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变革与再造

2022-11-16刘汀芷冯可怡

传媒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生产智能

文_李 欣 刘汀芷 冯可怡

智能媒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更多是对当下众多前沿技术的全方面汇集和应用。智能媒体或者智能化的新闻生产,一方面需要运用逐渐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延伸机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互补助推的关系。所以,智能化的新闻生产是智能化技术背景下数据新闻的延伸[1]。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该技术正在全方位逐渐嵌入媒体新闻生产的全过程链条当中,不仅体现在新闻生产流程的微观层面,而且渗透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中。因此,可以说当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入新闻生产流程后,所引发的并非仅是“技术叠加逻辑”,而是更加深层次带来一场全新的范式革命,是对于新闻生产方式的颠覆,也是对传统新闻生产理念的再塑。

一、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环节变革

1.新闻信息收集的可供性增强

智能技术对新闻生产环节所带来变革的最前端、同时也是最明显的体现在于新闻信息的收集环节。在传统的新闻信息收集环节当中,往往依赖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作为主体,且收集的信息以文字、音视频等传统形式为主。而在当下智能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新闻信息收集的可供性不断增强,不仅体现在信息收集主体的延伸、手段的多样,而且体现在信息收集来源的扩张、呈现形式的多样态化和生态化[2]。信息收集的主体从传统的“人类记者”走向“机器人记者”,从依赖“以人为媒”的信息采集走向作为具有主体性的记者与传感器、无人机、智能设备等的相互依赖,从单向、封闭、地域空间限制的有限化的新闻信息采集走向在智能设备加持下信息采集的可供性不断增强,由此智能媒体新闻生产的主体在不断延伸,信息收集的手段也在不断走向多样。

智能技术对个人生活的渗透以及与人体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并且缔结了深刻的关联[3],而这同时也带来新闻信息来源的扩展和呈现模式的生态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助之下,新闻生产主体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海量的用户数据、智能终端的用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新闻价值点的挖掘,从而生成具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而这一类新闻报道往往仅依赖记者肉眼的观察无法实现,在智能分析技术、数据等加持下才能变为现实。

2.新闻生产主体的技术化赋能

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主体更多是记者,记者依赖自己前期的信息采访所得、新闻现场实地考察所得进行新闻报道的生产。而当下在智能媒体的加持下,新闻生产的主体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不断走向泛化,机器学习、算法等前沿的新闻生产手段正在再度布局新闻生产主体,“人机协作”共同完成新闻生产成为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样态。

“机器人新闻是人工智能与传播业联姻的产物,它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内容生产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4],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建立在算法程序的基础上,对数据等信息素材进行抓取和分析,从而形成新闻报道。美联社开发的Wordsmith软件最早使用了机器人新闻写作,并且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财经类的新闻报道。目前,我国机器人新闻写作的运用不断走向深化,其应用的领域也从传统的数据新闻、财经新闻走向更加广泛的新闻报道领域,例如由新华社研发的Star机器人借助生物传感技术对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进行新闻报道[5],今日头条的新闻写作机器人“张小明”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的13天内完成了457篇报道,发稿速度可以与现场直播相媲美[6]。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新闻写作以算法为底层逻辑,算法逻辑也在由基于模板的静态算法技术不断走向基于上下文的动态算法技术[7],后者能够通过上下文语法和语意结构来动态地创建句式,借助技术发展的力量不断摆脱过去机器人写作新闻单向性、模板化、重复度高、缺少人情味等劣势。目前,针对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大量研究正在着眼于将人类经验和写作生成模型统一结合,从机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推动机器人生产出更加人性化的新闻报道。

3.新闻分发方式的时空双向延伸

如果说在最初将智能媒体应用在新闻生产领域是出于新闻生产效率的考量的话,那么当下伴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新闻生产环节中所能够发挥的张力绝非仅仅停留在提升效率那么浅层和简单,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新闻信息的分发方式将赋予跨越时空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双向延伸。

