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校园平台下大学英语“金课”建设研究*
2022-11-15焦凤鸣
焦凤鸣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河北唐山 063202)
1.大学英语“金课”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1.1 “金课”教学的内涵
2018年6月,“金课”第一次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提出。此会议指出,要对大学生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金课”。
教育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金课”这个新的要求,遵循的标准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其一,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对本科生毕业认证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毕业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没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能力和思维的训练。
其二,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3个方面:(1)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2)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满堂灌,不是我讲你听。(3)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不是简单教你对错,而是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究,最终能够把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让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花一定的精力才能做到,老师要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来做保障。
同时,“金课”分为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及社会实践“金课”等5种模式。
1.2 “金课”教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金课”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教育领域中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国内外的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关于基础教学等问题,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研究其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运行机制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拓展,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空白,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语言学习或人文教育课程只有与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结合起来,只有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一定挑战度,才是“金课”[1]。
实践意义。树立了科学的课程教育理念。通过理论“两性一度”的提出,以及建设5大“金课”,使我国高校教师们懂得怎样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开展教学,能够使得教师更清楚怎样授课,怎样能够教授出高水准的课程。同时,也是大学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通过“金课”的课程建设能够使我们改善现在教学的相关弊端,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真正能够增强能力,促进就业。
2.借助U校园平台的重要性
随着各地高校对线上线下课程认识的深入,对构建“金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上课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对应相关课程书本的线上App。而采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U校园平台是由外研在线与外研社联合打造并于2017年9月发布的智慧教学云平台。平台开发的学、练、测、评一站式学习为师生教学提供方便快捷的体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下载App进行学习,也可以在PC端进行学习。U校园兼用的itest测试平台、iWrite智能评阅引擎、Utalk视听实训智能学习平台为学生外语学习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辅助平台和学习资源。通过引入U校园平台,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移动端,手机App等方式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U校园的优势,我校英语的学习有效地结合了U校园的线上资源和线下课程的传授。
3.基于U校园平台下大学英语“金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U校园平台,为建立大学英语“金课”,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理念、设计特色、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效果方面进行应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应用以及线下课程的补充构建大学英语“金课”。
3.1 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目标要具体,要可测可量[2]。围绕“金课”中“两性一度”的标准,教学目标对“高阶性”提出了要求,要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应用,以及语言能力进行有机融合。
在课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基于非常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总体目标:通过多元化教学主题,分层次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培养思维能力,构建价值体系,将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育人的目标。
3.2 设计理念
在设计具体促成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精准性、渐进性、多样性”的原则:(1)精准性。本环节的所有活动设计均服务于环节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与单元产出目标所对应的知识内容。(2)渐进性。根据布鲁姆对认知过程的分类,认知活动可分为6类,难度递增,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因此,我们按照认知难度递增的顺序对课堂活动进行了合理编排,从“辨识理解”入手,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的例句进行产出,最后再将所学语言用于完成自身的单元产出任务;在产出单位层面,从基础的片语和单句切入,再逐渐过渡至篇章的产出。(3)多样性。在活动的选择上,既包括选择辨识类的练习,也包括半开放性和完全开放性的输出活动,随着学生掌握程度的提升,一步步撤掉脚手架。
3.3 设计特色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的理念,深入挖掘文秋芳教授(2015年)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中3种教育理念中的“全人教育说”的内涵,对标“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着力实现“语言与育人”的融合,力争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具体体现如下:
(1)高阶性。将育人融入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材料的选择、例子的选取以及任务的设置实现全方位的育人;通过将思想境界高、弘扬正能量的材料贯穿“输入-输出”的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上探讨“个人兴趣”与“选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贯彻“在润物细无声中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语言学习之外,通过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树立自信,更好地面对的未来的各种面试场景。
(2)创新性。根据所教学生水平创造性地对教材中提供的产出场景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具真实的交际价值,并为学生日后进一步深造提供相关语言支持。更真实的场景设置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课本上的阅读理解等任务通过“U 校园”等在线工具布置给学生,一方面将完成情况纳入“过程性评价”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师生互动,给学生机会输出和进行“师生合作评价”,实现“以评促学”。在活动设计方面,按照认知活动的难度进行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表述中使用。
(3)挑战度。设置的产出任务本身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学生在基础的语言使用以及应试方面基本没有明显问题出现,但是其表达过于平淡,而试图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在课堂设计中安排诸多输出活动,既有根据要求进行的输出也有开放式的输出,在单元的其他环节还安排有课堂讨论,对于更习惯也更擅长考试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输出、完成口语产出任务即构成相当的挑战。进行“同伴互评”带来的挑战:学生往往习惯于从老师处被动地获得评价,而且非常看重象征着“终结性评价”的分数。通过引入“师生合作评价”,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样本作品进行分析,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在给出分数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对同伴的单元产出任务提供评价,这对学生也构成了一定难度。
3.4 教学步骤
(1)课前应用。课前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学上。老师于课前给学生提前布置U 校园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课文的提前预习、词汇的自学及相关习题、视频内容的观看、文章的预览等。通过课前在U校园中任务的布置,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自驱力,通过自学提前了解当节课自己的薄弱环节。同时,可以根据课前自学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学生课前对于U校园的实用可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使老师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促使老师对学生进一步了解,增强指导学生的针对性。
(2)课堂应用。在上课时,老师可以使用签到系统,让学生签到,从而统计学生每次课的出勤情况,进而督促学生对课堂的重视。在使用签到系统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有照片签到、手势签到、密码签到等。通过这些方式和学生互动签到,既能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上课,又能有效的统计学生上课的相关数据,既能监督学生的出勤率又可以减少课上查出勤的时间,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
在组织课堂互动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课上讨论实时地推进课程进展,能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并能通过获得答案而所查阅的内容有所习得。通过线上讨论可以解决课堂上只能少数同学回答问题的缺陷,并能够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展示环节通过设置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充满挑战度的多种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习、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与角度,从课文之内延展至课文之外,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学习结果有探究性和个性化[3]。同时,通过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训练以及洞察、剖析和评估等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上学习任务与训练方式的设置都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课堂评价环节中,老师们可以使用课堂测试,讲完即测,高效了解学生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有效促进师生沟通效率。同时在U校园平台中可以生生互评。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以及作业分享让学生们互相评价,互相了解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在学习内容的展示层面,学生可以通过老师上传的PPT,微课等同步学习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老师的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资料,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资料的学习。
(3)课后应用。在课后,老师通过发布已有课件和学习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学习掌握,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测试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检测,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进行巩固复习。也可以发起线上评价环节,让学生通过评价的基准和最终评价结果衡量自己的作业水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3.5 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加快基于U校园平台下的“金课”建设步伐,为“金课”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不断提高英语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此次研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锻炼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就业。
4.U校园平台下大学英语“金课”建设研究反思
4.1 活动的设计应该和学习者的英语水平相匹配
在设计创新性的活动中不能一味求新,要循序渐进,能够切实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进而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能够真正地吸收老师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不至于让学生由于畏难情绪或由于太过简单没有挑战度而不愿意尝试。在教学设计上既要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的差距,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关形式。同时,所设置的课堂活动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
4.2 课堂活动设计应与教学目的相契合
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应该严格保持和教学目的的一致性。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参考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根据课本的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以及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进而能够完全契合学生的最终能力的增强,使学生一步步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4.3 教学活动设计实现语言与育人的融合
我们一方面努力增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语言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能够切实将课程思政内容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润物细无声。同时,促进知识学习与民族观、文化观树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5.结语
在U校园引领下的大学英语“金课”对英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挑战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并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探索和应用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