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耳鸣研究进展*
2022-11-16边新娜闫梦涵岳彤
边新娜,闫梦涵,岳彤
1.天津市民政局老年病医院,天津 300111; 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耳鸣是由听觉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或心理因素导致的客观或主观的感觉,是临床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3]。全球范围内约有12%~30%的耳鸣患者,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具有高患病率、低治愈率的特点[4-6]。耳鸣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无特效药。目前,治疗主要为改善内耳血液循环,降低应激反应,但治疗效果欠佳,病程较长[7]。此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直接影响患者听力,造成不可逆性听力损伤,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8-9]。尤其是急性中重度耳聋耳鸣患者需及时治疗,防止永久性耳聋的发生[10-11]。近年来,穴位注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效果显著,但国内文献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近10年的国内外文献总结发现,根据患者耳鸣的严重程度,采取正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营养神经、调节细胞代谢、改善微循环或者联合运用的方法,有利于改善耳鸣症状。
1 穴位选择
穴位注射治疗耳鸣常选取耳周穴位,耳周穴位注射有助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耳周神经与血管,改善患者耳鸣症状。《针灸甲乙经》称:“聋,耳中癫飕风,听会主之。”故听会为治疗耳聋耳鸣的关键穴位[12]。张新玲等[13]于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位注射利多卡因与甲钴胺混合液,有效率为92.86%。耳迷根穴注射天麻素和利多卡因,能明显提高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14]。胡伟妮[15]于颅息穴注射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注射液,每周2次,持续治疗5周,有效率为95%,可显著改善患者耳鸣症状。瘈脉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对其进行穴位注射可清热息风、安神通窍,主治耳鸣、耳聋[16]。杨杨等[17]于耳后瘈脉穴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每日1次,持续治疗14 d,有效率为82.7%,能显著缓解患者耳鸣症状。同时,临床选穴遵循寻经、远端及辨证加减取穴等原则。倪伟[18]于风市穴注射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药物经胆经循行至耳部,能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患者耳鸣症状。
2 穴位注射药物选择
穴位注射治疗耳鸣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综合研究近10年的文献发现,穴位注射治疗耳鸣用药多选择营养神经、调节细胞代谢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单独或者混合注射。根据患者病情实施个体化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1 营养神经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了耳鸣的产生。临床常用营养神经、修复神经细胞的药物治疗耳鸣。维生素B12和弥可保注射液穴位注射可治疗神经性耳鸣,李宝红[19]采用弥可保和维生素B12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性耳鸣,选取耳门穴和听会穴,治疗60 d,有效率为88.75%,在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莫文权等[20]采用弥可保注射液注射患侧听宫、翳风治疗耳鸣,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83.3%,可明显改善患者耳鸣症状。
另有学者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翳风、完骨穴治疗神经性耳鸣,结果表明,该疗法能促进中枢神经元的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加快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有效改善患者耳鸣症状[21]。
2.2 调节细胞代谢类药物细胞代谢障碍可导致毛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耳鸣。研究显示,盐酸利多卡因可对钠离子通道发挥阻滞作用,减少电兴奋活动,减轻耳鸣症状[22]。曲中源等[23]采用瘈脉颅息透刺穴位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耳鸣,有效率可达92.85%,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耳鸣症状,缓解焦虑状态。
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患者内耳水肿,减轻耳鸣症状,局部注射不良反应小。谭君颖等[24]采用耳迷根穴注射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耳鸣,调节内耳代谢,治疗5周,有效率达88.33%。临床将糖皮质激素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黄丽瑶[25]选用颅息穴位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盐酸利多卡因治疗耳鸣,每周2次,治疗5周,有效率为92.5%,可明显改善患者耳鸣症状,缓解不良情绪。此外,较大剂量高渗葡萄糖穴位注射完骨穴与翳风穴连线中点处,可改变耳内细胞的渗透压,纠正内耳缺氧状况,增强耳内代谢并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临床疗效良好[26]。
2.3 改善微循环类药物内耳微循环障碍也是耳鸣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穴位注射中药制剂治疗耳鸣的相关报道较多,多采用具有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功效的药物,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局部穴位注射可直接刺激经络穴位,将药物弥散于内耳中,起到激活耳周神经、改善耳内微循环状态、解痉通络、抗感染、消肿、止痛等功效[27]。陈潇等[28]运用丹参注射液注射听宫穴治疗耳鸣,每日1次,治疗2周,有效率为81.25%,能有效缓解患者耳鸣、睡眠障碍及不良情绪。刘志等[29]采用复方麝香注射液注射于患侧听宫及翳风穴治疗耳鸣,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之功效,有效率达85.62%,治疗耳鸣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于向阳[30]采用川芎嗪穴位注射治疗耳鸣,有效率为91.7%,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小。苏强等[31]运用舒血宁注射液注射耳迷根穴治疗耳鸣,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缺血脏器血流量等多途径协同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耳鸣症状及不良心理反应。其中,丹参注射液中含有一定的丹参酮类和酚类化合物,通过注射耳周穴位,能增强红细胞流动性、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中前列腺素水平,从而起到改善耳内微循环、抗感染、消肿、镇痛等作用[32-34]。
