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2-11-15郑蕊华吴映梅
郑蕊华,吴映梅
(1.凯里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不仅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杜志雄等[1]通过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存在的联系,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可以调动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面积极性;刘纯阳[2]认为,人力资本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刘朝臣等[3]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重要的作用;霍丽[4]认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不仅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而且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李锦顺等[5]分析了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主要概况,认为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取决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基础教育、特殊技术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投资;李厚廷[6]也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主要通过教育、市场途径、社会途径、职业锻炼途径来实现;黄映辉等[7]主要从智力资本、健康资本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等研究成果。从以上的成果来看,学者们已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如何培育农村人力资本应进行研究。
2 关注指数
2.1 近10年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关注
根据CNKI的统计,近10 年(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关于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学术论文较多,通过检索汇总发现:其中2010年有188篇,占总数约14.4%;2011 年有161 篇,约占12.3%;2012年有145篇,约占11.1%;2013 年有117 篇,约占9%;2014 年有88 篇,约占6.7%;2015 年有91 篇,约占6.9%;2016年有104篇,约占7.9%;2017 年有87 篇,约占6.6%;2018 年有90 篇,约占6.9%;2019 年有104 篇,约占7.9%;2020 年有90 篇,约占6.9%;2021 年有46 篇,约占3.4%。其中,王小鲁等[8]的《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被引2248次,下载次数高达19539次。可以看出,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学界关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呈W趋势。
2.2 学科的分布
根据CNKI的统计,我国近10 年(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学科分布,其中农业经济有988 篇;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有289 篇;人才学与劳动科学有159 篇;经济体制改革有77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58 篇;政党及群众组织有45 篇;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有44 篇;社会学及统计学有37 篇;高等教育31 篇;金融29 篇;职业教育28 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有22篇;企业经济22篇;人口学与计划生育17 篇;数学有15 篇;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14 篇;贸易经济12 篇;财政与税收11 篇;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有10 篇;农业基础科学有9 篇;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8 篇;学前教育7篇;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 篇;中等教育5 篇;初等教育5 篇;保险4篇;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4篇;市场研究与信息4 篇;投资4 篇;公安3篇;工业经济2 篇;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2 篇;眼科与耳鼻咽喉科2篇;水产与渔业2 篇;心理学2 篇;体育2 篇;会计2 篇;旅游2 篇;儿科学2 篇;地球物理学2 篇。
因此,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尤其是在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较为突出。同时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各个学科之间又出现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如姚旭兵等[9]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发表的《农村人力资本、空间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既属于宏观经济,又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科。
2.3 文献来源
根据CNKI的统计,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成果,来自于学术期刊有951 篇(包括核心期刊455篇),占总数的72.4%;硕博论文有301 篇,占22.9%;图书有3 篇,占0.2%;会议、报纸有37 篇,占2.8%;学术辑刊有5 篇;占0.4%;特色期刊有16 篇,占1.3%。因此,近10 年来,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3 内容主旨
3.1 乡村人力资本的作用
近10 年来,部分学者对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作用进行了研究。如2010年,忻海平等[10]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丁冬[11]认为农村人力资本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生活水平,而且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王敏[12]认为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民获取现代信息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工的就业条件;韩严民[13]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重要作用;钱再见等[14]以江苏省L市G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才振兴,新乡贤的作用等成果,学者主要对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缩小城乡两极分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乡村人力资本保障研究、对策措施研究
近些年来,众多的学者对我国乡村人力资本保障进行了研究。如张恂[15]认为我国应该在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等保障方面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农村低素质劳动力的迁移能力;孙学立[16]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育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动力体系;李小静[17]主要总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特点,提出发挥体制环境,重视高素质新型农民;赵送琴等[18]立足中部地区乡村人力资本的变化和差异,指出统筹融合发展吸引人力资本,强化乡村系统功能以保留优质人力资本;曲晓云[19]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人才不足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人才优化配置等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乡村人力资本保障方面进行研究,并且认为农村人力资本需要政府和社会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能力。
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主要从乡村人力资本的措施方面进行了研究。如2010年,杨康昕[20]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就是提升新型农民培养机制;杨松[21]主要从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培训、饮食健康和医疗保障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认为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医疗保障、技能培训、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开发四方面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选择;赵秀玲[22]认为乡村人才发展需要建立乡村人才成长新模式及各类学校;谢欣[23]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的提高,必须建立对农民的培育机制;任静[24]主要阐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构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农村成人培训体系以及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体系等措施;卢珊[25]提出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改变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大返乡创业的政策供给侧力度等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对乡村人力资本的措施进行研究,并且认为农村人力资本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措施,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
