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城市:城市危机治理的价值逻辑与行动策略

2022-11-15刘昱含

重庆行政 2022年4期
关键词:危机群众

刘昱含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且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超大、特大城市(据国家统计局说明,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共计21座。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的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物理边界日益拓展,城市空间和系统复杂性前所未有的提升,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原发、多发、频发的态势,考验着城市危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如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应对好、处理好城市公共危机事件,提升城市危机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系统化水平,是一个亟须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核心价值,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作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行动指针,将“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作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实践目的,为我们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危机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政治引领和实践指南。

一、人民城市:城市危机治理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重要论述对我国城市危机治理具有重大的价值引领意义,指引我们必须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危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换言之,中国城市化道路必须办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逻辑,贯彻好、落实好人民城市的治理理念,有效预防和应对城市危机治理的复杂性和易变性,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城市危机治理体系,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得以充分落实。

(一)人本价值:城市危机治理的核心考量

人民城市的核心在于人民,价值旨归在于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引。[2]城市危机治理的人民性不仅是城市危机治理的一种重要形态,而且是城市治理的理想发展方向。城市危机治理的人民性,其本质在于城市危机治理中凸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首先,发动群众是城市危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逻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如何激活群众参与城市危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城市危机治理应对城市治理易变性和复杂性的关键所在。城市危机治理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人民城市理念,畅通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危机治理的渠道,激活社会活力,以民生为要、聚合众力,促成城市危机治理的转型升级。其次,服务群众是城市危机治理的核心旨归。新时代,城市危机治理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的根基在于站在人民城市的生活逻辑上,将危机治理的顶层设计与服务民生合理互嵌,突出城市人本价值,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最好的公共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公共物品服务人民,“形成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尊重多样性、强调人民参与的适度治理”。[3]

(二)安全价值:城市危机治理的底线考量

中国城市的发展瞩目世界,中国城市的安全领先世界。超大型城市治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实践要求至关重要。[4]安全价值是城市危机治理的底线考量,标注了我国城市危机治理的行动坐标。城市安全事关人民民生福祉、城市发展持续和社会长治久安,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要“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持续推进城市危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框架。首先,维护传统安全是城市危机治理的常态化价值取向。城市的传统安全具有历史延续性,在城市发展中构成了常规的、固有的、稳定的安全风险因素。城市危机治理在长期应对和经验积累中必须建立一套兼具科学性和标准化的治理操作规范,有效有力地应对城市发展中的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其次,城市的非传统安全是城市危机治理的多元性价值取向。伴随着城市的成长,尤其是大型和超大型城市的增多,加之新技术、新业态、新阶层在城市中快速迭代,城市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几何式递增,给城市危机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危机治理必须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科学快速的非传统安全识别机制,借助技术赋能,积极有效地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风险,守护城市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好城市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

二、人民城市:城市危机治理的行动策略

人民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实践伟力一以贯之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持续推动城市持续繁荣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城市繁荣代表着城市创造财富与辉煌的能力,它既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导向,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和人类现代化成果的空间表征。[5]因此,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持续推动城市繁荣发展,必须全方位提升城市危机治理能力。

(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城市危机治理的群众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民主,重要原因就在于在超大规模现代国家中构建起了上下左右贯通的意见沟通机制,从而塑造了一种整体、贯通、协调的国家治理新格局。[6]提升城市危机治理现代化,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建设人民城市,必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主协商机制,汇聚共商共建共治,将人民群众全面嵌入到危机治理的预警、处理、反馈等过程,构建一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全面贯通的危机处理体系,有效应对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和易变性,依靠人民的力量切实提升城市危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体而言,城市危机治理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民意表达平台,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健全应对危机预测机制;鼓励群众自治,充分发挥“自治强基”的治理效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基层危机治理机制。

(二)构建全系统协同体系,密织城市危机治理的组织生态

城市危机治理是涉及多部门、多因素的系统体系,是一个基于协同和协作的整体性治理。城市社会风险的治理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根植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控制思路”,而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逻辑引致的多元协同治理范式。[7]提升城市危机治理现代化,深入贯彻系统观念,建设人民城市,必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危机治理共同体,构建行动主体多元化、治理策略多样化、治理行为协同化的危机治理能力,打通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的壁垒,密织城市危机治理的组织生态,增强城市危机治理的弹性和韧性。

(三)打造全周期智慧城市,完善城市危机治理的技术图景

回溯城市发展,创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从内到外地形塑城市治理逻辑和行动,成为影响城市危机治理创新的重要变量。新时代,提升城市危机治理现代化,深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人民城市,必须创新危机治理工具,充分依靠技术赋能危机治理能力,打造富有情感性、亲和力的危机治理应用场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工具融通城市危机治理价值、体系和技术的一体化,完善城市危机治理的技术图景。具体而言,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危机研判体系,探索城市危机数据多维整合模型,构建城市危机治理的高频、标准、多维的数据治理框架与知识图谱;建立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危机处置体系,提升危机治理的智慧化和回应性,构建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危机治理算法系统,提升危机治理的敏感性;建议以元宇宙为基础危机治理情景体系,增强群众运用技术参与危机治理的具身体验,探索形式多样、多维沉浸、虚实融合的危机治理场景,创新城市危机治理的场域和情景。

猜你喜欢

危机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停电“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