山莨菪碱为胆碱能受体阻断剂,临床广泛应用于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在局部缺血性疾病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山莨菪碱经耳门、翳风穴位注射,在神经性耳鸣的综合治疗中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35]。
2.4 联合药物治疗研究证实,营养神经、调节细胞代谢以及改善微循环的注射制剂均对耳鸣患者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而将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起来治疗效果更好。天麻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因血液循环因素引起的耳鸣[36],还可提高患者记忆能力[37-38]。侯惠芬[39]运用利多卡因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耳鸣,选取耳迷根穴位进行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有效率为93.33%,结果表明,利多卡因联合天麻能改善耳鸣患者症状,促进循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吴小娟等[40]运用天麻素、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患侧听宫、翳风治疗耳鸣,每隔3日注射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有效率为75.68%,高于天麻素和维生素B12混合液治疗的71.62%,说明联合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
为进一步探索治疗耳鸣的更优方案,有学者采用穴位注射联合其他治疗方法,观察其对耳鸣患者的影响。针刺治疗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能调气血、通经脉,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耳鸣、耳聋[41]。姚卫杰等[42]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痰火郁结型耳鸣,治疗2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2%,能有效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朱美婵等[43]于耳后注射甲泼尼龙与利多卡因注射液,辅以静脉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和口服甲钴胺片治疗耳鸣,持续治疗15 d,结果显示,有效率为78.79%,表明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注射用药。王娜娜等[37]于耳迷根穴位注射天麻素联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耳鸣,每日1次,连续治疗4 周,有效率为89.74%,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张静婧等[44]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难治型耳鸣,每2日1次,治疗10 d,有效率可达93.75%,疗效显著。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入手,平衡气血治疗耳鸣效果较好[45]。灯盏花素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耳鸣,疗效确切,简便易廉,无不良反应[46]。蒋玉欢等[47]采用天麻素穴位注射联合龙胆泻肝丸治疗急性中重度耳鸣,连续治疗2周,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恢复时间,还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颜如冰等[48]于耳周穴位注射联合高压氧治疗耳鸣,每隔3日注射1次,3次为1疗程,临床有效率为91.38%,治疗主观性耳鸣效果较好。穴位注射联合艾灸治疗主观性耳鸣,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锌、铜水平,改善患者耳鸣症状,且安全性高[49]。穴位注射配合旋转扳法治疗颈源性耳鸣,效果显著,操作方便[50]。
3 结语
相关研究认为,耳鸣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遗传等多种疾病相关[51-53],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中枢抑制反馈异常、听觉中枢可塑性变化、听力受损后代偿机制障碍、内耳微循环障碍以及注意力障碍等相关[54-57]。有研究者对特发性耳鸣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检测,未发现器质性的耳部病变[58]。耳鸣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6],有调查数据显示,耳鸣患者存在不良心理反应者占89.6%[59],严重者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心理等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60],甚至引发精神躯体障碍病症[61]。
穴位注射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将针灸学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给药方式相结合,将经络、药物以及针刺等作用有机结合,既具有传统的治疗特点,又有现代的给药途径,临床应用有效,相比全身用药,局部用药不良反应小,患者易于接受[62]。穴位注射不仅能有效促进耳内局部血液循环,还能加快大脑中枢神经传导,营养耳神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3-64]。
穴位注射治疗耳鸣常选择耳周穴位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穴,再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循经取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中药多运用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西药多以营养神经、调节内耳代谢、改善微循环等为主,联合应用、多途径治疗效果显著。目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①穴位注射药物选取、剂量选择、疗程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标准;②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指标作为支撑,有效率差距较大;③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对生化指标方面的研究。今后,应加强对发病机制、生化指标方面的研究,探索不同类型耳鸣的治疗方法,统一选穴标准,规范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疗效判定标准及操作方法等,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