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2022-11-15吴光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字

许 皓,吴光辉

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许 皓1,吴光辉2

(1.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黄冈]基地,2.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国与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具备一定的基础,双边政策沟通稳中有进,数字基础设施联通程度较高,数字经济贸易初具规模且发展势头良好,数字人文科技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当前,东盟地区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以及东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是双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面临的主要障碍。未来,中国—东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沟通,树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示范效应,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为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关系;区域合作;数字经济;“一带一路”

“数字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数字技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撑[1]。“丝绸之路”一词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elm Freiherr von Richthofen)于1877年正式提出,最初指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之间的交通贸易路线。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政府将其频繁用于对外互利互惠的友好交往中。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这一历史名称在当下最现实的反映。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和国内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数字丝绸之路”的概念应当包含至少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它致力于解决全球和国内发展的不平衡,是“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的新路径。第二,数字丝绸之路利用创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创建基于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科学、绿色发展的新模式。第三,数字经济有极强的互利互信特征,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企业共同推动的国际合作项目。例如,2017年11月伊朗、伊拉克边境发生7. 8 级地震时,中国科学院“数字丝路”空间大数据工作组与其他项目组合作,于第一时间向全球科学家和减灾机构开放和共享震区数据和灾情信息,完成了全球首个针对此次地震的数据应急行动,类似的合作表明数字丝绸之路可以带动沿线国家的公私合作,带动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提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加强各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2]。“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甫一提出,就受到东盟的高度关注。2019年,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更是将2020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实施多方面举措、促成有代表性合作项目等,来增进数字经济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同打造合作新亮点[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国家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加速恢复全球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无疑将被赋予别样的意义与目标。如何加快数字产业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重要关切。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尚处初步阶段,对双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挑战及路径等问题进行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东盟的数字经济更是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得益于中国—东盟在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性和双方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双方在数字经济合作领域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双方政策沟通稳中有进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亦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保证。

一是双方利用现有合作机制或设立新的合作机制,实现高效高频对话,这些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外长会议、中国—东盟电信部长会议、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例如,2014年,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成功举办,双方就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鸿沟缩小、网络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网络空间安全与网络治理、网络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等议题展开交流[4]。

二是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达成一系列共识文件,强化了双方战略对接。“数字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东盟先后签署发布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合作备忘录》《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合作项目计划》《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2020年中国—东盟信息通信合作计划》《第14次中国—东盟电信部长会议联合声明》《中国—东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议领导人声明》《中国—东盟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等系列文件。

(二)双方设施联通程度较高

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高度依赖于双方信息通信设施的互联互通。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际光缆互联互通白皮书(2018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已建成3条跨境陆缆和5条海缆,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与周边地区信息通信设施互联互通程度最高的地区。中国—东盟信息大通道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此外,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位于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已完成规划布局,信息港将围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于北斗的位置综合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示范、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网络文化交流合作等11个领域推动双方合作项目对接,可以预见,中国—东盟信息港将成为联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宽带走廊、国际直达信息通道和战略枢纽节点[5]。2019年9月,中国首个对国外单一国家建立的数据通道——中新 (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启动,拟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并探索数据处理、联合研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6]。

(三)双边数字科技交流合作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科技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数字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数字科技交流合作逐渐成为中国—东盟科技交流合作的重点。在科技合作方面,中国—东盟已搭建了中国—东盟科技论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一系列合作平台,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中国与东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6届,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已成为该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8年举办的第15届东博会上,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173家企业、机构展出了432个科技项目,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慧城市、互联网+、大健康创新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目前,中国已与9个东盟国家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机制,且与泰国、缅甸等国家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7]。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双方还共同搭建了一系列科技交流平台和项目。“数字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已有百余名东盟青年科学家在中国开展短期科研工作,数千名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华培训[8]。此外,在科技交流方面,中国企业也与东盟展开多方合作。

二、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机遇

(一)东盟国家高度重视数字革命的发展机遇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启了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开始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9]。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是传统科技强国的积累优势在人工智能面前受到弱化,世界上所有国家将在数字革命领域面临更加“均等”的竞争机会,世界格局将因各个国家不同的“表现”重新布阵[10]。当前,东盟国家高度重视数字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东盟早在21世纪初就对数字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0年11月,东盟国家联合签署了《“电子东盟”框架协议》,该协议指出“信息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变革给东盟带来了发展机遇,东盟应充分把握机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盟跨境数字贸易,以提高东盟在数字领域的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跨境电商逐步兴起,东盟进一步加快在数字领域的布局。2016年8月,东盟秘书处发布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重点之一是大力推动东盟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要包括加大对企业数字技术发展的资金支持、建立东盟数据网络和数字治理框架。2019年,第35次东盟峰会发布了《东盟面向“工业4.0”的产业转型宣言》提出通过利用创新和数字技术,促进东盟向“工业4.0”时代转型,建立繁荣和公平的东盟共同体。

