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
2022-11-16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十四五”环境健康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生态环境部系统推进环境健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设置了加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评估、大力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持续探索环境健康管理对策、增强环境健康技术支撑能力、打造环境健康专业人才队伍5项重点任务和15项工作安排。《规划》编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彰显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力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等。《规划》是“十二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关于环境健康工作印发的第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美丽中国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是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健康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行动。
二是突出开拓性。“十一五”以来,生态环境部通过开展环境健康调查和风险评估,识别出具有高环境健康风险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及重点污染物。如何将解决这类问题纳入环境管理范围并与法律制度政策相衔接,建立健全以维护公众健康为核心的精细化生态环境管理目标、工作重点、监测体系、准入标准和绩效评估体系,是“十四五”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规划》从支撑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的现实需要出发,重点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要求衔接,鼓励各地开展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总结提炼经过实践检验且行之有效的创新经验,大胆开拓将健康风险防控融入环境管理的工作先河。
三是重视基础性。多年连续实施的重点地区环境健康调查和监测积累的基础数据,是预测环境污染影响人群健康发展趋势、有效实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从提升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监管需要出发,《规划》要求加强对既有调查和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应用,设置了识别环境健康风险分布状况、监测风险发展趋势以及丰富风险评估参数等工作。做好环境健康工作,除大力加强基础调查外,更离不开基础研究的突破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引导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明确要形成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对科技及科普宣教人才的培养,并组建专业高端智库。
四是关注全民性。公众是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公众的环境行为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2013年9月,原环境保护部从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健康角度出发,首次提出环境与健康素养概念。2018年,提升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行动目标,由生态环境部负责组织各地实施。《规划》将其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旨在通过提升公民环境健康素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一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五是坚持预防性。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危害大、隐蔽性强、潜伏期长、影响因素多、因果关系确定难等特点。对具有高健康风险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主动管理,从源头预防、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健康损害问题的发生或削弱其影响程度的有效手段。生态环境部自开展环境健康工作之初,就明确了 “立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规划》任务安排继续以强化环境健康风险防控理念为统领,是对“预防为主”原则的具体落实,目的是以最小经济和社会成本把危害公众健康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为环境健康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已成为共识。如何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把环境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规划》的发布,对于推动环境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