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2022-11-16芦凤贵
芦凤贵
山东省乐陵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乐陵 253600
猪水疱病是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其发生可以造成养猪场遭受严重的危害。由于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存在类似,在进行诊断时常会难以区分,造成防治的困难。所以,需要通过研究了解猪水疱病与口蹄疫的区别,以便能够对本病进行良好的预防和治疗。
1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猪水疱病毒,其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成员。病毒粒子外观呈现出球状,直径大小为23 nm左右,核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没有囊膜。本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可以在多种类的细胞内进行存活和生长,而且能够使细胞出现相应的病变。通常应用其在猪肾细胞上进行传代,导致毒力变弱,但免疫原性没有变化,这样可以用致弱的病毒来生产疫苗。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以在低温下长期存活,通常在-20 ℃的温度下可以存活超过1年,在腌制肉中存活3个月以上。其对高温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够在50 ℃的环境中存活超过1 h。常规的消毒剂用于本病毒需要在较长时间才能将病毒杀死,但其对含有氯或碘的消毒剂敏感。
2 流行病学
发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甚至发病后治愈的猪也在一段时间内带毒。本病的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而垂直传播主要是当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在感染本病后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仔猪。本病对所有的猪均有易感性,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当饲养管理不良或者造成应激时均会导致发病率升高。常见在运输中,尤其是长距离运输会诱发本病的发病率升高。饲养管理不良也是影响本病发生的一种因素,常见于给病猪饲喂泔水或受病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还与接触到受污染的环境具有相关性。如果养殖场的饲养密度过大,也是引起本病发生和传播的因素。本病的发病率为20%~100%,但死亡率低,通常不会引起病猪死亡。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表现出的状态进行区分,通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典型型、温和型和隐性型。
3.1 典型型
在发病初期,病猪表现为上皮的肿胀,颜色苍白,而后在皮肤和蹄冠部位可见有水疱出现,尤其是经过36~48 h后表现明显。水疱里的水疱液会出现破裂,有的水疱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不破裂。当水疱破裂后,就会形成溃疡,下面的真皮暴露出,颜色鲜红。对于发病严重的病猪,可见蹄壳脱落,部分猪在发病部位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就会表现为化脓性的溃疡灶,这时病猪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痛感,从而使得病猪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3.2 温和型
本型的病例发病较少,临床表现轻微,有时出现水疱,有时不出现,在临床上如果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因此本病感染后病程通常较长。
3.3 隐性型
本型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发病型,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但自身通常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有时病猪可以耐过,有时也会有水疱症状出现,而且还会有一些病猪出现神经症状,病情严重的病猪也会表现出强直性痉挛,但病猪可以长期排毒,造成周围猪的发病。
4 病理变化
发病猪通常病变只表现在皮肤的痘疹,内脏器官一般没有肉眼可见的病变,通过组织学检查,可见有轻度的脑脊髓炎,通常呈弥漫性和非化脓性。有的病猪可见有血管套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情况。有的病猪发病严重,也会出现内脏的病变,如心脏的内膜和心肌均会出现明显的变性和坏死。
5 诊断方法
本病由于和口蹄疫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因此,在进行诊断时要注意进行区别,所以仅靠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很难做出确诊,本病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来确诊。在实验室,通常应用病原学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5.1 病原学试验
病原学诊断中可以应用的方法通常具有两种,常见的为生物学诊断技术和抗酸性试验。
生物学诊断技术是采集发病猪的破溃水疱的表皮,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置于4 ℃的温度下保存过夜,通过离心将上清液收集起来接种于2日龄和8日龄的小鼠,如果两组小鼠均出现死亡,则表明病毒为口蹄疫,如果只有2日龄的小鼠出现死亡,说明病猪感染水疱病。
抗酸性试验是将病死猪的病料经酸性缓冲液的处理,缓冲液的pH值为3~5,将其接种1~2日龄的小鼠,当小鼠出现死亡,则可以判定病猪为猪水疱病感染,如果小鼠不死亡,可以判定为口蹄疫。
5.2 血清学试验
在血清学试验中,有一些技术比较常用,通常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抗酸性试验。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是利用甲醛将绵羊的红细胞固定后,而后将检测抗原进行稀释,利用不同稀释度的抗原和诊断液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区别出来水疱病和口蹄疫。
补体结合试验是应用豚鼠制备出来的诊断血清和待检病料进行补体结合试验,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鉴别出猪水疱病和口蹄疫。
6 防控技术
6.1 预防
猪场应采取全进全出和自繁自养的方式来进行养殖,避免将不同年龄的猪群进行混合养殖,而且养殖过程中要对猪群的密度进行调整,保持猪群密度适宜。猪场要尽量避免从养殖场外进行引进猪种,如果确实需要引进猪种,需要对引种地进行流调,避免从疫区引进猪,还要对引进的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定没有发病才可以引进。还要注意运输的距离,尽量选择最短时间和距离运输猪,这样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当引进猪运输进入猪场后,应当进行隔离观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没有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可以混群饲养。
猪场要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猪舍内要经常打扫,可以将猪舍内的有害物质清理出去,尤其粪便和尿液等,这些污染物在猪舍中会造成病原的滋生,给养殖场形成潜在的威胁。养猪场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出科学的消毒计划,并按照计划定期进行消毒。在消毒时要注意消毒液的选用,由于猪水疱病毒对消毒液的抵抗力较强,因此选用含有氯或含有碘的消毒液进行消毒,而且消毒液应当配制成为合适浓度的液体,这样在使用时可以起到最佳的消毒效果。而且消毒液要定期进行更换,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药物会导致病原对消毒药物不敏感,从而影响到消毒效果。养殖场在进行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和彻底,不能出现死角。而且不仅要对养殖场内进行消毒,还要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器具和车辆等进行消毒,人员可以通过紫外线等或者喷雾的方式消毒,在消毒后要更换清洁的衣物方可进入。器具可以通过喷雾和浸泡的方式消毒,而后才能进入养殖区。车辆在进入养殖场时需要通过消毒池,对轮胎进行消毒,而后通过对车身喷洒消毒药物的方式进行消毒,还要对驾驶室内进行消毒。
养殖场要加强饲养管理,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在饲养中,要注意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相对平衡,在不同的季节,温度和湿度都不能相差太大,尤其是在气候炎热和气候寒冷的季节,能够应对气候突变造成的内环境变化。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通风,科学的通风可以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让新鲜空气进入。但要注意在天气寒冷的季节要协调通风和保温的关系,当通风过度会导致环境中的温度过低,通风不足又不能将有害气体全部排出。
预防疾病发生还需要加强对猪群的饲养,通常在饲养过程中,要给猪群提供营养丰富且各种营养物质搭配合理的饲料,这样可以提升猪群自身的体质,加强对病原的抵抗力。给猪群饮用清洁的饮水,最好具有适合的水温。在气候潮湿多雨的季节,要注意对饲料的保存,确保饲料不会受到霉菌的污染,可以给饲料中添加一些脱霉剂。一旦猪采食受到污染的饲料,少量会引起猪群体质下降,严重时会导致猪群出现霉菌中毒,影响到养猪场的正常发展。
6.2 治疗
当猪场发生疑似猪水疱病后,要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诊断,确诊本病后,可进行相应治疗。病猪的治疗可以应用高免血清,还要应用抗生素或者具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辅助治疗,猪场常用的中草药为双黄连、板蓝根等,防止出现继发感染。还可以应用提高猪群免疫力的药物,促进猪群免疫力的提升。经过5~7 d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病猪的同时要对病猪原来所在的猪舍进行全面消毒,避免造成其它猪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