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创设
2022-11-16黄畅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黄畅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实践和深入,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等多维度内容。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初中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而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情境创设,则是落实教学内容、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情境创设的设计思路与具体实践。
一、慎终以承始——生活时事情境创设
教师情境创设的思路可以变“远在天边”为“近在眼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时政新闻或大政方针,但又往往会认为这些都太过遥远,可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则正是要逐渐渗透这些看似“远在天边”的事物。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创设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收入或创设相似的、生动的场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以培养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虽然有些政治场景或者政治权利,初中生还不会或不完全能够接触到,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类似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逐步树立政治认同,为将来更广泛地参与民主生活做准备。
在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创设“参与式生活情境”,创设思路如下:
教师首先展示万年历,圈出4月15日的日期,引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随后展示相关时政新闻:在2021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前一天,即4月14日,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于是教师借着课堂的机会,在班级里也仿效成立一个“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室”,邀请班级所有学生担任本研究室的研究员,随即展示出各位研究员的研究任务:其一,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其二,从资料单中选取适合的资料,拟定宣传主题和宣传方式,并说明选择该资料进行宣传的原因。
“研究员们”积极投身于研究工作,结合书本、利用资料、开展讨论,从中理解、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相关内涵及其重要性,也对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进行了理性分析,明确了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为国家安全担忧,反之更应该居安思危。此外,“研究员们”也对相关时政新闻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更进一步的涉猎与了解。在课堂结束后,本班此次成立的研究室也并未就地解散,而是继续存续下去。研究员们在此后还需不断关注相关新闻时事,互相探讨,发表见解,并以研究小组的名义向政府官网进行投稿,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情境创设,无疑在书本知识与时政新闻之间架构起桥梁,教师从课堂伊始就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慎终以承始”。学生的角色代入和角色定位,也强化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定位,他们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在探讨当中增强了情感体验,自主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体会其背后蕴藏的重大意义。而且,这一情境还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回归到了实际生活中去,强化了学生参与者和建言者的认知,也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特殊意义。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培育中学生的公共参与、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奇思共欣赏——生活实践情境创设
一般意义上的演示教学法,只限于教师将实物或者教具直接展示给学生,或者是教师简单地进行示范实验,这样的确能起到直观的效果,但仅仅只能局限于直观效果而已,并不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热情,也不能够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相较之下,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通过给学生创设和提供鲜活的、鲜明的形象(包括直接、简介形象)和场景,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或亲身的体会中去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身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可见,情境教学的方法体现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其中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则更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九年级之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更为深奥,所以对于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而言,就更迫切需要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在设计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创新改变生活”一课时,笔者考虑到很多学生对教师都存在着敬畏的心态,但事实上又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充满着好奇。于是,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更为亲近彼此、和谐融洽的课堂。基于以上的考量,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情境创设:
在教材第一部分“感受创新”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录制了一段视频,在当中笔者自述开学以来在办公室内遇到的一个小烦恼:由于门锁松动,每次办公室有人进出时,关门后不久就会自己打开,于是笔者或者同办公室的其他教师就要特地起身去将其锁紧,着实有些不方便。对此,笔者向学生们发出请求,“请大家帮忙给老师支个招儿,该如何解决视频当中的这个难题呢?”随即展示“创新设计稿”,请学生们对老师办公室的木门进行自动关门装置设计。学生们才思敏捷、不拘一格,设计完毕之后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互相品评。有的学生在门后设计了弹簧装置;有的学生则是设计了高科技的红外线自动识别装置;也有学生设计了廉价又便捷的杠杆原理装置等。在鉴赏完设计之后,笔者再继续播放后半段视频,分享了笔者自己的设计——利用挂钩、绳子、一瓶矿泉水,运用杠杆原理安装了自动关门装置,而这个设计则与班级其中一个小组的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此也就更进一步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够在主体展示活动中充分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也显示了“演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区别,前者或许只会将当代的创新成果展示给学生,令学生叹为观止;而后者则是以生为本,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自己去亲身体验生活中的创新行为,让学生明白自己也能够成为一名“创新小能手”,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于本课时的第二部分“创新引擎”,可创设“创新引擎研讨会”的教学情境。