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江市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业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2022-11-15青,吴丰,黄迪,赵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气象气候生态

何 青,吴 丰,黄 迪,赵 伟

(江西省九江市气象局,江西 九江 33200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4个方面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和相关部署对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气象部门新的使命,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机遇和挑战,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做好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趋利避害并重,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前景与需求分析

气象要素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要素。气象条件既会产生气象灾害,进而对生态安全造成影响,也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应该坚持“趋利”“避害”并举,从防御气象灾害和开发利用气象资源2个维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接处,西连洞庭水,东涵鄱阳湖,南接长江,北临长江,背靠庐山,集名山名湖名江于一体,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致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特别是,九江作为全国28家气候适应型城市之一,对生态气象保障有着旺盛的需求。然而,九江各地生态条件不一,生态功能定位不同,北边临江区、南部靠赣江新区、西部为山区、东部临湖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各地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也各有侧重。因此,生态气象业务发展与传统气象业务有很大区别,需求导向是必然方向,应基于“一市一策、一县一策”的原则,梳理服务需求,明确本地生态气象核心任务,动态编制产品与相关技术清单,建立与需求侧相对应的供给侧,实现生态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供需动态平衡。

2 市县生态气候业务布局构思

2.1 明确市县两级业务分工

依托省级高新技术和指导性产品,以产品制作和个性化技术研发向市级集约、产品应用和服务向县级下沉为原则,形成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分工清晰、集约高效的一体化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市级负责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气象业务,强化分类指导。县级负责利用上级业务产品,开展针对性服务。市县两级共同强化需求分析,建立动态业务清单。

2.2 组建生态气象业务机构

针对市县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现状,根据九江气象部门实际,组建“1+2”生态气象业务机构。市级依托“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棉油分中心(九江市农业气象中心)”,组建“九江市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负责全市生态气象产品制作和业务指导。县级根据功能定位,组建庐山生态气象旅游分中心、修水县生态气候分中心,负责全市旅游、气候产品制作。

2.3 明确生态气象业务岗位

根据业务分工,市级中心和县级分中心设置生态气象业务专职岗,其他县级设置生态气象服务兼职岗。同时,制定工作机制和运行规则,建立相关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实现“有场所、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产品、有成效”。

2.4 建立生态气象产品清单

克服“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齐”的传统气象业务思维,对接省局核心重点业务,围绕“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需求,因地制宜建立生态气候、生态遥感、生态人影、环境气象、农业气象业务清单。

2.4.1 发展生态气候业务

开展本地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需求分析,开展国家气候标志、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指标气象条件评估等气候资源分析评估服务。

2.4.2 发展生态遥感业务

推进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开展火(热)点、城市热岛、植被生态质量、水体面积等遥感监测,卫星遥感地面真实性观测校验等服务。因地制宜拓展水稻种植面积、洪涝、干旱、高温等气象灾害遥感监测和影响评估业务,开展决策服务。

2.4.3 发展生态人影业务

依托人影智慧平台和智能物联网,组织开展生态型人影作业保障服务和效果评估,面向需求建设生态型人影作业示范区。

2.4.4 发展环境气象业务

配合生态环境部门,重点开展大气扩散气象条件预报服务,开展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与评估,开展污染气象潜势预报、大气污染源解析、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估等服务。

2.4.5 发展农业气象业务

开展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开展关键农事农时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警报预警、影响预报、灾情调查与评估。开展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推广农产品气候适宜性评价与气候品质评价,制作面向全省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与人保财险等部门合作,联合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数据和产品定制等服务。

2.4.6 发展特色服务业务

对接九江气候适应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江西江海直达的门户开放城市、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以及“两圈两带”旅游产业升级、“两茶一水”特色农业发展等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对气象服务需求,建立面向特色需求的气象服务业务。深化“特色气候小镇”建设,推进“庐山国家气象公园”“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等生态气象品牌创建,扩大茶叶、油茶、优质稻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覆盖面,提升生态气象服务效益。按照“前店后厂”的思路,筹建庐山西海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中心,提升重点旅游区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3 生态气候业务能力建设对策

3.1 突出“地方特色”,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网络

继续实施“亮眼行动”,瞄准各地不同的生态功能定位,拓展各具特色的观测业务。建设鄱阳湖候鸟湿地观测站、庐山西海生态旅游气象监测体系、九江气溶胶激光雷达,开展九江城区通风廊道梯度观测、城市不同下垫面温度监测,完善长江航道、鄱阳湖等重要水域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接入交通、农业等部门在中心城区和主要农产区气象灾害实景监测系统,提升“山水林田湖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九江中心城区的生态气象监测能力。

