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阴虚论治脾胃病*

2022-11-15吕蕾晶姚雨风李晶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口疮运化津液

吕蕾晶,姚雨风,李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素问·保命全形论篇》云:“人身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既有肾阴、肾阳、心阴、心阳、肝阴、肝阳之说,必应有脾阴、脾阳。脾阴与脾胃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如唐荣川[1]之“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能熟也”,临床上可见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口干舌燥等症亦可与脾阴相关。李东垣在《脾胃论篇》中提及脾阴,然其认为脾为死阴,主静,受胃阳之温煦才可上疏津液,布散至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行脾阴之功,脾阴亦可因脾胃之阳受损而不足,故常以顾护脾胃之阳为主,忽略脾阴,此后的医家多受李东垣的影响,治疗时多从阳论治,以温补为主,因而现代医家亦常忽略脾阴,仅从阳论治,或有延误疾病的诊疗,本文则从脾阴的生成与作用、脾阴虚的证候特点来讨论脾胃病。

脾阴的理论源流

“脾阴”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及,虽未明确提出这一名称,但已存在其概念,如“脾藏营”、“营者,阴血也”、“脏真濡于脾”。

至汉朝,张仲景虽未明确提出脾阴之名,但已有脾阴的病机,“趺阳脉浮而涩……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此中便有脾阴亏虚的病机。

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脾阴之说,但由于其注重脾阳,致之后医家多从阳论治,忽略脾阴;而同为金元时期的朱丹溪首次提出了脾阴概念,《局方发挥》中云“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2],《格致余论》中亦云“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是对脾阴受损的病理变化的阐述。

明清时期,各医家将脾阴理论愈渐完善,缪希壅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首次提出了“脾阴不足之候”,大力提倡脾阴,并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出了“脾阴亏则不能消”的观点,阐述了脾阴不足对运化功能的影响;秦皇士提出了“脾虚有阴阳之分”;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李东垣的理论,补充了脾阴理论的不足,提出养脾胃阴,然常重于胃阴而轻于脾阴;吴鞠通在叶天士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加强了对脾阴的重视,强调“脾胃之病,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中焦湿热时亦可有脾阴亏虚之证;更有胡慎柔、唐荣川、张锡纯、周慎斋等医家对脾阴的详尽描述……

脾阴的生成与作用

脾阴是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阴液、脂膏之类的精微物质,亦特指被脾所藏的那部分[3-4]。饮食入胃,胃受纳腐熟,脾运化之,将其转为精微物质,即脾阴,通过脾阳的作用将其输布全身的同时,亦输布至脾脏,维持脾脏的生理活动,因而脾阴是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5-6],具有助脾运化、濡养脏腑、制约脾阳之用。

1 助脾运化

脾阴为水谷精微所化,为脾之质,脾阳是脾脏功能的体现,为脾之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7],阴阳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脾阴与脾阳亦如此,如唐荣川在《血证论》中将脾阴、脾阳喻为釜中之水与釜底之火,“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能熟也”,无“质”而无“用”,因而脾阴不足,亦可使运化失常;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所言“脾阴主血,司运化”,亦是对脾阴之助运化功能的描述。

2 濡养脏腑

脾为太阴,为三阴之长、阴中之至阴,运化水谷而生脾阴,《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论脾阴“其性静兼,其德为濡”,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依赖脾阴之濡养。《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濡于脾”、《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可见只有脾阴充足,灌溉四傍,才有其他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又如张锡纯所言,“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3 制约脾阳

在中医阴阳理论中,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既互为根本、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生理状态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8]。脾阴与脾阳亦然,生理状态下脾阴充足,可制约脾阳,脾阳亦可温煦脾阴,两者互根互用、相互制约,使脾脏处于和合的状态,可完成其主运化、主肌肉、升清、统摄血液的作用[9]。而脾阴不足,无以制约脾阳,阴阳失衡,则会出现阴虚内热的症状。

