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2-08-25杜贞芳陶贝贝

绿色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林场广东省基地

李 涛,杜贞芳,陶贝贝,汤 辉

(1.广东省林业政务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2.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1 引言

自2019年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1]发布,各自然保护地积极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虽然自然教育基地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2],但在自然教育基地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基地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3~6],对自然教育基地的评价关注度不高。

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必须有一个严格且合理的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评价体系,以对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以期能针对性地提升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质量并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适用于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50处自然教育基地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评价结果分析了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的不足之处,并总结了出基地建设提升策略。该评价体系模型和提升策略可为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评价体系构建

2.1 建立层次结构

在基地建设成效评价中,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是普遍使用的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7];而德尔菲法是一种综合多名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直觉预测的技术方法[8]。

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进行评价体系构建,通过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借鉴国内环境教育基地评价、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等成果,根据《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导则》《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引》等内容对评价指标进行全面的选择[9~11],将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效评价分解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了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图1)。

图1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作者自绘)

2.2 判断矩阵构建及一致性检验

首先采用 1~9 比例标度法(在标度 1、3、5、7、9 中,重要程度由同等重要向极端重要程度递增; 在标度2、4、6、8 中,程度介于以上相邻两标度之间;倒数表示两个指标的反比较)构建出目标层 A、准则层 B、及指标层 C[7]。

其次邀请18位自然教育专家根据实际经验对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打分,赋值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得到数据样本后,用方根法算出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和各指标性状的权重系数(w)。引入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验证,通过计算,若CR≤0.1,则一致性检验通过[12]。

根据公式,CR为CI(Consistency Index)与判断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的比值,即(CR=CI/RI)。其中CI=(λmax-n)/(n-1)(n为矩阵内因子总数),而RI可通过查随机一致性指标表获得[13]。

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出以下结果,呈现如表1所示。

表1 AHP层次分析结果

本次针对5阶判断矩阵计算得到CI值为0.038,针对RI值查表为1.120,因此计算得到CR值为0.034<0.1,意味着本次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

2.3 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为根据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最终得出全部指标权重值的过程。以此判定,对于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的一级指标重要性程度大小排序为:基地设施建设>基地课程活动>基地人才队伍>基地管理运营>基地基本条件。全部指标权重值如表2所示。

表2 全部指标权重

3 广东省50处自然教育基地评价实证应用

以2019~2020年广东省林业局颁牌的50个自然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覆盖了广东省内的17个地市,其中韶关、广州数量占据最多,各为7处,其次为深圳市为6处,惠州、佛山两地均有4处,珠海、中山、肇庆、湛江、云浮、梅州、茂名、河源、东莞等地各有2处,阳江、汕尾、潮州各有1处。调查问卷以封闭式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地人才队伍、基地课程服务与访客参与情况及基地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

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基于已选取的指标,将指标类型进行定性类型指标与定量类型指标分类,定性指标采取网络抓取关键词与评价标准比对的方式进行量化,定量类指标通过确定各个评价标准对应的值,将调研所得数据进行隶属度计算[14,15]。将以上指标经过多重矩阵复合运算得出最终结果,随后对广东省50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为评价体系设置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分标准。将评价的二级指标分类为可直接量化的定量指标与需要通过网络抓取关键词进行分析再量化的定性指标,将指标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到其对应评语集的隶属度,同时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进行赋分,得到综合得分。以此方法计算广东省50家自然教育基地在建设成效上的分数。评分采用 5 分制,综合评价值越高,表明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得越好。最终得分的结果呈现如表3所示。

表3 广东省50家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效评价结果

在对50家自然教育基地进行评价打分后,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评价归类,评价类别及对应的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分布

4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根据评分结果显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整体建设呈现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的态势,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优质自然教育基地较为缺乏,同时,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自然教育基地如今发展略显薄弱但潜力巨大。

4.1 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优质自然教育基地较为缺乏

目前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中,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基地数量极少,仅有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这一处。这一方面得益于丹霞山得天独厚的资源规模与自身卓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其较早开展自然教育有关。丹霞山的自然教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初期以地质科普、自然人文科普等的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同时,在2015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开启的“自然学校”的项目中,当年12月份公布了首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赫然在列。

