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压推拿联合温和灸治疗胃中寒冷型顽固性呃逆1则
2022-11-15王栋栋孙琴爱姜文飞李文慧祝木星
王栋栋,孙琴爱,姜文飞,李文慧,祝木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呃逆,古代文献称为“哕”,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症状。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呃逆持续发作48h经过治疗无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现阶段对呃逆的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镇静剂、胃动力药等治疗,祖国医学治疗顽固性呃逆有其独特之处,包括中药汤剂、耳针、艾灸、体针、头针、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手法推拿治疗等,各种治疗手段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使得临床治疗本病的思路更加开阔[2]。推拿和艾灸作为祖国医学用于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笔者临床跟诊过程中在恩师指导下采用指压推拿联合温和灸治疗一例胃中寒冷型顽固性呃逆,疗效尤佳,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2岁,主诉:反复呃逆3天,患者3天前晨起饮用凉水突发呃逆,呃声洪亮有力,呃逆频率9-12次/min,最高达15次/min,持续不解,伴有胃脘冷痛,呕吐,因患者惧怕针刺,当地诊所给予药物输液治疗,效一般,刻下症见:神志清,呃逆,呃声低沉,呃逆频率8-9次/min,间隔1h发作,胃脘冷痛,热敷于上腹部即感舒适,时有呕吐清水,纳眠差,舌淡润苔薄白,脉迟。中医诊断:呃逆(胃中寒冷证);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一侧,采用双手重叠掌根按压中脘穴,按压深度触及腹主动脉搏动,并在此停留半分钟,操作3次;拇指点按双侧内关穴,每次点按时间半分钟,操作5次;拇指点按双侧足三里穴,每次操作持续半分钟,共操作3次,上述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屈曲中指第二指间关节背侧点按强刺激膈俞、脾俞、胃俞,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共操作3次。手法治疗结束后分别于中脘、神阙、膈俞、胃俞施以温和灸,每穴灸3-5分钟。施灸过程中患者自感有凉气从所灸腧穴缓缓透出。
次日复诊患者自诉下午呃逆症状减轻,呃逆频率降低为3-4次/min,可进食稍许,当日推拿手法治疗较前日各减少1次,灸法治疗方案不变。
三日患者自诉呃逆症状改善明显,呃逆时有偶发,饮食情况好转,当日推拿手法治疗方案不变,施灸穴位将神阙换为足三里。
四日来诊,依照3日方案治疗,治疗结束后呃逆症状消失,嘱患者少食凉性食物,随访1月,未再复发。
2 按语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病机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即为本病病机的阐释。本例患者为胃中寒冷型呃逆,故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本例患者选取膈俞、脾俞、胃俞穴治疗,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脾主升清,胃主通降,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强刺激脾俞、胃俞,可以调节气机,使气机升降正常。膈俞为膈之背俞穴,强刺激有利气开膈之效,统治膈膜之病变,是治疗呃逆的效穴。现代医学发现膈俞所在位置分布有第7、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刺激膈俞能使信息经脊髓、脑干传至大脑皮质的中枢神经,通过中枢-内脏神经的调节进而抑制过于兴奋的膈神经[3]进而达到降逆止呃的效果。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相关病症,与胃之背俞穴胃俞合用共奏调理脾胃之气升降之功。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腑以通降为顺,刺激足三里能肃降上逆之胃气进而止呃。患者局部膈肌痉挛,发为呃逆,掌根按法具有开通闭塞,温阳活血,解痉止痛之效。采用掌根按法,使局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开通闭塞,同时手掌随患者的呼吸而起伏,达到减缓肌肉痉挛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在配合拇指按揉和中指点按膈俞、脾俞、胃俞等穴位以发挥行气降逆、调整脏腑功能之效,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上述治疗手法皆属于指压推拿,其兼具针刺与推拿之效,以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进而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
《神灸经纶》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灸法通过刺激腧穴来调整经络与脏腑功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常用于寒证、虚症等。治疗过程中选取膈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施以温和灸,既可引气下行,起到平冲降逆之效,又可缓解局部膈肌痉挛[4]。《本草从新》曰:“艾叶能理气血,逐寒湿…温中开郁”。艾叶作为施灸材料,性温热,具有纯阳之性,能够发挥温经通络、祛除阴寒等作用,同时艾叶燃烧后产生的芳香气味,能够对患者起到镇静安神之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5]。
综上所述,指压推拿联合温和灸在治疗寒性呃逆中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无创,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