3.2 突出“团队建设”,提升生态气象研发能力

从个性需求突破,组建市级“科研团队”,采取“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模式,构建“研究”“业务”互相促进的生态气象“研究型业务”和“业务型研究”。修订创新团队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团队培养、退出和人员准入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制定创新团队年度任务书,通过“一年一述职,三年一考核”,提升团队的攻关能力。引入科研竞争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建立与研究型业务配套的绩效措施,制定激励政策,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建立科研任务量化考核指标,推动业务型逐渐向业务科研型转型。建立“庐山云雾物理实验基地科研流动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加强局校、部门合作,协同开展科技创新,争取生态气象关键技术突破。

3.3 突出“统筹集约”,优化生态气象业务体系

建立完善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制度规范。从共性需求入手,依托局校合作,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态气象领域融合应用,建设智慧化、一体化的生态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弥补市县人才和技术上的不足。实施“耕云”行动,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上下游协同作业机制,通过集群化、规模化的作业,提升改善空气质量、水库增蓄、抗旱降温、涵养改善等生态型人影作业服务效益。

3.4 突出“开放合作”,丰富生态气象产品体系

全面推进生态气象工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当地特色需求,发挥部门优势,拓展部门合作、局企合作、局校合作空间和合作形式,建立横向业务交流和人才交流机制,健全的联合业务模式,加大环境、旅游、农业等关键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力度,加强科研成果共享,促进生态气象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3.5 突出“能力建设”,建立生态气象人才队伍

一方面支持鼓励业务人员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培养生态气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选送业务人员到上级业务部门学习,参与上级业务部门生态气象产品制作,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4 主要实践情况

4.1 建立完善生态气象业务体系

首先是从完善组织机构上下手。按照“部门协作、市县联动”的原则,市级组建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庐山生态旅游分中心、修水生态农业分中心,制定了业务清单。加强部门协作,探索筹建“庐山西海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重点旅游区生态气象服务能力。然后是在厘清业务边界上明确定位。围绕“生态安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大需求,对接省局核心重点业务,建立业务清单,明确市局以业务和分类指导为主,县级以应用和服务为主。最后是在提升技术能力上下功夫。对接地方重点需求,组建了5个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创新团队,与南信大数统院签订合作协议,联合设立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开展生态气象科研攻关,联合开发生态业务平台,提升生态气候业务能力。同时,选派人员骨干到省局生态中心交流学习,着力培养生态气候业务人才。

4.2 不断丰富生态气象服务供给

开展了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建设了生态遥感应用平台,实现业务化。围绕需求,新增了植被指数、水域面积、城市热岛等生态气象产品。开展了秋冬季大气扩散条件分析,得到了市领导批示肯定。建立了云海、日出、雾凇、杜鹃花期、油菜花期预报服务业务。庐山西海景区生态气象站点建设纳入庐山西海5A创建工作重点项目。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开展了庐山西海生态旅游气象服务。与水文局联合建立内涝灾害评估和预警发布机制,联合开展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3 持续深化生态旅游气象品牌建设

一方面加强国省品牌宣创。强化与文旅部门的联动,加强“中国天然氧吧”和“旅游避暑目的地”等国省品牌的宣介,地方部门和景区的申报意愿明显增强。实施了国家公园气象监测项目,全力创建庐山国家气象公园。另一方面深化自主品牌建设。与文广新旅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等4家单位联合发文开展“特色气候小镇”评选活动,建立了2年评选一次的常态化机制。

4.4 集约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

与农业农村局、扶贫办三家联合发文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制定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管理办法》,采取与省局农气中心联合的方式,集约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同时,与农业部门联合加强气候品质评价的宣传和推广,继续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县区全覆盖。近两年共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服务30余次,为水稻、茶叶、蜜桔等18个农产品开展了贴标服务。

5 小结

发展生态气象业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构建生态气象业务体系应立足九江实际,坚持需求导向,厘清市县业务布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强化业务能力建设,以此逐步构建需求牵引、上下协同、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生态气象服务业务体系。

猜你喜欢

气象气候生态
气象树
中国气象“风云”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文章有象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