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短讯

2022-11-15赵迎龙,赵宏校

航天器工程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二号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发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2022年11月3日报道,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11月3日,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成功对接,至此,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实现。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此次发射的梦天实验舱轴向长约17.9 m,结构最大外径超过4 m,发射质量约23 t,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10年,具有通过维修、更换等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其内部采用四舱构型,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密封舱容积近110 m3,可为航天员提供约32 m3活动空间。梦天实验舱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舱内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包括:流体物理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燃烧科学实验柜、高温材料实验柜、超冷原子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主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副柜以及在轨维修装调实验柜等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为了迎接梦天舱的到来,中国空间站于9月30日完成了问天舱转位,空间站组合体整体构型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梦天实验舱发射对接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形成偏“T”形造型,接着梦天实验舱转位到二象限,形成了空间站真正的“T”字型基本结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最终完成。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驻留期间,配合了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并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按计划开展数十项在轨空间科学研究实验工程与技术实验,进行飞行任务数据资料拍摄和收集,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等相关工作。他们还完成问天、梦天实验舱的14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并且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及其他公益活动。年底前,我国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乘组将在轨和神舟十四号的航天员完成轮换,首次实现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神十五号乘组也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等。

中星19号卫星发射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2022年11月5日报道,当天,中星19号卫星搭载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发射,我国高通量卫星家族喜获“新成员”。中星19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具有传输速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该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主要提供通信和互联网接入等服务。卫星涵盖了C、Ku和Ka等多频段通信载荷,主要覆盖中国东部国土、东南亚、以及包括北美航线在内的大部分太平洋区域,可以更好服务于远洋运输通信、航线通信互联网等业务。

试验二十号C卫星成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10月29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试验二十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本次任务轨道要求高、卫星质量大,火箭对弹道设计进行多轮仿真试验,并对落区进行复核,最大限度缩小落区范围;取消了姿控发动机系统,改为用二级游机调姿,减轻火箭重量,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5次发射。

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10月15日报道,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六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属于常温液体两级火箭,具备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发射能力,对应700 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 t。

资源一号02E卫星在轨交付投入业务化运行

据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网站2022年10月14日报道,当天,《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部署建设的资源一号02E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使用,实现与其它光学业务卫星双星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高光谱业务卫星数据获取与应用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卫星于2021年12月26日成功发射。可有效获取115千米幅宽的多光谱数据、60千米幅宽的高光谱数据以及115千米幅宽的热红外数据,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监测提供多维度观测数据保障。该卫星与在轨的光学业务卫星组网运行后,重访周期最快可从原来单星的3天缩短至2天,将形成全球领先的业务化对地光谱探测能力,基本可实现全国陆域范围高光谱数据半年全覆盖,进一步助推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遥感监测从数量向质量生态转变。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继续挖掘卫星数据应用潜能,提升星座数据获取效能,加强定量载荷业务化应用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拓展自然资源定量化调查监测核心技术能力的主要业务信息源,及时监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

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发射

据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22年10月13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环境减灾二号05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卫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户为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卫星用于获取我国及全球地表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数据,提升遥感数据国产化率,为防灾减灾救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并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监测等行业。该卫星采用了“相控阵馈源+椭圆抛物面反射器”的创新体制,载荷核心性能指标得到大幅提升,星上数据传输、图像精度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星上配备的应急数据处理系统可实时生成指定区域的图像、水域监测数据和溢油检测数据,极大提高了防灾救灾和环境保护的应急数据时效性。卫星发射后,公司收到了来自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的感谢信。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发射

据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0日报道,10月9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夸父一号”是由中国太阳物理学家自主提出的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卫星设计寿命4年,运行在约720 km的太阳同步轨道。据介绍,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的契机,对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全日面矢量磁场开展同时观测,研究它们的形成、相互作用及彼此关联,并为影响人类航天、通信、导航等高科技活动的空间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支持。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执行海上“一箭双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10月8日报道,7日,我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点火起飞,以“一箭双星”方式顺利将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S5/S6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后续卫星将在轨开展导航增强等技术验证试验。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具备陆地、海上两种发射方式。本次发射距离海岸仅3 km,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幅减少了海上航行时间,缩短了任务执行周期。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成熟,此次任务从签订合约到火箭总装完毕具备与卫星一同进场发射的条件仅用4个月,火箭快速履约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实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转位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30日报道,当天,经过约1 h的天地协同,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完成转位。转位期间,问天实验舱首先完成相关状态设置,而后与天和核心舱分离,之后采用平面转位方式完成转位,并与节点舱侧向端口再对接。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转位机构在轨实施大体量舱段转位操作。问天实验舱转位完成后,空间站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字构型。后续,空间站组合体将以“L”字构型在轨飞行,等待梦天实验舱发射,交会对接后,还将转位形成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

