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着力“一条路径”实践“四个创新”
2022-11-15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文|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引领重庆发展,指明发展方向。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推动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推动数字经济落地见效,推进数字惠民便民,为重庆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具体工作中,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创新为驱动,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一条路径”,实践“四个创新”,突显六大领域的工作亮点,助力重庆经济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
心中有数:数字化发展“一条路径”
“新基建”为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城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新城建”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 等前沿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在“新城建”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及早谋划,高位布局,形成了清晰的顶层思路:“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 比重,要完成从7.8%到10%的增长指标,完成这项经济指标,有一条很好的实施路径——以“新城建”为抓手,聚焦数字化建筑业和互联网房地产业,打造政策洼地,培育产业高地。
按照发展思路,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从行业数字化转型、CIM 平台建设应用、智慧住建应用推广、软件应用等小处着手,立足每个工程、市场主体、百姓需求,进一步为住建领域数字化赋能。
手中有策:“新城建”实践“四个创新”
观念创新。首创“智慧住建”理念,顺应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推动行业实现“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三化融合的目标,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住建”理念,将“智慧住建”作为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大数据信息化工作的总抓手,推动行业全链条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体系完整”的大数据信息化工作体系。着力产业升级,围绕“新城建”特色应用场景,以软件产业、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应用牵引完善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扩大居民社区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撬动万亿级住建产业市场、千亿级软件产业市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机制创新。创新“三位一体”建设机制,建立全国首个由住建、大数据、规自部门联合实施的CIM 平台建设工作机制,协同形成顶层设计方案,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建设服务+国土空间服务+融合应用服务”三位一体的重庆市CIM 平台总体架构,为推进跨部门CIM 数据共享、融合应用奠定基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建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有关市级部门、区县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成立CIM专家委员会、城市建设全场景智慧感知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建造产业联盟等智库平台,对CIM、物联网、智能建造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场景应用“谏言献策”。
数据创新。创新数据架构,严格遵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IM 基础平台技术标准,根据重庆特点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统一底座,分级建设”的开放式架构,即利用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掌握的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数据底座,支撑省市级、区县级和项目级CIM+应用需要。创新数据技术路线,首创“多引擎”技术路线,有效攻克了CIM 平台“自生长”的技术难关。创新数据理念,提出“数据银行”理念,形成了“数据越用越多,应用越用越深”的良性循环。
生态创新。加强标准支撑,把“新城建”作为地方标准立项计划的重点方向,配套制定CIM 平台数据标准、交付标准、信息分类编码编制、应用标准等4 部标准,发布实施物联网、信息化技术标准30 余部,初步构建了重庆市“新城建”标准体系。加快产业应用落地,按照“统筹推进,试点先行”的工作模式,在两江四岸核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东站高铁新区、两江新区多功能城片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开展试点,建立“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启动实施一批试点项目。加大宣传推广,借助“智博会”“川渝住博会”等大型展会,搭建开放、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配套举办高端论坛、发布活动、签约仪式等活动,全面展现住建领域大数据、智能化、智慧城市、“新城建”等建设成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精准施策:“新城建”工作亮点纷呈
重庆“新城建”工作成效突出,市场量级提升、企业成长迅速、政府服务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增强。
全面推进CIM 平台建设。作为“新城建”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大力推进CIM 基础平台和重点领域CIM+应用。在CIM 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已初步建成汇集了5 大类、156 项的CIM 基础数据,建立主城建成区660 平方公里三维地形地貌及城市建筑白模,30 多个BIM 模型,形成了住建领域“一个数字底座”;结合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工作职能,形成了轨道交通、城市提升、人居环境等14 个专题“一张图”统筹管理。在CIM+应用方面,重点打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层智慧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应用场景,重庆东站高铁新区建成数字孪生东站平台,实现数字东站与物理东站的虚实交互、精准映射,为东站建设全生命周期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撑,打造工程建造数字化新范式;渝中区以CIM 为架构打造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立党建引领、消防联动、住改仓监管等N 个应用场景,为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赋能;广阳岛以CIM 为基础建立全岛生态数字底座,实现岛内生态要素的数字监测、智慧养护,提升了自然、人文和产业生态应用智慧化水平。