(二)中国—东盟在数字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具备的现实可行性因素之一便是双边在数字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一方面,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9年《全球电子商务数据报告》,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数字经济体,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跨境电商行业交易规模达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6%,中国跨境电商规模和增速均位于世界前列。同时,截止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6%,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显著高于东盟整体水平[12]。“数字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不仅在主观上与东盟具备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意愿,更在客观上具备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能力。

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在数字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为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首先,东盟互联网用户基数较大且增速较快。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及融通合作的建议》,截至2018年东盟互联网用户高达3.3亿人,且保持每年新增互联网用户高达4000万左右,这为东盟数字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盟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市场,截至2017年,东盟数字经济规模高达500亿美元,且有望在2025年增加到20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左右,东盟数字经济将突破1万亿美元。根据敦煌网2017年发布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贸易规模增速前20的国家中,东盟各国占据5席,其中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的数字贸易市场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三)“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化进程放缓,世界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疫情时代”,如何在抗疫防疫的同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来重振发展信心,重塑发展格局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13]。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贸易遭受严重冲击,全球贸易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物流遭遇政策障碍。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全球贸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然而,数字化这一变量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逻辑,也为我国提升国际贸易话语权带来了机遇。中国基于5G技术和数字经济的抗疫实践,展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线上模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内涵的“数字基建”按下了快进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重要载体的数字贸易在应对全球贸易治理危机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加强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是双边化危为机,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的有效举措,高度顺应了全球发展新趋势。一方面,“疫情时代”,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将更为紧密、牢固。尽管疫情期间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成为疫情形势下全球经济的亮点。2020年1-4月,中国-东盟进出口逆势增长,货物贸易总值1.3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9%,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显示出双方合作的强大韧劲与巨大潜力[14]。另一方面,“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无疑将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将具备巨大的历史机遇。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数字虚拟空间,降低了人群接触和聚集的感染风险。疫情期间,在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数字经济却展示出强劲的爆发力,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中国和东盟来说,双边在“后疫情时代”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机遇难得。

三、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

尽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高度契合东盟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必将为东盟数字化转型带来巨大机遇,但中国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障碍。

(一)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不确定性因素或将阻碍“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充满变数,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这些无疑会成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不利因素。

一方面,2020年伊始,世界范围内“黑天鹅”事件频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大爆发,此次疫情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各国封国封城、断行断路、停航停运,全球化进程严重放缓、甚至停顿。新冠疫情爆发已逾三年,但其范围仍在持续扩大,其冲击程度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新冠疫情能否彻底消灭、何时能够彻底消灭及以后是否会卷土重来都充满未知数。此外,新冠疫情还重创全球经济,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增速大幅放缓,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投资、贸易供给端带来了严重影响[15]。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必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从区域范围内看,当前中国与东盟及部分成员国的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入2020年以来,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导致南海问题再度升温,无疑将或多或少给“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自2019年起,越南就切实的为南海问题国际仲裁积极进行准备,包括提名仲裁员,以及越南官员、学者与西方国际法、国际问题专家频繁沟通研讨国际仲裁各种可能的预案[16]。此外,进入2020年以来,印尼不仅在南海动作频繁,更是称中国的“九段线”与印尼的专属经济区重合,并以此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照会,试图将南海局势升温,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尽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作为一项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倡议,但南海问题的升温无疑会在政治、舆论和民众等多个层面对“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面临着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问题既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在东盟地区将面临较为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首先,东盟地区是世界范围内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近年来,该地区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黑客攻击等事件频发[17]。当前,东盟地区已成为网络攻击数字基础设施的温床,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受到的网络攻击均处于世界前列,东盟国家面临的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形势成为外国投资障碍,也将阻碍东盟数字经济的发展。2017年,马来西亚就有约4600万手机用户个人信息遭到泄漏;而仅2017年,新加坡就遭受了三次重大网络攻击,包括2017年2月新加坡国防部网络被入侵;2017年5月的WannaCry和6月的Petya勒索软件的攻击。其次,东盟国家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方面乏善可陈。总体上讲,东盟国家在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方面存在着缺乏战略思维、政策准备以及监管制度等缺陷,同时,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尚缺乏一个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治理框架。