3.3 农村人力资本的实证分析
近些年来,众多的学者主要对各地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如沈鸿[26]主要通过分析广西南宁、柳州、百色三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广西北部湾地区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改进;陈国生等[27]主要以湖南农村发展为对象,从农村人力资本指标和农业现代化角度,运用协调耦合的模型,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等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对乡村人力资本进行了实证方面研究,认为各地方要结合地方实际,并针对本地农村人力资本现状,提出了系列建议。
3.4 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分析
近些年来,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一是主要从制度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如褚志远[28]主要从不同的制度(发展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农地制度),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取向进行了研究;王星飞[29]主要以政府在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领域投入为研究视角,认为政府应加大农民中职教育投入的规模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产出等。二是运用各种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如孙燕铭[30]主要从乡城劳动迁移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角度,认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业部门长远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作用;三是主要从时代背景下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整体研究。如温涛等[31]主要从乡村振兴角度,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环节就是加快改造农村人力资本;吴忠权[32]主要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作用;蒲实[33]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乡村人才建设,培养和造就乡村本土人才,重用贤才,培育新乡贤和“两委会”干部人才;杨丽丽[34]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农村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张宪省等[35]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乡村振兴内涵,提出了重视人才培育;文茂群[36]认为做好乡村振兴,要重视人才需要侧的锻造,打造人才引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卞文忠[37]总结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就与问题并存,通过引进与内部培养,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等。此外,何慧丽[38]从主体视角考察,分析返乡青年返乡创业的内在动因,运用理想类型分析法,利用好国家顶层设计、教育和大众传媒相关部门采用有效措施推出系列话语和理论支撑、地方政府和乡土社会大力扶持等方面着手,以返乡青年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等。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众多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的方法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如何新生[39]主要通过梳理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模式,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应该要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和加强农村人力培育;陈怡安[40]主要通过Multinominal Logit模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关系;周京奎等[41]通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有着重要的影响;姚旭兵等[42]主要采用SDM模型,研究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等等以上研究成果。
4 研究的特点
4.1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者的单位
根据CNKI的统计,关于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有1100 多篇来自于高校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学生;在这其中来自于陕西师范大学的居多,达到36 篇;同时还有部分研究者主要来自研究所,如王成利《土地流转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基于家庭代际教育投资视角》[43],其单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因此,从研究者所从属的行业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4.2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者研究者所引用的课题
根据CNKI的统计,从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成果所引用的课题,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有142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77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篇;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2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1项;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10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8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8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7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6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6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5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3 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3项等。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近10 年来关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成果所引用的课题,从国家到地方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强。
5 结论及展望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以上学者主要从农村人力资本的培养、农村人力资本作用、农村人力资本保障和机制、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对策措施、农村人力资本实证分析等角度,并通过运用Multinominal Logit模型、社会调查、对比、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等研究方法,及研究者所从属的行业,引用的课题来看,对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取得的丰富的成果,对实现全国乡村振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但是,对于我国乡村人力资本还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从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来看,关于我国乡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而其他相关学科涉及较少,因此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多种方法对我国乡村人力资本进行研究。
(2)众多的学者主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乡村人才资本进行了研究,在对乡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中,缺乏对乡村人才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
(3)在对乡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对各地方农村人力资本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进行实证研究中,围绕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复杂地区传统村落人才振兴路径研究成果少,传统村落实现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