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综合种养试验※
2022-11-15徐忠有奚业文唐建军彭开松甘世东李典中
●徐忠有 奚业文 陈 欣 唐建军 彭开松 甘世东 李典中
(1.安徽雨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1200;2.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安徽 合肥 230601;3.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58;4.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6;5.巢湖市大鑫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 巢湖 238000;6.芜湖盛典休闲生态园有限公司 安徽 芜湖 241200)
稻鳅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在水稻田里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的泥鳅,发挥泥鳅松土、供肥、除草等功效,实行稻鳅共生,以取得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模式[1-2]。这种模式可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鳅,鳅粪肥田,稻鳅共生”的效果,是一种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稻鳅综合种养试验,分析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不受旱涝影响的稻田。稻田土质肥沃,以黏土和壤土为宜,且有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面积以0.2~1.0 hm2为宜。
1.2 稻田改造
1.2.1 田埂加固以不破坏耕作层为前提,加宽加固田埂、夯实田埂。田埂高出田面0.6~0.8 m,确保田面可蓄水0.5 m以上。
1.2.2 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设在稻田的斜对角,用PVC水管埋好进水和排水管,夯实田埂,并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进水口用60~80目的聚乙稀网布包扎。将排水口设在平坦且略低于田块的部位,并设置一拦水阀门,方便排水。同样,排水口处要设有聚乙烯网拦,网孔大小以不阻水、不逃鱼为标准,做到能排能灌。
1.2.3 鱼沟布局参考唐建军等[3]的研究方法进行开挖沟坑,并根据稻田放养泥鳅的规格和数量以及预期产量而定。在水稻插秧前需开挖暂养沟、环沟、田间沟,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每块稻田的一边开挖长5 m、宽4 m、深1~1.5 m的暂养沟,为便于后期起捕,在暂养沟底铺一层塑模,然后在塑模上平压一层10~15 cm的淤泥,并在暂养沟上方设置遮阳网,便于烈日下泥鳅栖息与遮阴。沿四周田埂内侧0.5 m开挖宽1~2 m,深0.5 m的环沟。最后,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宽0.5 m,深0.3 m“十”字形或“井”字形的田间沟。暂养沟、环沟、田间沟,做到沟沟相通,三沟面积占稻田种养总面积的7.7%。
1.2.4 防逃设施做好泥鳅防逃工作是稻田养鳅试验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田块四周应确保是宽度在1.5~2 m的已充分沉降的埂基或道路,并在该埂基四周重新埋设一道防逃网片,材料可为聚乙烯网布或塑料布。本试验采用20~25目的聚乙烯网片,沿埂内侧埋入土下15~20 cm,以防止泥鳅钻洞逃逸;网片上端距最高水面20~30 cm,用木桩或小竹杆固定。
1.3 泥鳅苗种与稻种
1.3.1 泥鳅苗种选择选择体色鲜明、全身光滑、有光泽、规格一致、健康无病的鳅种。
1.3.2 稻种水稻品种选择以水稻生育期偏早、茎秆粗壮、株形中偏上、耐肥抗倒性高、分蘖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强且高产稳产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为宜,如“南粳9108”“皖稻96”等。本试验选用的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
1.4 种养管理
1.4.1 水稻秧苗栽插一般插秧期在5月中下旬,插秧做到合理密植。本试验于6月初采用机械插秧,栽秧密度约18万穴/hm2,并且人工在鱼沟和鱼溜四周增加栽秧密度。插秧前用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追肥。
1.4.2 鳅种放养采用“先稻后鳅”模式,即待稻苗返青后放养大规格鳅种,这种模式可提高大规格鳅种成活率,且无需采取防白鹭掠食措施。为杀灭田中的致病菌和敌害生物,鳅苗放养前10 d左右,按照环沟面积计算,用生石灰450~600 kg/hm2或漂白粉15.0~37.5 kg/hm2,兑水搅拌后均匀泼洒。本试验于6月10~20日,将鳅种放入已经消毒的暂养沟、环沟内,由鳅种自行慢慢游开,投放规格为2400尾/kg的鳅种112.5 kg/hm2。放养前先用1~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 min,或用1.5%~3%的食盐水消毒10~15 min。鳅苗放养时要将经消毒处理的鳅苗连盆移至田水中,缓缓将盆倾斜,让泥鳅自行游出,避免体表受伤。
1.4.3 水质管理需保持稻田水质清新,若发现水色变浓,要及时换水,水深保持15 cm左右。在高温季节,需加深水位,防止泥鳅缺氧。水稻分蘖前,水位适当低些,以促进水稻生根分蘖,水稻拔节期需要适当加深水位。稻田保持10~15 cm的水深,环沟、中间沟保持水深40~65 cm,烤田时应缓慢放水,使泥鳅逐渐进入暂养沟、环沟和田间沟中;短期烤田时部分泥鳅可躲避在湿泥中存活。为有利于水稻和泥鳅的生长,稻田应保持一定的肥度,过肥要适当换水,过淡要补充肥料。定期用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调节和改善水质。
1.4.4 饲养管理泥鳅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在稻田中主要摄食各种浮游动、植物及腐殖质、植物碎片、植物种子、水蚯蚓等。但稻田中泥鳅的天然饵料是有限的,为提高单位面积的泥鳅产量,就需要人工投饵。特别是高温季节泥鳅的投喂工作尤为重要,一般每天进行2次投喂,09:00和17:00各1次,饲料投在环沟中设置的食台上,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温度、水质、鳅种活动情况进行适时调整。投饲量按泥鳅总体重的1.5%~3.5%计算,上午投喂日饵量的40%,下午投喂日饵量的60%。饵料种类以农副产品为主,如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搭配少量配合饲料,散投在四周浅水区为佳;后期可在暂养沟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