首先体现在时间层面,新闻信息的发布常常被赋予报道及时、信息传递到位等功能期待,在技术加持下新闻信息生产的时间被不断减少,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周期被压缩,新闻生产逐渐从“及时”走向“实时”乃至“全时”。在智能技术的运用下,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缔造全新的新闻报道的时间观,新闻报道的实时性价值将逐渐全面释放。今日头条的新闻写作机器人“张小明”在里约奥运会现场能够在2秒左右生产新闻报道。并且,智能技术将进一步释放其在新闻报道中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趋势预测的能力,开辟全新的叙事维度和时间观[8]。预测性报道的出现便是对于这一发展趋势的注解,预测性报道是基于特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维度上,对将会发生但未发生的事件进行前瞻性的报道。和传统的新闻报道“当下”不同,预测性报道更着重于分析“明日”,预测性报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更加依靠于智能设备对于海量数据内容的抓取和分析,但并非完全脱离媒体记者的作用,“预测性新闻将要发布的预测将如何改变人们的个人行为,它可能会影响哪些个体做出决定,以及其中可能会误导某人进行错误预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记者需要仔细思考这些预测中所蕴含的社会学动力”[9]。《纽约时报》所发布的文章《图表来告诉你新冠病毒传播会变得如何严重》便是一则典型的预测性新闻报道,这则报道通过动态图表的方式展现美国社会的感染人数、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死亡人数等数据的变化与政府采取干预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新冠肺炎感染的未来趋势。

除了时间层面的延伸之外,新闻信息还在空间层面实现延伸,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场景化推送上。借助智能设备的加持,新闻媒体生产者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时代所无法企及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新闻发布的触角实现对物理空间的突破,完成场景化、定制化的新闻信息分发。伴随着大数据、移动设备、智能家居、传感器等智能终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化监测和收集,位于信息传播终端的用户与前端的新闻信息产生实际的联动,基于用户特定场景下的新闻信息发布成为趋势,新闻发布不再是广而告之的播撒,而是针对特定需求的点对点传播,有学者认为,未来理想状态是任何一个带有传感器的物体都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终端[10]。而当下,例如实时天气查询、实时新闻信息服务资源的推荐已经逐渐践行新闻信息分发的场景化和定制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空间维度的延伸。

4.新闻呈现方式的具身化体验

具身性强调身体在信息传递、交流、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智介处于同等重要的水平。当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方位介入新闻生产、呈现、传播的链条当中时,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凸显身体的知觉、为身体感官带来全新体验的特点再度进入新闻信息传播的视野,这种趋势反过来也说明信息传播过程中身体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伴随着虚拟呈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新闻媒体行业中的不断渗透,真实和虚拟的边界逐渐游离,当然,虚拟呈现新闻背后的权力逻辑关系也不容忽视[11],VR、AR等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功用,而且承担着信息传递载体和渠道等功能,也就是扮演着作为媒介连接功能的角色[12]。在技术力量的加持下,新闻信息呈现过程的具身化体验逐渐走向感官沉浸式和互动对话式。

在沉浸式新闻中,随着VR、AR、MR等虚拟呈现技术不断融入到新闻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新闻信息呈现融入了多重媒介因素,旨在激活新闻用户的多重感官体验。沉浸式新闻不再仅仅强调新闻信息的传递,而是关注新闻用户的身体体验在新闻传授过程中的作用,新闻信息的生产者角色被隐藏,新闻信息接收者或者用户的主体地位被推至台前,增强其在新闻事件中的角色参与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绝佳的具身体验。学者指出,虚拟呈现新闻的优点正是在于通过激活用户的多重感官,增强信息输入的情景化,从而通过身体和感官的操演使得新闻信息的记忆能够更为持久[13]。《纽约时报》在2020年公布了一则新闻作品《地铁上的病毒颗粒》,利用3D建模技术虚拟化还原了地铁车厢里的空气是如何流动的,并且模拟了乘客不戴口罩或戴口罩打喷嚏的场景,虚拟建模技术真实地还原了地铁空间中空气流通的方式,为用户带来了从视觉上更加直观、可感的新闻产品体验。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之计,浙江在线推出了新闻作品《穿越百年的追寻——720°VR记录红色梦想》系列报道,借助虚拟呈现技术的媒体再现辗转百年的红色印记,沉浸式的体验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富有感情的角色参与和情感共鸣,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融入其中,感受党的奋斗史以及岁月长河的变迁。