刘竹生院士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8日报道,22日,在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闭幕式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颁发了2022年名人堂奖。在中国宇航学会的推荐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刘竹生院士获奖。刘竹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杰出专家。作为中国运载火箭的领军人才,他长期从事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工作,曾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为中国运载火箭和载人火箭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刘竹生带领团队完成了100多项技术和工艺攻关,其中10项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55项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这些成果也使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跃居世界前列;出版期刊、专著30余篇;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首都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载人航天功臣等荣誉。此次获奖,代表着国际航天界对刘竹生院士为世界航天发展所作的贡献的认可,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航天工作者的能力和风采。IAF名人堂奖是世界航天公认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世界范围内对推动空间科技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执行“一箭三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7日报道,当天,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以“一箭三星”方式,将试验十六号A星、B星,试验十七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十六号A星、B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试验十七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该组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为三级构型运载火箭,本次任务中,火箭首次采用煤油提前加注技术,进一步优化了试验队的工作效率。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探路型号。截至目前,火箭已圆满完成10次发射任务,其中9次为“一箭多星”发射。

遥感三十六号01组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6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遥感三十六号01组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六号01组卫星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5日报道,当天,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试验十五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十五号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云海一号03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1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云海一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云海一号03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领域。此次任务,火箭在发射场的准备周期为11天,这也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有史以来在发射场内工作时间最短的一次

三十而立 中国载人航天加速驶向星辰大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21日报道,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三十而立之年。30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支撑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当前我国空间站各舱段、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中继卫星及发射这些航天器所使用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均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统也有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相关单位参与。目前,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运行在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太空。不久之后,梦天实验舱也将到来,中国空间站即将全面建成。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同意了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9年,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实现天地往返;2003年,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圆梦太空;2008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2016年,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33天;2021年,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通过高密度的连续6次发射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10月将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30年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系统思维出发,将人(专家)、信息(流程)、机器(从设备单机到元器件)等诸多体系结合起来,发挥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既超越局部得失,实现技术系统全局优化和管理系统全局统筹,又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比较笼统的初始研制要求,逐步落实到成千上万研制任务参与者的具体工作中,并使这些工作及其成果最终能够成为一个全面保证工程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最终确保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星1E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报道,2022年9月13日,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中星1E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1E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一颗通信广播卫星,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三级液体捆绑式新一代中型高轨运载火箭。本次任务火箭采用4.2 m直径整流罩,全箭总长60.1 m,起飞重量约570 t,起飞推力727 t。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团队获国际宇航联合会“世界航天奖”

据中国探月工程网站2022年9月20日报道,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世界航天奖”是国际宇航联年度最高奖。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火星环绕、着陆、巡视探测,而仅通过一次任务就实现这三大目标,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首次。天问一号任务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天问一号任务实施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并开展了相关国际合作。此前,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于2020年获此奖项。

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6日报道,当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发射升空,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五号05组卫星A/B/C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A星和B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C星和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遥感三十三号02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3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随后将遥感三十三号02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三号02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研究、海洋和陆地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任务,700 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 t。

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9月1日报道,当天,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刘洋成功出舱。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也是陈冬、刘洋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目前,两名出舱航天员已完成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作业,并开展舱外自主转移应急返回能力验证。期间,航天员蔡旭哲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自6月5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88天,先后完成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问天舱平台在轨测试、科学实验机柜解锁与测试、小机械臂解锁与在轨测试、空间站组合体管理等工作,开展了在轨医学检查、失重防护锻炼、空间科学实(试)验等日常工作,进行了在轨紧急撤离演练、小机械臂操作、医疗救护演练等在轨训练项目。

北京三号B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8月24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北京三号B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北京三号B卫星是一颗高性能的新型光学遥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采用星载智能观测技术,具备超高敏捷、超高稳定、超高精度获取影像的能力,延续并提升了北京三号A卫星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可快速高效地提供大量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在质量和尺寸上,北京三号B卫星比北京三号A卫星有所增加,火箭选配了3.8 m直径的整流罩,在适应任务需求的同时确保发射安全可靠。今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实施了“去任务化”研制改进,一枚火箭具备多个发射状态,提高了任务适应能力。北京三号B卫星由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包提供发射服务。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北京系列其他遥感卫星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数据获取、智能观测和信息服务等高质量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长二丁发射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22年8月20日报道,当天,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遥感三十五号04组卫星A星、B星、C星主要应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其中,A星、B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C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一网公司使用印度最强火箭发射卫星

