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要求与实践路径*

2022-11-16于芳1徐玉梅1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协同

于芳1,2 ,徐玉梅1

(1.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2]。医学是科学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医学的本质属性要求思政元素与医学人文深度融合,这就使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成为一种必然。

1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1.1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应然选择

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课程观和大思政观,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课程思政就是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和方法。思政课程发挥着对医学生进行系统化、集中化、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医学人文课程需要思政课程引导政治方向。医学人文课程是更关注“人”的学科的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这种医者精神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上。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另一方面,思政课程需要医学人文课程协同形成育人合力。思政课程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但“思政课程”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总有其边界。这种边界源于他的特殊性。思政课作为一种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它更加强调政治属性,系统规范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4]。医学人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能够弥补思政课程的边界缺陷。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有待提升,二者协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2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然优势

医学教育是全人教育。现代医学发展呈现出“由重视科技作用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转向,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也要求医学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健康”、更加重视“医学人文关怀”。因此,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医学教育倾向,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是高等医学教育回归初心的需要。从课程建设来看,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实然优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活力和针对性。医学院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医学生自身特点,深入挖掘医学人文课程的思政资源,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人文元素,不断丰富着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医学版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医学人文课程的社会价值引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进一步彰显了“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明确提出了“仁心仁术”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有助于形成课程育人的整体效应,实现培养具有“仁心仁术”“又红又专”的卓越医学人才的历史使命。

2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原则

2.1 思政育人与专业育才相结合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医学是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应背靠人文,面向医学[5]。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思政育人与专业育才缺一不可,不可偏颇。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功能。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都有自身的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辩证思维。因此,不能把思政课程讲成课程思政,也不能把课程思政讲成思政课程,要实现思政育人与专业育才的有机结合[6]。凡大医者,必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思政育人和专业育才在医学人才培养中都至关重要,这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的金指标,也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必须遵循的首要出发点。

2.2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关键点。思政教师与医学人文专业教师各具优势、各有所长。思政教师与医学人文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是不同的,这也正是两者需要配合的内在逻辑。思政课教师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在于“思政理论”,能够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政治导向下指导和协助医学人文课程的专业教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为专业课程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指南。医学人文课程专业教师的优势在于“医学人文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本身课程体系的视角借助思政元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升华,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和障碍,增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学理厚度。因此,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育人需要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共同配合。

2.3 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相结合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7]。如果思想政治理论和课程思政元素知识仅停留在头脑中而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就无法实现。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点。理论思政强调的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解决认识问题。理论思政能从理论的高度加深对所学知识的高度认同,以理服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实践思政更多强调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内及校外实践教学,将课堂学习的理论回归现实,强调认识对象化,解决行动问题,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感悟和实际运用,体现所学理论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需要将理论思政与实践思政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将课上知识学习与课下体验进行协同,不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医德素养和践行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2.4 传统线下与现代线上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传统线下与现代线上相结合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活力点。传统线下和现代线上在课程教学中各有优势,缺一不可。传统线下不意味着传统守旧落后,是一种在课程教学中惯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势在于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能够更加直观、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和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被教育者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活动。现代线上主要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托于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或者提供相应的课程教学视频和资料的教学方式,优势在于教学实施活动的方便和快捷,能够实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上的教学与互动,可以让学生聆听到更多全国优秀的课程资源。尤其在疫情面前,线上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将两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和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推动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同频共振。

3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3.1 统筹兼顾:强化顶层制度设计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完善制度,建立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其一,加强总体规划。只有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实践推动,课程思政才可能真正落实。学校要以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深谋远虑的政治要求来谋划课程思政建设,树立“大课程”“大思政”理念,加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统筹规划,明确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课程思政”工作职责,明确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工作方案。其二,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关专业课程育人实施办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办法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进教师考评制度、进学生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真正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得以贯彻和执行。2020年12月,我校出台了《潍坊医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和实施极大推动了我校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其三,健全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协同专项工作机构,从全局和战略上做到校院系三级整体推进,形成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8],能够最大限度防止医学人文课程思政流于形式。2021年3月,我校专门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开展医学人文课程思政的相关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保障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体系。

3.2 精准融入:深化课程思政内容

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导论、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卫生法学等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的选择和提炼,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根据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合理设计哪些地方适合加入思政元素,适合加入哪些思政元素等。从总体内容的结合点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教育。我国的医学教育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医学人才”,这是医学人文教学中必须把握的大方向大原则。譬如,医学人文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部分讲授时就可以让医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深化对“四个自信”的教育。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譬如,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伦理规范、医疗人际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讲授相关内容时通过优秀医疗工作者案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优秀医务人员事迹,教育引导医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其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人文课程中有明确的医德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结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引导医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结合,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以“小我”投入到社会“大我”中去。2020年3月,课程团队录制的思政课战疫小课堂《致敬最美逆行者 思医学生之担当》在《医学伦理学》在线课程平台教学资源中进行推送,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坚定了职业初心,提升了医德素养。其四,法治教育。譬如,医学人文课程中关于卫生法学方面的内容,在系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导医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觉做全面依法治国的忠实实践者。

3.3 智慧凝聚: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一,发挥专业优势,组建教学团队。医学人文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组建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制度,采用专题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沟通交流,定期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其二,培育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发挥目前既从事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又从事思政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着力培养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优秀骨干教师,发挥队伍带头人作用,提供示范引领。同时,积极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专题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思政育人本领。其三,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学师资优化的重要方面。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过程中,更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政治要强”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专业素养、强化政治使命与政治担当、练就思政育人的过硬本领。医学人文专业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9],有针对性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强化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医学人文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在专业理论素养积淀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迭代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话语,增强教学能力,最终做到“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旨归[10]。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我校组织了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评选工作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我校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获批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3.4 纵横联动:细化教学活动环节

思政“元素”要充分融入教学,这就需要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医学人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机联动。一方面,实现线下与线上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提升线下教学质量的同时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阵地,开辟线上学习资源、线上互动交流等,推进线上学习线下答疑的协同,努力打造“网络思政”,实现医学人文优质资源的共享。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线上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课程思政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作用,实现与线下教学无缝衔接、相互呼应。我校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为“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这为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主载体,教师要从学情分析、知识讲授、教师提问、小组讨论、发言点评、单元总结、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思政元素的合理设计,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同时积极开展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外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使理论知识得以内化,走入头脑、触动心灵、外化行动。通过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形式促进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实践中同向同行。如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人员的鲜活典型事迹以多种形式嵌入活动中,我校伦理学教研室开展了“弘扬抗疫精神 践行医者使命”主题征文活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也针对医学生开展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传颂抗疫暖心故事”主题活动。在这些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更容易对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起到更加良好的育人效果。

3.5 动态考核:量化评价激励机制

量化评价激励机制是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其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方面,评价是激励的重要前提。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推进需要优化考评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动态评估指标。既要拓宽评价主体的广度又要拓宽评价客体的覆盖范围,把学生的“欢迎度”、专家的“评价度”和社会的“反响度”都纳入授课实效的评估指标中[1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尤其要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医学生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运用效果进行评价,它虽然是比较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感悟等情况进行及时、针对性的评价并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有利于学生不再单纯追求分数而注重学习的效果[12],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另一方面,激励要以考评为依据。要建章立制、奖惩分明,制定医学人文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落实考核细则,对教学效果突出、育人成效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加大表彰力度。我校在《潍坊医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同时对教师出现的失责问题予以追究,真正使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落地、落实、落细,持续推进见成效。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