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徐州农业全产业链的思考

2022-11-15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马文瑾徐州市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产业链农产品

杨 超/徐州市农业科学院 马文瑾/徐州市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邳州市铁富镇银杏大道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作出重点部署安排。当前,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认真分析研判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现状和优势,明晰目标路径,加快补短强链,狠抓推动落实,对于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徐州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已具备良好基础条件

徐州是江苏农业大市、国家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全省12.5%的水资源量灌溉了占全省13.4%的耕地,产出了占全省13.9%的粮食、19.1%的生猪、30%的蔬菜、33%的水果。徐州农产品种类全省最全,“国字”号产品招牌众多,多项农业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多年来,徐州市聚焦农业高质高效,全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始终坚持做优做强现代种养业,全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强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质粮食、设施蔬菜、高效林果、生态畜牧4大主导产业,大蒜、食用菌、花卉、银杏、牛蒡、山羊、奶牛、观赏鱼8大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智能农业3大融合产业为主要内容的“483”徐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同时,重点打造21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97.36亿元、农业增加值783.70亿元,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量全省第二。粮食总产连续三年保持百亿斤以上,是全国21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区之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保持全省前三。高效设施农业达到226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23%,面积和占比都列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200万吨,畜产品总量居全省前列。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稳产保供扎实有力。围绕“483”徐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好种业发展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内部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实现了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功能拓展、效益增强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始终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1159.25万亩,总产量101.03亿斤,单产、总产双双创历史新高。生猪产能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生猪存栏273.06万头,同比增加3.7%,出栏411.35万头,同比增加18.8%,位居全省第二。蔬菜播种面积614万亩,总产2030万吨,产值966亿元,产量和产值稳居全省第一,为全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狠抓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全市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个数252个,完成年度投资270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聚力打造8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邳州市银杏加工集中区、徐州现代甘薯产业园等11个园区(基地)入选2021年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先后建成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睢宁县获批创建第一批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5家。2021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达772.52亿元,同比增长13.21%。

品牌效应不断彰显,产业融合实现跨越。高度重视粮食蔬菜生产,聘请中国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徐州市农科院科技服务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平台、质量追溯、标准物流、科技支撑四方面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形成“1+4+N”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水平,培育21个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集群,创建6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徐州大蒜、邳州肉鸡先后获批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贾汪区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先后创建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个省主题创意农园、21个省休闲农业精品村。2021年徐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1.6%,位居全省第一。

始终坚持绿色先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徐州市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20年,全市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5年削减5%和15%,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5%,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6%。2021年又有新的进步,特别是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0%,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以规模开发、连片开发、“四沿”开发和绿色开发为抓手,创新推进机制,建成一大批高标准农田。至2021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1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72%。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全国19个整建制达标设区市之一。

徐州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必须重视破解的难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层次还不够高。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小,但引领带动强的“头部”“链主”企业相对较少,突出短板是产业链后端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以致农产品就地转化能力不强,难以创造高附加值。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联度较低,利益联结不够坚密,未能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带动后劲不足。

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受疫情和市场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科技研发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加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导致部分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撬动社会资金有效投入农业方面力度还不够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仍有较大差距,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仍有较大差距。没有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还不够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还不够强,农业支持政策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的力度还不够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农业规模经营还不相适应。

徐州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

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聚焦农业全产业链国家重点链、省重点链、地方特色链,在现代农业“483”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总体目标和时间节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以优质稻麦、规模生猪、高效蔬果、生态肉禽等重点产业和大蒜、银杏、牛蒡、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业“链主”企业、一批全产业链典型县、一批跨县域全产业链重点链、一批冷藏保鲜设施运营主体,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一是强化种业发展科技支撑。高度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淮海经济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联盟的辐射作用,依托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优势,选育并推广一批稻麦、畜禽、果菜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技术指导,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一批农业主推技术。二是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链主”壮,产业才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动8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要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农产品加工业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提质增效。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推进“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发展订单生产,让“链主”企业带动广大农户,让农户分享链条创业、融合创业成果。三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围绕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兼顾大蒜、牛蒡、食用菌等地方优势特色品种,在镇村和田头市场规划布局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保鲜设施,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民择期错季销售能力,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长期保持农产品品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围绕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加快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持续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介活动,强化对2021年评审认定的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最美”系列35个“最美”典型的宣传推介,加快《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三年(2021-2023)行动计划》的推进落实,推动形成辐射式产业体系,提升整体功能效益。一是加快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为依托,聚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群成链,大力组织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形成“一圈两带三片,十线百村千点”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加强特色基地的培育和推介。结合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立足发挥农业食品保障功能、农业生态涵养功能、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美丽休闲乡村、主题创意农园、休闲农业精品村创建活动,加快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培育和推介一批主题创意农园、农耕实践基地、康养基地、乡土地标美食、休闲农业特色模式和乡村休闲运动基地。三是重视推动农村电商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发挥农村电商对接科工贸的结合点作用,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主体,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电商主体发展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推广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直供直销等新模式,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营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农村电商做活做优健康发展。

加快提升徐州农产品影响力。深入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农”工程,加快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绿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品牌体系。进一步加大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创建工作力度,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开放型农业基地合作园区等载体建设,实施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工程,争创国家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大力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一是大力提升徐州农业品牌知名度。以徐州农业品牌“1+4+N”体系为基础,以新一轮品牌提升行动为抓手,启动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开展品牌农产品质量追溯行动,加快打造一批市内知名、省内著名、全国驰名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深化培育丰县苹果、丰县白酥梨、睢宁灿米、睢宁香肠、新沂大米、新沂水蜜桃、棠溪设施菜、沛县特菜、大洞山石榴、好蒜道、鑫康盛等农产品品牌。二是培优做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精准招商,瞄准现代种养、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三产融合等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围绕创新发展、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等五种能力提升,积极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做强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成长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全产业链重点“链主”企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加工流通设施,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一体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三是积极拓展市场营销渠道。鼓励支持在农产品集散地、销售地建设、改造和升级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鼓励建设绿色新型批发交易市场、冷藏保鲜、中央厨房等设施,加快绿色、高效、低碳冷藏设施应用,完善物流集散、加工配送、质量安全等功能,增强流通主渠道服务能力。推进龙头市场提档转型,加快建设徐州冷链物流产业园。推广农村电商营销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与大型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辐射京津冀和大湾区城市群的销售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对优质原粮开展“优质优价”收购,巩固提升大蒜、牛蒡、食用菌等外贸型企业出口能力,稳步拓展国外市场。

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组织保障。各部门充分发挥好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合力全心全意为“三农”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行市县领导包挂推进的“链长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在链长领导下,跨区域、跨部门、跨环节、跨业态,协调推动产业规划、指导服务、技术创新、载体平台、支持政策、资金项目等工作落实;加强调度督导,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观摩,通报重点工作动态;重视补短板强链条,加快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的支持政策,促进资源资本向农业全产业链倾斜,形成政策支持合力。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农场,由市财政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树立发展导向。强化国土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确保一定数量的年度用地指标,用于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同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级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高效,支持创新开展与农业全产业链相关的各类保险试点。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重视抓点示范、效益引导、典型引领。加大对市级重点链、特色链和各地地域特色链发展模式、 创新平台、“链主”企业、联结机制的宣传力度。加快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培育,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输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批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的先行区、样板区。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产业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