脾阴亏虚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

1 病因病机

脾阴虚多由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久病虚损,或过用汗、吐、下法伤及津液,或医者误用辛温燥烈之品而致。常有患者喜饮酒,酒多湿热,而吴鞠通云“湿热多伤脾胃之阴”;《医经原旨》中亦有“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之说;思虑伤脾,暗耗阴血,久则阴伤;王纶在《明医杂著》[10]中提出“近世论治脾胃者……所用之药又皆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遂致胃火益旺,脾阴愈伤”;而对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后,五脏虚损,先后天皆亏损,气血生化乏源,脾阴不足,因而患病时多有脾阴亏虚之证,该点常常被医者忽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较大,因而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亦常为现代年轻人脾阴亏虚之主因。

2 证候特点

2.1 伴脾气虚 脾阴为脾气运化水谷精微而生成,再经脾气升提布散至全身,濡养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而当脾气亏虚时,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升提布散失常,脾阴无源,因而脾阴亏虚常常为气阴两虚。

脾阴在濡养其他脏腑的同时,亦濡养着脾脏,支持着脾脏的生理活动,脾气的运化亦依赖脾阴,如唐荣川所言“脾土以湿化气”,因而当脾阴不足时,脾运化失职,必有脾气衰少,因而脾阴亏虚常伴有脾气不足。

脾阴、脾气相互影响,因而在临床上,脾阴虚证实质上是脾的气阴两虚证[11],故滋脾阴亦当顾及脾气。

2.2 阴虚夹湿 唐荣川在《血证论篇》中讲到“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便是对脾阴虚易与湿邪相兼夹的描述。湿邪可为寒湿、湿热、水饮、痰湿、湿浊等,结皆为体内运化失常之津液。然津液与水湿本为同源,饮入于胃,可经脾之运化,生成阴液,布散至全身,若不可为机体所用,则为湿邪,故当水谷化为阴津则无湿,水谷不化则生湿,而脾阴可助脾运化,因而脾阴亏虚与湿邪密切相关[12]。脾阴亏虚,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水谷精微聚集,水湿内生,流于诸经,可致水肿,为阴虚水停之证,如秦景明[13]所言“脾土之真阴受伤,转疏之官失职……则诸经凝室,而肿症作矣”;另有湿热之邪伤及中焦,吴鞠通言“湿热多伤脾胃之阴”,而成阴虚湿热之证。且脾阴亏虚,则他脏无以濡润,津亏液少,水道不充,三焦气行不畅,水聚成湿;若肺金失养,虚火内生,可炼津为痰,成阴虚夹痰之证;若肾水失滋,虚火妄动,水从火泛,而生水肿,成阴虚水停之证。

因而治疗上,当养阴不忘祛湿,用药宜润燥相济,施润投燥,水止则气止,水行则气行,水邪去则水阴布也。

2.3 伴胃阴虚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二者互为表里,一升一降,一润一燥,共同协调完成水谷的受纳、运化、输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生理上相互协同,因而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脾阴与胃阴同为阴液,皆为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得,胃阴不足则受纳失常,脾阴亏虚则运化失职,皆可致阴液乏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亏虚,则胃津不行,致胃阴亏虚,故脾阴亏虚亦可伴有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

脾阴与脾气共助脾运化,阴亏则运化失职,出现食少纳呆,腹胀,食后尤甚,夜剧昼静,甚至可出现便溏,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指出“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脾阴亏虚,失于濡养,不可滋生血脉,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口唇干燥,大便干结,面色少华等;阴亏无以制约脾阳,虚热内生,则心烦、口渴,手足心热,身热,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等,如唐荣川所言“脾阴虚,脉数身热,咽痛声哑”,又如蒲辅周所言“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脾胃之阴互滋,脾阴亏而不可为胃行其津液,致胃阴亏虚,可见口干、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脾阴亏虚而不制胃阳,胃阳偏亢,可见消谷善饥、疮疡等症。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14]中讲到“脾为三阴之长,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亏虚,他脏失养,因而在脾胃病的基础上,又可兼夹其他脏腑的病症,如母病及子致肾阴亏虚之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心阴失养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肺金失养之咽干、干咳少痰,肝木失养之目涩眼干等[15]。