图1 重庆市CIM 城市建设服务平台
图2 重庆东站招商一张图
图3 重庆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
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成立城市建设全场景智慧感知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智能物联感知设备研发。启动智慧道路物联网应用标准编制,重庆东站高铁新区、两江新区多功城片区开展智慧道路试点。建立重庆市智慧排水指挥中心,初步搭建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响应平台,形成排查成果校核及排水管网数据库,排查覆盖率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67%。建成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服务“e 呼通”平台,推进建设市、区两级管廊运营监控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可视化管线数据8.4 万公里,管廊71.1 公里。
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成功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第二批“双智”试点城市,率先在两江协同创新区完成11 公里16 个点位的道路智能化改造,部署应用智能网联公交车、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智能网联微循环小巴、智能网联测试车共计20 台,完成公交智能化改造83 台。两江新区推进礼嘉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项目正式开放示范运营,共投入5 台L4级自动驾驶巴士为市民提供智慧出行服务。高新区落地重庆首条自动驾驶接驳路线,全程5.5公里,共设6 个站点,投运部分车型已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永川区建成西部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和示范运营基地项目,启动西部首批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示范出行服务。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成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汇聚数据包括社区人口信息3000 余万人、村(社区)基本信息11286 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788 个,已在9776 个村(社区)投入使用,用户规模达10 万人。发布全国首部《智慧小区评价标准》,累计打造智慧小区400 多个,为100 余万业主带来舒适、便捷的智慧化生活体验,带动30 多个门类200 余家智能终端企业发展。累计发展智能物业小区756个,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慧物业试点城市,成立智慧物业企业联盟,启动智慧物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形成物业小区“基础服务+生活服务”的有效联动。
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在全国较早谋划发展智能建造,出台《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推进智能建造的实施意见》,从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环节全面推动实施智能建造。建成“智慧住建”云平台和数据中心,汇聚行业数据资产约36 亿条,累计实施BIM 技术应用项目1300 多个、智慧工地3309 个、数字化建造项目143 个,发展装配式建筑3600万平方米。培育万科四季花城等3 个国家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开展AI 智能审图、建筑机器人应用等示范,探索成套适宜技术,10 项工作举措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引进互联网头部企业布局智能建造领域,发展微瓴、天工等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设立智能建造实训基地,谋划创建智能建造重点实验室。发布现代建筑产业发展规划,把智能建造作为重点方向,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装修等智能建造相关产业。组建智能建造产业联盟,发展住建领域数字化企业11 家,加快培育智能建造龙头企业。
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出台《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按照“1+5”架构体系加快推进市、区两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将区级平台建设纳入工作考评,考评结果每季度向区县通报,打表推进项目实施。组织在渝高校专家成立智库,调研学习广州、杭州、青岛等城市先进做法,组织开展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与应用培训会议,从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示范成果等方面开展交流授课。开展智能视频采集立案15 万件,自主核查9 万件,其中渝中区、江北区、铜梁区等5 个区县智能视频采集量占比达20%以上。建成大数据平台二期,已对接全市行业信息系统153 个,数据汇聚总量达2.91 亿条。
围绕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的“两大任务、四大行动”,到2025年,重庆将以CIM 基础平台为底座,推动物联网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能城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CIM +”应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营效率;全市工程项目采用数字化建造模式,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项目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30%;构建形成“国家—市—区县”三级城市数据运维体系,推动城市大数据面向社会增值应用;围绕“新城建”工作,投资57 亿元,推动38 个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培育数字化企业20 余家,创造千亿级的经济产能,让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名副其实,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