除了VR、AR、MR等虚拟呈现技术之外,互动对话式的新闻信息呈现过程也能够为受众带来交互式体验,增强新闻信息的接受度和参与感。目前互动对话式的新闻呈现主要体现在虚拟主持人领域。虚拟主持人也称智能主播,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一种新尝试,凭借着全天候和多语种的优势,打破真人主播一统天下的局面[14]。从以往的虚拟主播到当下的人工智能新闻主播,“主持人”呈现样态的变革背后是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加码,虚拟主持人虽然试图离开真人主持人的具象化的身体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和播报,但它本质上依赖真人线性配音,尚未实现完全独立的对话和互动;而人工智能主播则采用全新的动画人物形象,在采集真人主播语音的基础上,运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进行新闻播报。有学者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新闻主播在数据库、算法以及合成技术的加持下“初步实现了包括离身认知、具身认知在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交互和人机交互”[15]。

二、智能媒体新闻生产价值逻辑重塑

1.新闻生产传播渠道发生重构

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受到其传播模式的影响,伴随着数字媒体和智能媒体的不断演变进化,公共信息的传播模式也被再度重构,而这种重构是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颠覆[16]。这也是智能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系统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所经历的变化。当下,各种新兴的社交媒体正在逐渐改变信息传播的模式,社交媒体的用户成为信息传播网络上的一个又一个的节点,并且扮演着信息消费者、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而在未来,伴随着5G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成熟,智能技术将大规模应用到新闻信息的传播和生产当中,新闻生产传播的渠道将发生更加彻底的重构,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下的新闻信息增值服务是未来个性化定制新闻的发展方向[17],而从当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现状来看,便可以逐渐洞悉这一趋势,在如今的新闻信息分发渠道当中,算法分发技术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完成新闻信息内容流动的布局。

在传统媒体时代,专业的媒体机构能够把控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于新闻信息的流向有较大的决定权,而当逐渐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和未来全面抵达的智能媒体时代之后,新闻传播渠道逐渐脱离了专业媒体机构的把控,算法分发具有其本身的黑箱,并且算法的权力也在不断跃升[18],形成对媒体机构自有渠道的冲击,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逐渐分离。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和现状,有学者指出“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呈现和功能实现的范式需要脱胎换骨式的转型”[19],也就是说未来在智能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从最前线的内容生产者转型为优质内容的提供者和支持者,同时进行新型社会资源的整合,并且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发挥的价值地位,通过内容信息服务整合关系资源以此积累粉丝,以“内容为本”,获取关系资源,实现基于场景的价值引领。

2.新闻生产主体参与逻辑发生再造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信息传播、交流、流通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虽然在社交媒体时代,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不再仅仅是新闻信息内容生产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再对新闻信息资源起到绝对的把控作用,但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其主体依旧是人,各类传播技术仅是扮演着中介或者工具的作用。但是,在即将全面到来的智能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生产的主体参与逻辑将发生再造。伴随着智能媒体传播技术的兴起,智能机器将逐渐全面介入到新闻信息的生产过程中,例如“机器人新闻”“自动化新闻”“计算机生成内容”等,形成一种“人机共生”的场景[20],因而如何理解智能机器的逻辑、如何建构新闻生产者和智能机器之间的关系、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应该如何划分以及如何合理认知智能机器介入到新闻信息生产流程中的功能价值,成为我们当下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当美联社、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机构正在逐渐广泛运用智能机器进行新闻信息内容的快速生产时,当Facebook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型社交媒体通过智能算法为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时,当智能技术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逐渐全面介入并且释放出精准、高效的信息生产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时,与智能技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在信息生产、流通的链条当中,例如智能机器“黑箱式”的信息处理中隐藏的算法偏见问题、信息茧房问题,或者对用户个体隐私泄露的问题等。因而,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智能机器为信息生产、传播带来的优势,但是又能够规避上述伦理问题,成为未来智能媒体时代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大课题。新闻信息生产主体参与逻辑发生重构和再造背后,是对以新闻传播者为核心的新闻生产、传播机制的再思考,也是对智能媒体时代媒介伦理关系的再认知。因而,厘清在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伦理主体的构成、地位和责任,防止工具凌驾在价值理性之上的负面影响的出现和单向度的新闻信息生产,在此基础上把握“媒介的尺度”,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2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生产智能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阿宽的生产小组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