1.4.5 稻田施肥稻鳅共生稻田施肥原则是兼顾泥鳅的安全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水稻生长期只追肥2次,每次施尿素45~75 kg/hm2(严禁使用碳铵)。
1.4.6 日常管理坚持巡田检查,每天沿田块四周巡查1遍,观察水质、水稻生长情况、泥鳅活动情况,并做好日常记录。定期检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好,重点抓好泥鳅雨天防逃工作。
1.5 病虫害防治
1.5.1 泥鳅疾病防治一般在稻鳅模式下,很少有泥鳅疾病发生。在鱼病多发季节,每15 d按沟坑面积用生石灰20 g/m3或漂白粉1 g/m3泼洒1次。
1.5.2 水稻病防治充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4],可选用抗性品种,选择合理茬口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同时在稻田中央安装一台太阳能杀虫灯和一定数量的诱虫板,并通过水位调控诱导泥鳅捕食水稻虫害。优先使用生物农药,粉剂宜在清晨有露水时喷施,水剂宜在露水干后喷施,且喷头朝上,尽量避免将药液喷到水面。使用农药前提高水位,采取分片、隔日施用的方法,尽量减少药液落入水中,施药后及时换水。
1.6 收获
1.6.1 泥鳅的捕捞地笼网捕捞,傍晚将地笼网放置在鱼沟和鱼坑中,第二天早晨收捕。采取“抓大留小,适时上市”的原则,采用放地笼的方式,捕捞大规格的泥鳅适时上市销售,这样既控制了水稻田中泥鳅的养殖密度,又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1.6.2 水稻收割水稻一般于10月收割,机械化操作。在水稻收割前排水让大田板面露出,田内大部分泥鳅随水流游进鱼沟和鱼坑,待稻田板面晒干或干裂能承载收割机时,将收割机开进稻田板面收割水稻。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和泥鳅收获情况
如表1所示,试验组面积合计79.34 hm2,水稻总产量为613.61 t,平均产量为7733.93 kg/hm2,对照组的水稻平均产量为9450 kg/hm2,试验组的水稻平均产量比对照组减少了1716.07 kg,减少18.16%。试验组泥鳅总产量485.62 t,合计平均产量6120.75 kg/hm2。
表1 水稻和泥鳅产量
2.2 经济效益
由表2可知,试验1、试验2、试验3各组的水稻总产值分别为53.06万元,64.56万元,41.92万元,共计159.54万元,泥鳅销售总收入分别为278.80万元,307.20万元,207.33万元,共计793.33万元,水稻泥鳅合计总产值为952.87万元,总成本为623.40万元,总利润为329.47万元,平均利润为41 526.34元/hm2。对照组各组水稻总产值均为49.14万元,共计147.42万元,总成本为101.70万元,总利润为45.72万元,平均利润为7620元/hm2。综上,与对照组相比,稻鳅综合种养模式新增利润33 906.34元/hm2,增幅为444.97%。
表2 稻鳅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
2.3 生态效益
由表3可知,对照组的化肥使用量共计47 250 kg,平均化肥使用量为787.50 kg/hm2,试验组使用化肥总量为29 260.84 kg,平均使用化肥368.80 kg/hm2,比对照组减少了418.7 kg/hm2,减少53.17%。对于农药的用量,对照组共使用了720 kg,平均农药使用量为12 kg/hm2,而试验组的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60.02,192,102.32 kg,共计454.34 kg,平均农药使用量为5.73 kg/hm2,比对照组减少了6.27 kg/hm2,减少52.25%。由此可知,稻鳅综合种养模式一水两用,稳粮增效,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化肥使用量减少53.17%、农药减少52.25%,均优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的要求,在生态环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表3 稻鳅综合种养的生态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稻鳅综合种养利用泥鳅生物学特性解决了水稻放水晒田与水产养殖的矛盾。泥鳅与水稻共生,不占水面,利用沟坑及稻田水位,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非生物资源(稻花)等为食。泥鳅的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当稻田泥鳅密度适宜时,即使在水稻田放水晒田时,也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而稻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为泥鳅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栖息场所。因此,泥鳅是水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
本试验采用生态的办法解决养殖中水稻虫害控制问题,在水稻虫害发生的时候,停止投喂泥鳅2~3日,让泥鳅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短时间内加深稻田水体,使水稻全部没入水中并保持10 h以上的浸泡时间。诱导泥鳅把水稻害虫以及虫卵吃掉,达到治虫的目的。
泥鳅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鳅粪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其觅食过程可起到松土和清除虫害的作用,并且泥鳅在稻田浅水处上下游动,能促进水层对流和物质交换,而水稻能为泥鳅遮阳并净化水质。经过4~5个月的稻鳅管理,一般泥鳅规格可达到40~60尾/kg,就可捕捞上市,捕捞泥鳅可先用地虾笼诱捕,入冬后可掘泥收获。
稻鳅共作发挥稻田资源优势,在种好粮食的同时增加养殖水产品,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是一种生态、高效、环保、健康的现代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稻鳅种养模式“一水二用,一地两收”,在收获泥鳅的同时,也提高了大米的质量,稳粮又增收,充分提高了土地的综合产出,其经济效益性和生态效益性已得到了广大种粮大户和水产合作社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