。面对这样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采用细节示范的形式,让学生先仔细地观察教师的绘画,接着模拟教师的笔法完成绘画技巧的复刻。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复述绘画的过程,接着鼓励学生进行绘画技巧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手脑并用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练习,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1]。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工笔花卉》一课的教学时,便可采用模拟绘画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白描、淡彩的基本绘画方法,增强学生对传统工笔画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利用微课向学生系统展示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演变以及发展的历史。在学生熟悉后,教师展示白描的基本技巧,并让学生进行模仿绘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白描作品让学生整体临摹,在模仿中感受传统艺术的创作技巧。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模拟绘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艺术技巧,实现了手与脑的有效并用,促进了技能的提升。模拟绘画需要学生先进行细致的观察,尽力将自己观察的成果复制出来,完成学习目标。

二、动手实践,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

爱玩、爱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天性进行课程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艺术能力的提升。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陪伴者。教师要注意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环节之中,实现思维与创作的有效统一。小学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动手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塑造着学生的行为习惯,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经典,这些内容不能只看,必须亲身操作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2]。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五谷”作画》一课的教学时,便组织学生进行了动手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的粮食画,增强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多样性。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出示了成熟的粮食画作品,并且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画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吗?”学生说出是粮食后,教师接着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使用的粮食,观看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种子,让学生完成种子与植物之间的连线。其次,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粮食画在历史上的作用及演变。最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并动手实践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成熟的作品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对五谷画材料的了解,为学生接下来的创作打基础,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成功地进行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艺术创作的热情。

三、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

艺术感受性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为学生之后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欣赏打下基础。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亲身的感受,促进学生对艺术创作技巧的思考,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能力,实现美术课堂的意义教学。同时,小学教材中有一些非遗传承的内容,教师可以综合地利用社区与社会资源,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民间艺术[3]。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穿编的乐趣》一课的教学时,便可为学生提供亲身体会的场景,以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我国传统的穿编艺术,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与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利用社区资源邀请了拥有穿编技术的民间手艺人进入课堂,让学生现场观看了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穿编艺术的直观感受。当手艺人完成了艺术作品的创造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在老师以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社会资源将传统的手工艺人带入了课堂,让学生现场感受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体会了手工艺作品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的热情,有效完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提升了美术课堂的效果。

四、成品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成品展示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良好办法,也是促进学生手脑协调的重要的途径。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实践之前告诉学生会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艺术的创造。当然,成品展示不是简单地表现作品,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享艺术创作的思路,分享自身的灵感来源,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手脑并用是促进学生思维与行动协调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行一体”,实现个人的全面成长[4]。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时,便组织学生进行了成品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废物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废旧物品的翻新。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展示了之前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实践思路。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展开了课堂实践活动。为了确保活动的效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思路的分享,并对其实践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确保了课堂活动的实效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讲解,实现了学生动手制作与语言表述的有机统一,并让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获得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并鼓励学生进行投票与点评,最后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进行了创作思路的分享,再次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观念,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实践中获得了多种能力的锻炼。

五、创意作品,促进学生的艺术实践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像力丰富,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面对学生的创意,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获得个性展示的机会,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创意作品的制作,往往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想的沟通,并利用团队的力量将这些优秀的想法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与艺术感受。小组合作必然需要有效的沟通,在学生合作实践的初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摩擦,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沟通、协作,共同完成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的教学时,便带领学生进行了创意作品的制作,促进了学生的艺术实践。首先,本节课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元宵节的风俗,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在这样德育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创意花灯的制作。为了保障学生团队协助的效率,教师为学生的小组活动提出了要求,鼓励学生先明确本组的创作目标,并将分工情况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当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作品的介绍与展示,并针对学生的创意进行了表扬。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了创意花灯的制作,强化了学生对元宵节观灯的通俗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情趣,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手、脑协作,丰富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合作竞争,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了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课堂深度参与的热情。面对这样的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组组竞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实践,实现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进步。小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更强,更喜欢展现自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希望拥有更多的支配权。面对这样的年龄特点,合作与竞争更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可以让学生在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同伴认同感的促进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教师在进行《陶泥的世界》一课教学时,便可采用小组合作,组组竞争的形式,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陶艺,掌握泥条盘筑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空间想像力以及塑形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带领学生了解了我国陶艺发展的历史,其次,发布了小组任务:在本课完成后,希望同学们能制作出属于自己小组的创意陶件。再次,教师出示微课,带领学生了解制作陶器的基本方法,并出示案例,让各组同学进行模仿制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选出完成度最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最开始便出示了小组的活动任务,让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努力方向。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陶器的制作,让学生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合作的优势以及合作的乐趣,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其之后的合作实践提供经验。

七、主题设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像力。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将这种想像力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基础。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主题类的艺术实践练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进行不同作品的设计,让学生在思考、设计、实践、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共同提升。手脑并用是小学阶段艺术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敢想、敢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多彩实践打下基础。

教师在进行《规划每一天》一课的教学时,便确定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挂历的基本特点,掌握挂历的使用方法,组织利用身边的资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挂历规划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了不同类型的挂历,介绍了挂历常见的两种形式,横板和竖版,再次,鼓励学生结合身边的资源以及自己的喜好制作本月的挂历,要求学生在挂历上体现出自己本阶段的活动目标,以提升学生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在大量作品的展示下,学生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结合身边的资源制作出了具有个人色彩的挂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以创意日历为主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观赏、思考、发现、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提升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生活仪式感,让学生体会到了动手制作的乐趣。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指导下开展积极、有意义的动手实践活动,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实效性,促进美术课堂的改革与转型。同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思考与准备,需要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身,为课堂改革助力。

猜你喜欢

动手美术艺术
美术篇
纸的艺术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动手动脑多快乐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