首先,请学生利用手上的资料单,绘制出“中西创新力发展变化对比图”。其次,绘制完成后各自将本组的绘制成果粘贴到黑板上,并由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每个小组绘制的对比图各有千秋,有的小组绘制的是折线图,并在上下曲折的相应时间点上标注出相关影响因素或事件,展示的同时结合本组的图谱进行分析与点评;还有小组绘制了柱状图,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解析也别有妙处。各组可以从对比图所蕴含的信息中,去解读——何以理解“创新引擎”(即创新的重要性),最后,由全体学生评选出最佳的绘制与讲解小组。在这一情境中,在竞争性的推动下,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研读教材、探究资料、相互讨论,灵动生本课堂。这也契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脉络梳理与知识总结的学科特点,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横向比较、纵向对比的理性认识和思维。
三、疑义相与析——生活疑虑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反映论原理,情境教学是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而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课堂中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外部环境,这种经过设计、优化了的客观情境,使儿童置身其中,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认知心理,也能够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其生理、心理、思维等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也逐渐树立起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因此,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情境创设,要切实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经验相贴近,激发其情感体验和主体意识,引导其在情境之中,尝试用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悄悄变化的我”的教学情境创设中,笔者认为可创设“模拟式生活情境”,这种情境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具体情境创设及实践如下:
笔者用多媒体在本班模拟创设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邀请全班学生一起加入,担任咨询室的话务员与咨询员,负责接听咨询室的来电热线电话,倾听来电学生所诉说的烦恼,共同探讨意见建议。
为了让情境更真实,笔者在课件中插入电话铃声,当电话铃声响起,全班“话务员们”做好记录准备,随后“接听”来电(分别播放一段男生和一段女生的音频,男生音频的主要内容为:“你好,我叫小亮,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我最近很不开心,因为我开始长胡子了,班上的同学都笑话我说我像个大叔,但我也不想跟他们争辩,因为我最近的声音也变得特别奇怪,很难听,我都不愿意开口说话了,就自己一个人待着谁也不想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我最近又长高了,又该买新裤子了。但是叫上我妈陪我买裤子真麻烦,品位和眼光不同,经常吵起来,我也想找个谈得来的朋友一起逛街,可是,我不擅长交流,还是算了吧……”女生音频的主要内容为:“你好,我叫小欣,刚上初中,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脸上一天一个痘,其他同学都嘲笑我的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烦恼的是我最近还长胖了5斤,可是个子却没长!本来打算这几天好好运动运动,减减肥的,可是怎料又遇到了‘特殊情况’,不能剧烈运动。哎,这可真是太艰难了……”)。在话务员们记录好来电的两位学生所诉说的烦恼后,展开小组讨论——“疑义相与析”,相互讨论、补充同龄段的青少年所存在的生理、心理变化和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书本知识,为这些变化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将各组“咨询员”的意见汇总,根据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作为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以上问题,并在课后将“课堂结论”转交给音频当中真实存在的两位来自其他班级的学生。
在这一情境教学实践中,“咨询员”们在来电之中,能够倾听与自己亲身经历相似的倾诉,从而引发了对自身生活体验的触动与思考。在情感体验的触发下,也有很多“咨询员”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烦恼和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与启发,而这些分享既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并不完全地拘泥于书本。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们能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去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这次的生活情境创设,学生对于自身生活中所面对的生理与心理问题也会有更深刻地思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以生为本,即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其发展意义在于可以使得学生主体本身得到真实有效地成长与发展,而这也正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所在。所以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必须潜心挖掘、研究、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之中,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通过逐步深入地激发与调动,使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水平和程度。从而逐步建构、内化学生主体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诚然,笔者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深切地感受到就目前的学情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公共参与、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不高的问题,如若依旧采用过往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触动初中生的心弦,只有在适当教学情境当中,让学生主体从始至终担任主人角色,将教学与探究视为他们自身的责任与兴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同时,学生主体在情境中分工协作、组织担当,也能够树立起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潜意识与推动力。
综上而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对于一切事物本就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深入研究生动激趣的生活情境的创设,相信学生的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主体展示的平台,落实以生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即所谓捕捉生活情境,灵动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