(三)东盟自身在数字领域发展存在诸多缺陷

一方面,东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较为落后。“数字丝绸之路” 建设的前提就是实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尽管东盟数字经济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但是东南亚地区在网络覆盖率、网络速度、上网成本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障碍,还不能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要求[18]。有统计显示,数字支付在东盟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尚不足50%,而越南、菲律宾等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国家中更是不足25%[19]。尽管东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为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无疑也成为双边推进数字合作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东盟成员国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国家实力相差较大以及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不一致,东盟成员国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明显,“数字鸿沟”较大。总的来看,东盟成员国数字化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梯队,即:新加坡作为第一梯队,是东盟成员国中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新加坡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东盟其他国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五国的数字化发展水平无论在东盟地区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中等水平;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则较为落后,处于第三梯队。东盟成员国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各国数字化建设能力差异较大,数字化发展利益诉求各异,也无疑会给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带来诸多困境和挑战。此外,东盟还存着数字科技水平较低、数字人才匮乏、数字营商环境较差等缺陷。

四、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路径选择

当前,全球贸易一直以来面临治理赤字困境。一方面,当前全球贸易秩序下固有的“南北差异”持续扩大,未能良好利用全球化机遇的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多边主义遭遇动摇,全球贸易治理改革举步维艰。我国着力发展数字贸易,应当清楚地把握当前发展的难点,关注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国际阻力。虽然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尚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双边数字合作发展趋势好,发展势头快。2020年作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边可以此为契机在数字需求对接、早期项目成果、网络安全治理和数字科技交流合作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一)加强政策沟通,共同维护稳定良性的全球和区域秩序

稳定、良性的全球和区域政治经济秩序是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当前,全球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秩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应积极加强与东盟成员国的政策沟通,积极构建稳定、良性的全球和区域政治经济秩序,为双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创造良好环境。

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应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加强与东盟的政策沟通,努力达成政策共识。目前,中国—东盟已建立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双边沟通成本,亦能取得更好的政策共识预期。同时,中国还应倡议合作建立高级别、专门性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合作机制和对话平台,统筹应对双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过程可能面临的挑战。当前,中国和东盟之间缺乏针对“数字丝绸之路”的专门性合作机制,且现有沟通机制较为分散、双边沟通对话级别不够高。因此,加强对现有合作机制的利用和努力构建高级别、专门性的合作机制应作为今后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是积极推行双边首脑外交,进一步加强与东盟成员国的高层互访和政治对话,加强分歧管控、做好应对预案、凝结合作发展共识。2020年的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阶段,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首脑外交无疑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有着重要意义。

(二)明确早期成果收获,树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示范效应

当前,“数字丝绸之路”倡议在东盟的落实尚处于初步阶段,尽早明确早期收获成果既能提振东盟成员国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意愿和信心,亦能为双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示范效应。事实上,中国和东盟在数字领域的合作已取得多项成绩显著的成果: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泰共建的新海底光缆项目已实现中泰宽带联通;在数字技术合作方面,马来西亚企业与中国企业携手打造了大马首座人工智能产业园,新加坡国立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新国大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中心”;在数字经济方面,中国企业已在东盟深入开展业务,京东智能物流中心在泰国建成并更加便捷的服务当地消费者,抖音手机应用在东南亚地区已广为流行,使双方网络文化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20]。因此,中国应积极推动上述合作成果的进一步落实,力争将其打造成早期成果收获的旗舰项目。

(三)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需要对该地区潜在的网络安全威胁予以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需要互联互通,但是应对疫情又需要隔断,这给各国决策造成很大困难。突破这层隔断,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的融合将成为关键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可实现制造端与消费端的零距离交互,由此可使全球供应链具备足够弹性,可依据市场反应及时做出调整。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也能有效打破渠道垄断,降低交易成本,拓展营销渠道促使企业直接对接开放、多维的多边经贸市场,拓宽了国际市场的进入路径。鉴于东盟作为网络安全威胁的重灾区,中国—东盟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更加刻不容缓且意义重大。在东盟看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安全威胁应对符合东盟自身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区域和国际合作已成为东盟成员国的共识。事实上,东盟内部早就为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制定了多项政策、规划,并明确将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作为东盟加强网络安全威胁应对的重点。例如,东盟2012年通过的《麦克坦岛—宿务岛声明》就达成了加强地区和国际合作,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共识。另一方面,东盟无力独自应对该地区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当前,东盟数字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数字技术较为落后,数字人才相对匮乏,网络安全应对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寻求与其他大国合作是东盟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既有意愿也有能力与东盟共同维护区域网络空间秩序,构建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