临床疾病

中医所言之“脾”不只指解剖学上的脾脏,它涵盖了消化、免疫与代谢等多系统的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脾阴虚证存在一系列病理学改变,包括消化腺分泌低下、植物神经机能失调、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和前列腺素调控失常以及自由基损伤等[16-17]。由此可知,较多临床疾病与脾阴虚之证常有紧密的联系。脾阴虚可致脾之运化、濡养等生理功能失常,因而脾胃病中常可见到脾阴虚之证,如痞满、口疮、便秘、泄泻、小儿厌食等病,以下则举例阐述部分脾胃病。

1 痞满

痞满是最常见的脾胃病之一,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脾阴虚可致痞满,然其却是常被忽略的病因。脾胃二者,一升一降,一运一纳,脾阴虚而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气机不畅,终致痞满,缪希壅[18]提出了“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若脾虚,渐成腹胀,夜剧昼静,病属于阴,当补脾阴”,可见脾阴虚所致的痞满,具有食少纳呆、食后加重或夜间较甚等特点。

在临床中,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过程中常常会兼见痞满。如慢性胃炎兼见痞满者往往可从脾阴虚论治,且在慢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阴虚失养是至为关键的发展因素[19]。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病变,脾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脾阴亏虚,津液不足,濡养无权,胃黏膜亦失于濡养,故而发病。

2 口疮

口疮,早在《内经》中就有“火见燔焠,革金且耗……鼻窒口疮”“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的描述,指出了火热上炎、熏蒸口舌为口疮的病机,而口疮并非皆由实火所致,反复发作、顽固难愈的口疮往往由虚火所生,因该类患者多服用大量清热泻火之品,久则伤及脾阴,亦或有久泄伤及脾阴者,虚热内生,脾气通于口,上炎口舌,而生口疮。有研究表明,近年来临床以阴虚火旺型的口疮患者居多[20]。《寿世保元·卷六·口舌》中便有“一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的记载,胡慎柔[21]亦有“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此真阴虚也”的描述。脾阴虚口疮多见舌生疮,色淡,表面光红,伪膜少,周围微红或不红、表面黄白色,常反复发作难愈,伴有口干、食少纳呆、或便秘或腹泻等脾阴亏虚之症状。

脾阴亏虚日久,多伴有脾气亏虚,或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生,本阴虚内生,虚火与湿邪相合,湿郁亦化热,成阴虚湿热之证。气行则水布,故日久不愈之口疮亦可从脾阴虚与气虚论治。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讲到中焦土虚,相火上冲,无水以制约,而生口疮,此类口疮服寒凉之药不可治愈,当补中焦,以理中汤治之,即是从中焦阴虚与气虚辨证。

3 便秘

便秘有实性与虚性之分,虚证不论是阴虚内热、营血不足或气阴两虚,皆最终致脾阴不足、肠道失于濡润所致,因而虚性便秘多责之于脾阴。当脾阴亏虚,津液不足,脾胃同居中焦,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胃阴亦不足,火热内生,损伤肠道津液;且脾胃失和,脾不升,胃不降,气机失调,传导失职,而致便秘,如张仲景之脾约证。

脾阴亏虚,濡养无权,转疏失职,脾土之母肺金失于濡润,肺与大肠相表里,故肠道失于濡养,则成便秘。且亦有老年便秘患者,其五脏俱损,气血阴阳俱衰,脾肾亏损尤甚,脏真濡于脾,故津液干枯,肠道失于濡养,而大便干结难下[22]。

脾阴虚所致的便秘常表现为大便不爽,便质干结,多伴有食欲减退、腹胀、口干、倦怠乏力、肌肉消瘦等症,而治疗上当滋阴健脾、行气通便,同时据病机不同兼顾其他脏腑,如肺金失养者亦需养肺阴、宣肺气,使肺气通,而腑气降、大便调。

4 泄泻

世人皆知泄泻常由脾气亏虚、脾阳不足引起,而忽略脾阴虚亦可致泄泻。当脾阳不足时,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内生湿浊而致泄泻,而脾土以湿化气,脾气本身依赖作为物质基础的脾阴的滋养,因而脾阴不足亦可引起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吴鞠通言“泄而腹满者,脾阴病重也”,当脾阴亏虚已重时,可阴损及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失调,湿无以化,故泄泻同时伴有腹满,这亦是对脾阴虚致泄泻的描述。

