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防风通圣散治疗马属动物慢性荨麻疹
2022-11-16纪小英
纪小英
长春市绿园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荨麻疹属于一种过敏性疾病,又名风团或风疹块,以患畜体表突发圆形或扁平的疹块和迅速消散为特征,同时出现皮肤瘙痒。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也颇为棘手。发病动物多见于马、牛、猪、羊和犬。自2018年以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防风通圣散治疗马属动物慢性荨麻疹13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因
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本病的内因为患畜先天禀赋不足,或使役过度,或大病久病之后造成体内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在此基础上风邪乘虚侵袭,或风邪与寒、热、湿夹杂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故外邪中以风邪为主要原因,风与寒相结而为风寒之邪,与热相结而为风热之邪。风寒风热在一定条件下亦可相互转化。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发风疹块。或饲养管理不当,饲喂失节,精料过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或病久气血耗伤,化燥伤风,复感外邪而诱发。或受到蚊虫、虻虫等昆虫的叮咬,或涂擦一些刺激性的药品等,都能影响皮毛腠理的正常功能,在此基础上复感风邪而发病。此外,马匹受到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血虚生风生燥,阻于肌肤也能发病。对野燕麦,紫苜蓿等饲草、高蛋白饲料,某些疫苗、血清等生物制品、肠道寄生虫等过敏亦可发病。本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而且容易反复发作。
现代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临床上有很多病例病因不详,尤其是慢性型的患马。一般认为引起发病的诱因多为天气突变、出汗后突然受冷风或冷雨侵袭、圈舍潮湿闷热,马体长时间没有刷拭等。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外源性、内源性和感染性三种。外源性荨麻疹,包括一些动物和植物毒,如蚊、蝇、虻、蚂蚁、蜂等的叮咬、螫刺,荨麻等有毒植物的刺激;各种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等吸入物的刺激;一些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如石炭酸、松节油等的涂擦;血清、疫苗、鼻疽及结核菌素等生物制品的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制剂、链霉素、四环素等出现过敏而致发;重度使役后受凉或复感风邪;或受抓搔及磨蹭等物理刺激,而引起皮肤血管运动神经的机能障碍等均可发病。内源性荨麻疹,包括畜体对某些物质敏感,如马对野燕麦、紫苜蓿、白三叶草等敏感,采食这些物质都可能发病。另外,动物食用霉败变质饲料造成有毒成分被吸收,胃蝇蛆、蛔虫、绦虫虫体成分及代谢产物被吸收均可引起发病。感染性荨麻疹,如在腺疫、流感等传染病,在发病或痊愈后,由于病原体对畜体的持续作用而致敏,再次接触该病原体时即可发病。此外,精神因素、全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也可成为荨麻疹发病的原因。
2 临床症状
本病大多无任何先驱征兆,在皮肤上突现淡红或红色疹块,扁平,大小在豌豆至核桃之间,稍高于皮肤,严重的可达半球状,与周边健康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较软,被毛直立。灼热剧痒,蹭树擦桩,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尤其多见于颈侧、腰背和臀股部,有时疹块间相互融合成较大的疹块。有的疹块顶端现浆液性水疱,随病程的发展逐渐破溃、结痂。 瘙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触痛;口眼浮肿,被毛逆立,口腔干燥,烦躁不安。粪便干燥,尿短赤。疹块来势很急,消退也快。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疹块出现的快消散的也快,但反复发作,痊愈不留痕迹。对于皮肤较白的马匹可见到丘疹周边有红晕。出现丘疹后,瘙痒的程度与病因关系很大,外源性的特别是由动、植物刺激引发的荨麻疹瘙痒较重,而内源性和感染性荨麻疹,瘙痒轻微。有的病例,除了皮肤发生疹块或水疱外,在眼结膜或口、鼻、膣黏膜也出现疹块,且伴有口、鼻及结膜炎症。通常取急性经过,经过数小时至数日痊愈,预后良好。有的为慢性经过,病程可达数周至数月。患畜因瘙痒而啃咬、摩擦,常有擦破和脱毛现象。有的病例发病的同时,出现体温升高,精神倦怠,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症状。
3 治疗
3.1 穴位埋线
选取风门、伏兔、肺俞、肝俞、脾俞、后三里六穴,均为双侧穴位,共十二个穴位。
埋线穴位的定位及针刺深度:风门穴位于耳后3 cm,距鬣下缘6 cm,寰椎翼前缘凹陷处。向内下方刺入3 cm;伏兔穴位于耳后6 cm,寰椎翼后缘的凹陷处。向内下方刺入3 cm;肺俞穴位于倒数第九肋间,距背中线12 cm的髂肋肌沟中,直刺3 cm;肝俞穴位于倒数第五肋间,距背中线12 cm的髂肋肌沟中,直刺3 cm;脾俞穴位于倒数第三肋间,距背中线12 cm的髂肋肌沟中,直刺3 cm;后三里穴位于掠草穴后下方约10 cm,腓骨小头下方,趾长伸肌与趾外侧伸肌之间的肌沟中,直刺3 cm。