4.2 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自然教育基地发展略显薄弱但潜力巨大

评价为良好、一般、较差的基地分别为10处、28处和11处,在“较差”一类中,国有林场类自然教育基地占据最多,共计5处。

这一发展情况主要受限于国有林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培育森林资源及改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国家出资的方式,推动建设以国有林场为核心的造林与森林管护基层单位。在发展进程中,国有林场改革的任务虽已基本完成,但如何利用林场资源禀赋达成生态、经济双重效益,成为国有林场面临的新的困境。当前,自然教育作为一个良好的建设切入点,可为国有林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尽管由于林场早期发展缺乏宣教职能与科普队伍的建设,国有林场类自然教育基地在本次评估中关于人才队伍、课程活动、管理运营等软性建设得分不高,但基于林场优质的自然本底资源,林场发展仍存在巨大机遇,可通过政府主导引领结合多元社会参与,发展自然教育产业焕发国有林场新活力。

4.3 整体建设呈现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

研究发现,优质的自然教育基地主要分布在较发达的广深地区,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一方面,这与目前自然教育基地的分布有关,目前建设的基地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数量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从事自然教育相关行业的人员与机构也集中分布在广深地区,其它地区的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对人才的吸引力度都存在不足,这些综合因素限制了部分地区自然教育基地的发展。

5 自然教育基地提升策略

紧扣广东省委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及《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10],结合广东省50处自然教育基地评价结果,研究提出以下自然教育基地提升策略。

5.1 基地设施建设策略

自然教育之家、自然教育径、自然教育标识系统的建设应遵从合理性、安全性、生态性、观赏性与科普性。自然教育之家的建设应秉持最小化干预的理念进行,尽量在原有场地内改造完成。自然教育径的建设可通过设置户外科普长廊、植物识别径、观鸟径、观花径、观虫径及以环保为主题的零废弃小径等主题线路,也可设置五感体验径,带给游览者充分的感官体验。自然教育标识牌应包括综合信息导览牌、主题知识点标识牌、单体自然物标注牌、道路导向指示牌、警示关怀牌、互动体验型装置等各种类型,为向导式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的开展提供辅助学习。除此之外基地还可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性建设其它设施。

5.2 基地课程活动策略

以基地特色资源为主打造多种类型的自然教育课程,如精品特色课程、常态化课程、夏令营冬令营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自然教育课程、研学课程、专业培训课程及网课等。在自然教育活动开展中,可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自然体验类,如户外自然读书会、自然游戏等;②自然观察类,如生物多样性调查;③自然比赛类,如植物认知大赛等;④自然农耕类,如民俗体验、种植体验、收割、酿制、食材加工制作等;⑤户外拓展类,如徒步、探险、户外生存等;⑥讲座论坛类,如各类自然教育讲座、论坛等;⑦节事活动类,如湿地日、爱鸟日、环境日、植树节等;⑧志愿培训类,如志愿者培训、导师培训等;⑨自然科学类,如室内课堂进行的科普知识性讲解;⑩线上直播类,为热爱自然的公众提供线上接受自然教育的可能。

5.3 人才队伍建设策略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培养基地内部工作人员,打造自然教育导师团队和自然教育志愿团队。培养基地内自然教育的专业人才作为基地发展的后备力量,包括经营与服务人才、技工人才、科研人才、课程开发人才等。通过内部工作人员培养、外部机构进驻基地、合作中小学进行学科导师接洽、周边区域本土自然教育爱好者培养为自然教育达人等多种方式实现自然教育导师团队。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培养与考核,有普通志愿者、自然教育专类志愿者、家庭志愿者及小小志愿者。在完成专业人才的吸纳招揽后应定期进行自然教育相关培训,重点提高相关人员的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授课能力、后勤安排能力、宣传招募能力及应急能力,全方位提升自然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5.4 基地管理运营策略

基地管理运营,首先应立足资源特色,打造基地亮点增强吸引;其次要基地主导运行,统筹多方协助迸发合力;其三是要把握基地定位,洞悉服务对象提升品质;最后是要打造基地品牌,孵化创新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林场广东省基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清代铁锚的保护与修复
The Last Lumberjacks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