脾阴虚之泄泻常表现为大便溏,或时干时稀,伴有不思饮食、腹胀食后加重、口干舌燥、手足心热、乏力等脾阴虚之症。此类泄泻虽是阴虚致气虚,常为气阴两虚之证,但与纯气虚之泄不同,阴虚本为阴液之匮乏,非水湿之多,故而泄之次数相对较少,其多由慢性腹泻引起,为久泄伤及脾阴。阴虚则阳亢,脾阴濡养无权,无以制约阳气,则可有胃、肝之阳偏亢,可见喜冷食、烦躁失眠等症,又如热结旁流之证,虚火逼迫,肠道津液不能固守,而引起泄泻,甚至加剧、暴迫下注,而阴愈伤[23]。

对于脾阴虚所致的泄泻可治以酸甘之品化阴、甘寒之品滋阴、甘淡之品健脾利湿,加以升阳、祛风之品止泻,阳热偏亢者可加苦寒之品泄热保阴,如味苦而厚之黄连。

医案举隅

患者,刘某,女,59岁,因纳差、上腹部胀满1月,于2019年9月2日就诊,现症见:纳差,不欲饮食,食后腹胀甚,呈全腹部胀满,无咽食困难,无反酸,偶有呃逆,大便干,近2周来排便2次,口干不欲饮,自觉腹中冷,近1月来体重较前减轻4斤。舌体偏瘦,舌暗,尖绛,苔黄白厚腻,有裂纹,舌下络脉迂曲,脉弦滑。体格检查:双手见肝掌。辅助检查:肠镜(2019年 8 月24日太原钢铁医院)肠多发息肉;胃镜(2019年8月24日太钢):萎缩性胃炎(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部分腺体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萎缩++,肠化+++,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中医诊断:痞满(脾胃阴虚,湿热瘀阻)。治法:健脾养阴,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方用:养阴除胀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方药:太子参 15g,乌梅 30g,山楂 10g,蒲公英 20g,白术 15g,山药 20g,炒白芍 15g,茯苓 10g,甘草 6g,法半夏9g,陈皮10g,连翘10g,白花蛇舌草15g,麸炒枳壳15g,莪术 10g,浙贝母 15g,北沙参 15g,麦冬 15g,瓜蒌15g,炒莱菔子 15g,三七 3g,黄连 5g,石菖蒲 5g,醋香附 10g,旋覆花 10g,桔梗 3g,赤芍 10g,厚朴 10g,槟榔10g,高良姜 8g,3 剂。

二诊:2019年9月5日服药后,腹部胀满不适较前缓解,仍纳食不香,口干口苦,大便通,便质中,1次/d。舌红边齿痕,苔黄腻。守上方加减,减乌梅至20g,加麸炒枳壳至20g,加决明子15g,炒火麻仁15g,炒苦杏仁5g,醋延胡索10g,去厚朴、槟榔、高良姜,10剂。

按:本案为随李晶教授跟诊时所得。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后尤甚、纳差,结合症状,该患者可从脾阴亏虚来辨证,脾胃以膜相连,脾阴亏虚,胃阴亦失养,胃黏膜失于濡养而发病,助脾运化失常,则纳差,腹胀、食后尤甚为脾阴亏虚之表现,舌苔厚腻为湿之象,再参舌暗、舌下络脉迂曲,可辨证为脾胃阴虚,湿热瘀阻证。养阴除胀汤为李晶教授治疗脾阴亏虚之经验方,由吴鞠通之人参乌梅汤加减化裁而来,可益气养阴,健脾消胀,因其舌暗,舌下络脉迂曲,故加活血化瘀之品,因其有肝掌、脉弦,故加入疏肝理气之品。二诊时患者腹胀已缓解,但口干口苦,肝郁之象较为显著,故去辛温之品,加疏肝之药,加大养阴药量,佐以润肠通便之药。半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其饮食可,无腹胀。

猜你喜欢

口疮运化津液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我长口疮了
气血津液辨证
用开水泡苦瓜可治疗复发性口疮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