穴位埋线的方法:先将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若干个长1 cm的线段, 将其浸泡于消毒酒精瓶内备用。将患畜六柱栏内妥善保定好,选好穴位后先用甲紫液做好标记,再用碘伏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用镊子将酒精瓶内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一次性埋线针的针管内,注意线头不要暴露于针管外,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穴位处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皮下,再缓缓推针到所需要的深度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注意羊肠线不要露出皮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盖针孔,外以胶布固定。间隔10 d一次,一次为1个疗程。
3.2 内服中药
选用防风通圣散 (《宣明论方》)加减。采用疏风解表,清热泻下法。
方剂的组成及用法:防风、石膏(先煎)、滑石各30g,荆芥、大黄、芒硝各25 g,连翘、川芎、当归、白芍、白术、栀子、黄芩、桔梗各20 g、薄荷、麻黄、甘草各15 g,水煎取汁1 000 mL分早、晚2次灌服分服,每日1剂,10 d为一个疗程。
随症加减:发热甚者可重用黄芩、石膏、连翘、桔梗等,加金银花;寒象重者加桂枝;湿邪偏重,局部皮肤破溃、流水、糜烂浸渍者加生薏苡仁、防己、苍术;湿热偏重加茵陈、黄柏;瘀滞偏盛,皮肤有瘀斑可加泽兰、川芎、丹参;偏气虚,皮肤溃破、糜烂久不收敛者,可加黄芪、党参;偏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风邪偏盛、瘙痒较重者可重用当归、白芍、川芎, 酌加苦参、白鲜皮、蝉蜕、地肤子;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焦三仙、枳壳;粪便燥结、尿赤少者重用大黄、芒硝;出现腹泻者去大黄、芒硝,黄芩改为黄芩炭。
3.3 结果
经治的13匹马属动物,其中9匹一个疗程痊愈,剩余5匹两个疗程痊愈。三个月后回访未复发。
4 讨论
现代兽医学认为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属于祖国传统兽医学“遍身黄”“风疹块”的范畴。又因疹块时隐时现,也称“隐疹”,易诊难治。本病多由患畜禀赋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郁腠理,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 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肌肤腠理而发病。临床常用的治疗荨麻疹的抗组胺和激素类药物,疗效不理想,对畜体有毒副作用,且停药易于复发。而采用中药治疗,即可迅速祛风止痒,标本兼治,又能综合调理,恢复正常的免疫功能,快速治愈。
防风通圣散来源于《宣明方论》一书,是金元时期医家刘完素的代表方,也是中兽医临床常用表里通解的名方,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泻下之表里双解的功效,对马属动物慢性荨麻疹的多种证型均有效,对内有郁热,复感风邪,表里俱实,风热壅盛的胃肠实热型尤为适宜。由于该方疏风解表不忘养血活血,清热泻下兼顾健脾和胃,立意独到,疗效可靠,故用于治疗马属动物皮肤病常获良效。方中既有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等疏风解表药,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邪、浊垢从汗而解。又有当归、川芎、白芍等养血活血之品,正应祖国传统兽医学所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说法。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再以大黄、芒硝荡涤实热于下,栀子、滑石泻火利湿,使里热宿垢从二便而解。更以石膏、连翘、黄芩清解肺胃之热, 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调和药性。方中各药升降出入开合共求平衡,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全方诸药汗、下、清、利四法同用,上下分消, 表里同治,故用于治疗大家畜的慢性荨麻疹,去除瘙痒,效果较好。
所选的风门、伏兔、肺俞、肝俞、脾俞、后三里六个穴位都是治疗马属动物荨麻疹的常用穴位。风门、伏兔二穴是风邪进出的门户,也是临床上治疗风邪证的常用穴位,刺激这两穴可宣肺解表、固卫护表,可治一切内外风之证;肺主皮毛,故取肺俞穴宣肺透表。且肺俞穴又是肺脏的精气输布于外的特定穴,故刺激此穴能补益肺气,治疗皮肤瘙痒等证。后三里穴是补虚的要穴,可调补气血,补益脾胃,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脾俞穴振奋脾阳,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益营调血之功;肝俞穴疏肝理气、清肝利胆、畅通气机等功能,对于肝气郁滞、皮肤粗糙等有很好的疗效。诸穴合用,泻热通督,调节经气,共奏清热凉血,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效,标本兼顾,收效显著。穴位埋线疗法为中兽医外治疗法,具有“以线代针”的长效针刺作用,埋入特定穴位中羊肠线,对穴位产生持久的刺激作用,此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也会产生刺激作用。通过这些刺激作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起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节免疫,抵御病邪的作用。
实践证明,穴位埋线联合防风通圣散治疗马属动物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