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肺络微型癥瘕”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治疗*

2022-11-15贺晋芳张沂张迪金译涵晏军

中医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肺纤维化特发性病机

贺晋芳,张沂,张迪,金译涵,晏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700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致命性肺病,诊断后的平均存活期仅2~3年[1]。IPF肺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通常显示广泛的瘢痕形成,其复杂的肺泡网络逐渐被纤维化瘢痕所取代[2]。迄今为止关于IPF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研究发现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虽然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速度,但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效果不明显,且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3]。N-乙酰半胱氨酸也仅对少数患者有效,可以延缓肺功能下降,但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4],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近年来致力于认识和治疗本病,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在继承前贤理论和现代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本病可以从宏观到微观的“肺络微型癥瘕”观着手治疗[5],纤维化的形成实质上是诸邪犯肺,络气郁滞,津凝为痰、血滞为瘀,气痰瘀久稽不去,酿生热毒,耗伤气阴,煎熬血液,诸邪胶结难解,缠绵难愈,聚成癥瘕,痹阻肺络,终致肺络脉蔓行不整,肺体失用的过程。并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以“补肾益肺、缓消癥瘕”为治则指导用药,阻止疾病的进展,为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1 宏观到微观的“肺络微型癥瘕”观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由大到小,形成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具有网的意思,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运行气血津液、濡养灌溉周身,发挥“行气血而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皮毛”的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肺络有气络和血络之分。经气通过气络运行,肺之气络在生理上与现代医学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通气换气功能是一致的[6]。血络具有运行血液、津血互化、渗灌濡养的生理功能,是机体进行气、血、精、津、液互生互化和能量交换的场所[7]。肺之血络朝百脉,血受百脉之朝会而汇流于肺,肺又将血液运行输布周身,这与目前关于肺循环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能量传递认识相吻合[8]。可见,肺之气络与血络纵横交错、相辅相成,与肺内血管、肺内气管支气管及淋巴管的生理作用具有高度相似性。

肺络既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交汇的场所,也是疾病入侵的通道,邪犯于肺,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气郁为滞,血停为瘀,津凝为痰,于肺络之中聚而成瘕,积而成癥,如《血证论·瘀血》言:“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因络深伏细密,病变肉眼难见,难以触摸,故为“微型癥瘕”[9]。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改变广泛涉及支气管、肺泡、肺实质及肺脏的毛细血管,“肺络微型癥瘕”观是从“气络-NEI 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0]“血络-微循环”[11],从宏观到微观,对于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西互参,虚实转化中,全面把握病机

肺络微型癥瘕形成是长期的慢性过程,具有久、瘀、杂、顽的特点,即多为久病,慢性迁延;多“气郁、血阻或痰凝”等络瘀之象;多虚实夹杂、复杂难愈,这与IPF功能受损到器质性改变的过程一致。肺络不断层层细分,络脉结构细小繁多、纵横交错,邪犯肺络,肺络失常,肺气郁滞,不能推动血液和津液的正常输布,血停为瘀,津凝成痰,痰瘀胶阻,酿生热毒,败坏肺络,虚实夹杂,邪恋难却,先聚而为瘕,后积而成癥,形成“肺络微型癥瘕”[12]。邪入络郁、痰瘀阻络、络虚癥成是其主要病机,或先后出现,或同时存在,虚实夹杂,互生互化。

2.1 发病之初多为邪入络郁肺络渗灌气血、交通营卫,是邪气入侵和传变的通路。六淫邪气皆可通过口鼻、皮毛入肺;另一方面,肺朝百脉,内生诸邪可通过血流上犯于肺,诸般因素犯肺,闭郁肺气,致宣降失常,络气郁滞,不能推动精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在肺则影响肺的功能,病机侧重以“郁”为特点。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不明,但有吸烟、粉尘、大气污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危险因素[13-15],这些可以看成是中医的六淫邪毒和先天禀赋不足,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肺泡损伤,防御功能下降,则各种外邪和内生之毒更易败坏肺脏。

2.2 病机关键为痰瘀阻络本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有不同程度的痰、瘀形成。邪之不去,由表入里,由气及血。《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只有肺络气机畅通,血液才能正常运行输布,络气不畅,则血行无力,停而为瘀[16],且络脉细小,易滞易瘀,常形成一定血瘀之征。从现代研究来看,IPF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关系密切,局部血管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瘀血阻络的客观依据[17],病理改变常波及小动脉和微血管,表现为动脉内膜胶原和基质增殖,甚至管腔严重狭窄,夹杂毛细血管袢缺失,伴血液黏度增高、血液循环减慢。

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气郁则水停,“血不利则为水”,津停为水,阻于肺络,成为痰湿之征。肺泡上皮细胞反复损伤是本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异常的损伤-修复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修复,病情加重、缠绵难愈[18]。镜下普遍可见肺泡腔充满渗出液、间质水肿和胶原蛋白的大量沉积[19],这些物质阻碍肺脏物质和能量交换,类似于“痰阻肺络”。

津血同源,痰瘀病理上相互影响,阻滞气机运行,酿生热毒,加重肺络瘀滞,病机侧重于“积”,邪实为主,使病情进展、缠绵难愈。

2.3 疾病后期络虚癥成“病久则传化”“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病久诸邪败坏肺络,耗伤正气,虚实夹杂,邪恋难却,胶结难解,形成癥瘕。疾病由“肺气郁滞,痰瘀阻络”之实证迁延致“络虚癥成”之“虚实夹杂”之证。络虚责之于肺肾气阴两虚,或素体肾虚,元气不足,肺气失充,或疾病初期肺气闭郁日久,“气有余便是火”,火热刑金、煎熬肾阴,或痰、瘀、热、毒,耗气伤阴。肺病虚损,病穷及肾,肺不主气、肾失摄纳,金水不能互生,络更虚盛,癥瘕久留。