据国际航天爱好者网站2022年10月23日报道,当天,印度使用GSLV-Mk.3(又称LVM3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成功将36颗一网卫星送入高度601 km的极地轨道,之后,卫星将部署太阳翼,并使用离子电推进发动机,以达到1200 km的工作高度。LVM3运载火箭高43.5 m,是印度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有效载荷为6 t,两个侧面安装的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器可产生220万磅的推力,核心级配备两个联氨燃料发动机,一个低温上面级配备液氢燃料发动机。此前,一网公司利用通过法国阿里安空间公司购买的13枚俄罗斯联盟号火箭,已经发射了计划中的第一代648颗卫星星座的428颗卫星,进度完成了2/3。不过,一网的发射计划由于俄乌冲突而中断。在联盟号发射叫停后不到一个月,一网宣布与SpaceX公司、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商业分支新空间印度有限公司就发射一网卫星达成了协议,由SpaceX公司发射3次,印度发射2次,将剩余的220颗第一代卫星送入太空。

SpaceX公司持续发射“星链”卫星

据腾讯网2022年10月20日报道,当天,搭载54颗“星链”卫星的猎鹰9号自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40号工位发射升空,执行2022年度第30次以“星链”为主的发射。至此,“星链”卫星升空总数达到3505颗,仅今年就升空1561颗。据悉,此次发射的卫星为v1.5版本的新卫星,单颗质量将近300 kg。从v1.5版本开始,所有“星链”卫星均配备了激光星间链路。本次任务是火箭第一级B1062.10的第10次升空,发射后成功着陆于ASOG号回收驳船。

宇宙神-5火箭发射SES-20、21卫星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2年10月5日报道,当天,SES-20和SES-21卫星搭乘宇宙神-5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该批卫星为SES拥有的C频段GEO通信卫星,由波音公司制造,设计寿命15年,采用全电推BSS-702SP平台。将作为SES公司加速C频段清理计划的一部分,取代现有的C频段广播通信卫星,以配合实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推出5G网络服务的目标。由于FCC设计的5G网络需要用到280 MHz,而这一频段当前由C频段广播通信卫星使用;因此为顺利建设5G网络服务,FCC提出C频段清理计划,希望清理280 MHz的C频段并预留20 MHz的保护带。FCC宣称,如果在2023年12月的期限内完成既有C频段的清理或迁移,将能够依据原本占有的C频段份额获得收益,并获得FCC支付的一定费用。

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确认失联

据美国彭博社2022年10月4日报道,3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发表声明宣布,在围绕火星运行8年之后,印度火星轨道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与地面站失去联系。该机构经研究认定,与探测器的联系已经无法恢复,曼加里安号的寿命走到了尽头。有消息称,探测器失联的原因很可能是燃料耗尽,电池电量低于安全运行极限,从而导致探测器自动切断了通信。公开资料显示,曼加里安号探测器配备有三块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火星轨道上产生约800 W的电力,并为探测器的锂离子电池充电。但ISRO官员称,探测器最近在火星轨道上遭遇了一连串的日食,其中包括一次持续7.5 h的日食,而电池设计只能承受不到2 h的日食,长时间的日食会导致探测器无法及时充电,以致电池能量耗尽。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探测器是印度发射的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于2013年11月发射升空,2014年9月进入火星轨道。该任务的成本约为7400万美元,仅为美国同期发射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成本的11%。探测器的主要任务是测试行星际探测技术,并使用其携带的5套科学仪器在轨道上开展火星地表、大气、地质矿物等研究。该探测器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探测火星上甲烷的痕迹,但ISRO目前还没有发布任何甲烷探测结果。作为印度未来火星探测计划的第二步,曼加里安-2任务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而且任务可能只包含轨道飞行器,发射时间也没有确定。

猎鹰-9火箭发射星链-v1.5-G4-35卫星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2年9月28日报道,北京时间9月25日,星链-v1.5-G4-35(Starlink-v1.5-G4-35)卫星搭乘猎鹰-9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此次任务共发射“星链”星座的52颗卫星,代号星链-v1.5-G4-35。此次发射的“星链”卫星为v1.5版本的新二代卫星,单星质量290 kg。卫星部署至高度540 km、倾角53.22°的工作轨道。卫星构型采用扁平化设计,配有单块太阳能电池板。推进系统采用氪离子霍尔效应电推进系统,卫星在轨工作期间的轨道维持以及寿命结束后的离轨操作,均由电推进系统完成。从v1.5版本开始,所有的“星链”卫星均安装激光星间链路。卫星用户链路配置星上相控阵天线,工作于Ku频段;馈电链路配置星上抛物面天线,工作于Ka频段。单星容量约17~20Gbit/s。

(赵迎龙 赵宏校 摘编)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二号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发射!
认识梦天实验舱
走近空间站实验舱
2022.09.21~2022.10.20中国运载火箭发射记录表
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问天”来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四所真空事业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四所真空事业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携约170余项高新科技成果亮相珠海航展
推动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先行先试——《中国军转民》杂志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孪生兄弟” 和而不同——解密长征二号F “T”、“Y”系列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