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2022-11-15中共太湖县委党校王俐
文 / 中共太湖县委党校 王俐
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农村生态文明的优化建设,能为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同时能助力农村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使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现阶段,农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生态面貌。然而,由于在思想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度及专业人才方面仍有一定缺陷与不足存在,导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亟待探索对应的改进策略。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有待改进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是主体,但因农村教育未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覆盖,农民普遍呈现出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加之相对粗放的生活方式,不少农民仅对眼前利益予以关注而对长远利益不闻不问,未能深刻认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同时,农村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化,或采取的宣传形式不利于群众接受生态文明建设中蕴含的内生动力,导致部分农民对破坏生态环境可能引起的无法逆转的损失不太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匮乏,未深刻认知环境污染引起的前瞻性问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不足。
1.2 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中,基础设施发挥着基础性保障的功效。然而,从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因资金投入不到位的缘故,个别农村所建设的与生态文化有关的基础设施过于薄弱,难以支撑相关工作的开展。当前,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乡镇文化站的全面建设,但仍有设施设备不够完善、质量不高、管理结构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存在,难以为文化活动开展中相关工作成效提供保障。同时,个别农村文化站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文化活动组织方面欠缺积极性,难以带给农民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生活,阻碍了生态文化工作成果的提升。
1.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不足
专业及科学技术创新性人才是持续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保障。以往在农业产品产量提升中,为了取得更可观的成效而滥用农药、激素等,导致环境遭受无法修复的危害,同时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仍有进一步普及空间。综合现阶段农业生产技术与发展水平而言,也存在完善和改进的空间,面对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类难题无法作出全面有效地应对,且地区间差异问题的应对也不够良好[2]。绿色种植生产方式的推广,需要建立在适量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同时也要做好新技术的学习,而这无法脱离专业人士。
1.4 环境保护方面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理应从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出发,要有所保障。但是,综合当前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相关的制度体系来看,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存在,缺乏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导致依旧有不法分子企图通过对环境的牺牲而谋取经济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也因此面临着潜在的威胁、隐患。仅凭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创建农村生态旅游业及相关产业链等远远不足,倘若旅游管理配套机制欠缺、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监测管理制度不健全,自然会阻碍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且会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资金短缺
城市居住环境和空气质量普遍略逊于农村,为实现城市压力的缓解而向周边农村转移重污染企业,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程度。综合相关数据得知,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方面,城市与乡镇地区间的投资比为4:1,这也表明乡镇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方面可供使用的资金受限,与城市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同时,农村地区合作社尽管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合并调整并灵活分配闲散资金参与旅游及生产相关的项目开发,但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且资金匮乏。部分农村在生态项目的开发中,村干部对于闲置资金的利用欠缺科学性、有效性,难以结合本地生态情况做好对应的开发改进,延缓了发展速度,严重时还会有停滞倒退的情况产生。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进策略
2.1 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思想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主体,同属农村生态文明成果受益主体,通过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思想,使培育群众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助力农民形成一定的保护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及环保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常识与制度的普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形成,促进农民形成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助力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境保护权责意识的形成[3]。在积极宣传相关思想理念的前提下,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舆论监督的增强,立足于根本,规避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损坏或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等。
2.2 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优化调整文体设施,落实各地区文体机构的设立,为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二是面向各村镇设立文化室,确保文化室内具备丰富的图书种类,落实老年活动中心的建立并提供活动的专用场地,提升生活质量;三是当地政府需设立专项资金和负责管理使用该笔资金的专门机构,同时严格开展监督工作,适时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此外,应专注绿色循环处理方案的研究与落实,采取科学方式处理产自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生物粪便、植物残渣等废弃物并转化为可提供热能的新肥料,达成循环再利用废弃物的目标。如此不仅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且能缓解周边生态环境因废弃物而受到的污染、影响。
2.3 创新科学技术建设人才队伍
一方面,建设生态治理基础设施,是创新科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因此有必要做好生态治理及监测等系统的引入,围绕农村农药污染、生产污水、养殖污染及垃圾废料等展开科学检测与处理。同时,加大现代化治理技术引进力度,推进生态监测及防护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在云设备的运用下全天候监测农村生态,或借助大数据对检测中的数据变化及时展开处理。此外,通过生态治理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做好生态治理基础方法的调整,正确指引后续生态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或支持乡镇企业开发生态技术的工作、指导农民群众使用生态基础设施[4]。另一方面,建设专业人才队伍。首先,注重人才引进创新力度的增大,吸引外出务农人员向农村回归并参与建设生态文明,依托社会各界力量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积极联系高校,聘请毕业生参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不仅能使建设工作充满激情和活力,同时能获取更多创新性的工作意见,并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宣传相关创业,由此稳步提升农村经济。
2.4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可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添加至作为重要保障与本质要求的全面依法治国中,依托法律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契合,且能夯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次,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资源开发保护及生态资源管理出发,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依托制度对行为加以规范,引领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融入制度体系内,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有法可依的保证[5];最后,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监管机制和监督体制为支撑,做好建设权利与义务的明确,通过并举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约束和激励,化解农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即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眼前与长远利益关键问题的妥善处理。
2.5 积极拓展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首先,需围绕政府财政支出展开明确、详细分类,确保环保资金类别与环保投入相契合,规避挪用环保资金款项的情况产生;其次,做好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的完善,政府需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改造工程方面予以更多的财政支持,各级部门网站中定期公示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等有关政府环保投入的信息,做好政府自查力度的加大,并鼓励群众积极监督;同时,落实评价机制的改进,优化环保资金监管工作;最后,基层政府需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以本地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的规划建议为依据,优化整合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财政款项,为有序开展建设工作提供保障[6]。同时,延伸拓展资金投入链,密切联结本地龙头企业、银行及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主多渠道,在优化整合用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资金链的前提下,以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及农业生产清洁化设备为目标展开集中投资,立足于物质方面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来看,仍有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滞后、产业绿色发展薄弱、环保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存在,阻碍了农村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当前需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与宣传,以本地实际情况为根据,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加大优势特色发展力度,优化人居环境与产业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目标的实现,疏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