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看,机体的细胞因子网络处于动态平衡中,肺肾气阴不足,则机体无力维持自身细胞因子的协调,IPF患者各种细胞因子、炎症细胞大量分泌,促进纤维化的形成[20]。且肺络空虚、癥瘕内积,肺体皱缩不张,肺络蔓行不整。IPF肺脏体积变小、气腔变形,形成“蜂窝肺”[12]。

可以认为,邪入络郁-痰瘀阻络-络虚癥成形成的IPF病机与损伤因子-胶原蛋白沉积-微血管网损伤、变形-纤维化瘢痕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

3 审机辨治

3.1 补肾益肺、缓消癥瘕是治疗IPF的基本原则审机辨治是中医学治疗的特色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针对IPF“肺络微型癥瘕”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质,秉承《黄帝内经》“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古训,治疗应补虚与祛实同时展开,以补肾益肺、缓消癥瘕为基本原则。

3.2 补益肺肾气阴是治疗大法“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肺肾气阴两虚,金水不能互生,是IPF微型癥瘕形成之本。补益肺肾气阴当贯穿治疗始终。益气重在肺肾,当以“甘温”之气味温和之品养气,以达“少火生气、少火之气壮”,勿投纯阳燥热之品,防治“壮火之气衰”,常用黄芪、白术、太子参、山药、红景天徐徐补虚。养阴重在滋养肾精,投“甘润”气味皆薄之品,防大补留邪,同时兼顾“络虚易热”,常选用熟地黄、生地黄、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玄参、墨旱莲,使肾精充,则肺阴亦源泉不竭,精生则血旺,血旺则络盈,盈则驱邪外达。同时常加陈皮、香附、防风、砂仁,此四者可升发脾气,使补虚药充分发挥作用,兼能补而不滞。疾病后期,肺肾亏虚严重,予人参、蛤蚧补肾纳气。肺肾同治,气阴双补,金水互生,“养其正则癥自消”“阴阳自和者,病自愈”。

3.3 缓消癥瘕是IPF治疗手段癥瘕一旦形成,难于治疗,且本病虚实夹杂,邪易入难出,治疗难以速成,当图缓治。秉承《黄帝内经》“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古训,当通络滞,缓消癥瘕。

痰瘀阻络是IPF微型癥瘕形成的病机关键。欲消癥瘕,首化痰瘀,畅肺络,正如叶天士言“络以通为用”。用药总以辛味,盖《本草经疏》云:“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辛味能行能散,能行气破血逐痰,常以辛为主,以润为辅,取其“通达经络而不滞,濡润血络而不凝”之意,既可通络,又能兼顾本病络虚之本。另者,欲化痰瘀,必先行气,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津血互化,故行气与活血化痰不可截然分开。

化痰之法重在痰气同治,取“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之意。用药首重半夏,半夏性辛、苦,辛中带涩,性沉而降,散中有敛,与肺投合,“能消痰涎……下肺气……气虚而有痰者,加而用之。”法半夏效专力宏,“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痰多不易咳出,常以白芥子或白前、前胡并用,以增强化痰散结之功。并伍麻黄、杏仁、桔梗、紫苏子宣降肺气,使气顺则痰消。

祛瘀之法重在养血活血,祛瘀不伤正,临证不可妄投三棱、莪术等破血之品,恐其更伤正气,常以当归、丹参缓消瘀血。《本草经集注》载:“当归味辛…… 除客血内塞……补五脏,生肌。”丹参能“祛瘀以生新,专通营分、散结”,二者合用,寓补于消,瘀去而血无耗伤。正如张锡纯言:“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必以补药佐之,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同时当注意肺络之邪深伏,正如叶天士言“败瘀浊痰混处经络”,非一般的草木药品所能奏效,可酌加水蛭,因其擅走窜,入络搜邪破血消癥,达到“血无凝着,气可宣通的目的”。

此外,癥瘕已成,肺络中痰瘀沉痼,酿生热毒,煎熬气血,常使癥瘕难消,需配伍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浙贝母和连翘共用,疗效显著。浙贝母性苦味寒,苦味为重,清热散结之力远胜于川贝母。连翘有“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滞”之效,二者合用,专消有形之积,使络脉畅,气血和,癥瘕消,正如《本经逢源》言:“贝母同连翘治项上结核,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在以上理论、治则的指导下,以古方“金水六君煎”加减化裁而成“补肾益肺消癥方”(当归、熟地黄、陈皮、法半夏、浙贝母、连翘、黄芪、水蛭、炙甘草)。多年的临床实践显示,该方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4 结语

陈可冀院士指出,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病证结合模式,体现了中西方医学科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经典理论与经验传承,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观察理念,有利于治疗和诊断的原始创新[21]。根据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式,通过将中医学“络病”学说和“癥瘕”理论病机演变,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相结合,提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是“肺络微型癥瘕”形成过程。治疗重在抓住虚实转化中的病机,通过“补肾益肺”“缓消癥瘕”立法论治,消补兼施,使深伏络脉之邪出,则肺络通畅,渗灌气血津液、贯通营卫、濡养脏腑之能得复,发挥中药截断病情进展,抗纤维化作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络病学及癥瘕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拓宽研究思路。

猜你喜欢

肺纤维化特发性病机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说说令人痛苦的肺纤维化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肺纤维化的单昧中药治疗概况
让肺远离纤维化
肺纤维化:疤痕累累的肺组织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