五、余论

“数字丝绸之路”可使“一带一路”倡议更加立体化。利用网络空间对传统丝绸之路予以扩容和创新,传统丝绸之路与“数字丝绸之路”有机结合,可使“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立体化、全方位成为可能,使线上和线下的丝绸之路能互为促进、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沿线国家在线上-线下双重空间形成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的经贸合作格局。为更好地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促进数字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提振中国和世界经济,避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笔者建议:一是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多元治理。鼓励多方行为体依法尝试、探索数字贸易平台建设、技术更新和协调机制,聚同化异,遵循渐进式发展规律,促使共识形成;二是建立健全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与联动机制,推进相关部门之间协同,提供充分的组织保障;三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定相应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规划、评估体系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5G网络、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在亚投行申请立项,借助该项目推广中国方案,实现共建共享;四是进一步优化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同时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五是加强国内立法,完善数字贸易相关规则,制定完善适应数字经济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则,可以考虑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同时,在当前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之时,加强跨境电商的交流合作。我国数字贸易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在未来推动数字贸易的深入发展时,应当继续发挥优势条件,抢占数字贸易全球化发展的先机。当条件成熟时,及时动议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塑造,把握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主导权。

[1]顾阳.“数字丝路”建设将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N]. 经济日报,2019-9-9(3).

[2]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5-15(3).

[3]环球网.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共建数字丝绸之路[EB/OL]. (2020-03-22).http://www.cafta.org.cn/show.php?contentid=883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官网.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EB/OL].http://www.cac.gov.cn/2014-09/18/ c_1112536169.htm.

[5]曹坤华.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成数字丝路重要信息枢纽[N].广西日报,2017-6-14(10).

[6]任玉娜.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现状、动力与挑战——基于数字经济的视角[J].全球化, 2020(3):79-89.

[7]陈丽婕.第15届东博会和峰会: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新动力[EB/OL].http://news.gxnews.com.cn/s taticpages/20180731/newgx5b5fd85a-17524903.shtml.

[8]中国新闻网.开放创新的中国与东盟共享科技合作成果[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 45200919354898482&wfr=spider&for=pc.

[9]黄玉沛.中非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国际问题研究,2019(4):50-63.

[10]余乃忠.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机遇: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领导者[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185-194.

[11]王勤、温师燕.东盟国家实施“工业4.0”战略的动因和前景[J].亚太经济,2020(2):36-42.

[12]金丹、杜方鑫.中越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机遇、挑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0(4):78-83.

[13]任珂瑶.推进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下好 “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N].广西日报,2020-6-13(7).

[14]步欣.中国和东盟加强合作抗疫保持市场 开放[EB/OL].http://www.comnews.cn/article/kybg/jjsw /202005/20200500050109.shtml.

[15]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纾解举措[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6): 2-7.

[16]郑志华.越南如提起南海仲裁,中国会如何反应?[EB/OL].http://www.scspi.org/zh/dtfx/15917569 97,2020-05-11.

[17]陈竹.网络安全治理,东盟在路上[J].世界 知识,2020(4):64-65.

[18]中国新闻网.报告剖析东盟数字经济发展 障碍:需加强与中国的互联互通[EB/OL].https://baijia hao.baidu.com/s?id=1631520812850537372&wfr=spider&for=pc.

[19]任玉娜.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现状、动力与挑战——基于数字经济的视角[J]全球化, 2020(3):79-89.

[20]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东盟,数字丝绸之路带来的新机遇[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69711656300832452&wfr=spider&for=pc.

F114.46

A

1672-1047(2022)05-0086-06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5.22

2022-09-03

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循环新发展新格局下确立竞争中立规则的法律问题研究”(21D115)。

许 皓,男,湖北武汉人,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国际法治、党内法规。

吴光辉,男,湖北黄冈人,科技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

[责任编辑:涂申请]

猜你喜欢

数字
数字
创意数字“6”
数字等
是什么被挡住的数字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数字看G20
数字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