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2-11-15廖开兰

重庆行政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服务

胥 炜 廖开兰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要支持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遵循,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这些大政方针都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有着密切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五大职能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各地方高校面对本地区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需要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并将相关工作纳入全校共同谋划。例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淘汰不合时宜的相关专业,新增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治理、乡村基础教育等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新时代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自身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缺陷,需要弥补这些缺陷,满足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要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地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既要侧重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又要拓宽研究视角,加强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机结合。二是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地方高校要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地方高校的智库建设和科研平台应与乡村振兴进一步对接,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时代农村呼唤新型农民和新型人才,一些陈旧专业和不合时宜的课程极大阻碍了乡村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地方高校需要与时俱进,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更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地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一)地方高校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本职能,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履行基本职责的具体行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地方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完善相应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作用。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容、措施作了具体的要求。地方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行动计划,引导教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把科研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意识。与此同时,要运用好当下教育评价的相关政策,并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相关联。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破“五唯”,地方高校要思考教学与科研怎样才能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怎样更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什么有效方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要真真实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例如,撰写决策咨询建议为乡村振兴争取相应政策支持,教学中如何融入乡村振兴元素,吸引学生愿意投身田间地头。

(二)地方高校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地方高校要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区域的特色,思考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如何将地方政府关注点与乡村发展结合,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乡村调研工作,了解本区域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推动本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优势。各地方高校要根据本校特色学科,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地方高校有许多学科专业,要有意识地针对涉及乡村振兴的学科专业,紧密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相关工作,充分服务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对现有部分专业结构进行适度调整优化。地方高校对专业发展,特别是涉及乡村振兴的专业布局要有全局意识、超前意识和学科融合意识。另一方面,要做好对未来专业设置的规划。根据地方高校的不同类型,在专业的调整设置中,既要考虑相关专业发展的前景,同时兼顾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更加发挥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三)地方高校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

地方高校要健全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保障机制。地方高校要成立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常态化的开展各类服务,加强对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二是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激励机制。地方高校要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对于积极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干部选拔、津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调动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对于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生而言,可以与他们的实践学分、综合评定、评优评奖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三是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引导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宣传引导,为服务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海报、电视、广播等形式广而告之,通过新媒体微博、官微视频宣传的形式让大家知晓,通过讲座走访等形式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并支持服务乡村振兴。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科技驻村,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能量

地方高校要创新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村带去科技能量,例如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为乡村注入科技元素。紧紧依托地方高校与乡村农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政府与地方高校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合作,有力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驻村”行动,具体包括为乡村、乡村涉农企业、村民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发展规划服务、成果推广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地方高校与区县政府的深度合作,可以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区县政府将本县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及相关企业作为地方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地方高校组织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基地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实习实践活动。探索在区县的重点企业、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教授工作站,地方高校为其提供智力人才支撑。例如,河南农业大学依托扶沟蔬菜研究院,探索专家团队+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能量。发挥地方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科研创新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一是促进学科交叉,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地方高校学科综合优势,促进信息技术、经济学、制造技术、市场营销、新材料技术与农业的交叉融合,为乡村发展带来技术变革。二是组织承担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在农产品供给、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生物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承担重点任务。三是建设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研究高端智库。开展乡村调查研究、聚焦乡村发展热点问题,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

(二)教育帮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能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而教育是实现人才良性供给的主要途径,地方高校要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实施“教育帮村”行动,为乡村振兴战略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供给,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订单培养计划,为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区县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地方高校与区县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地方特色,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地方高校不合理的专业,新增乡村振兴急需专业,为区县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扭转教育资源在城乡供给上的失衡局面。广大地方师范院校要持续开展支教行动,主动将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逐步推进地方高校结合乡村优势资源和地域特色设立特色专业,培养专项人才,实现人才教育、人才供给一体化,改变“专业扎堆”“人才脱节”等现象。二是积极拓展“教育下乡”的多元化途径。地方高校积极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搭建合作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将公共教育资源库、专家库等教育资源充分整合,促进乡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充分挖掘、开发乡村优势资源、文化特色,鼓励高校教师、专家、学生深入乡村,实地研究民间文化,不断挖掘、继承、发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地方高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乡村开展体育、美术活动,送文艺演出下乡,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此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借鉴乡村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手段,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供给质量。

(三)人才送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类地方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大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主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地方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一是培养涉农技术型人才。教育部门统一规划,联合地方高校将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制定农村地区人才专项培养政策,有效开展“人才回乡”行动,构建“人才回乡”良性机制,建立专项培养通道,提供专项招生服务,向乡村不断输送优秀大学毕业生、定向技术型人才。针对贫困地区要扩大招生规模,提升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为其脱贫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地方高校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二是鼓励高校“人才下乡”,建立健全“人才下乡”机制。地方高校配合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三支一扶”工作、西部志愿服务计划以及特岗计划等项目,推动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送到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例如,采用“三支一扶”等方式,积极引导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到乡村广阔天地书写人生精彩篇章。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现在很多农村地区人员流失,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引进人才,是农村急需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要针对农村这一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解决农村人才问题。

(四)产业援村,为乡村振兴引入特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地方高校要积极推进学科特色优势与乡村振兴优势相结合,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服务乡村,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一是推动知识下乡,强化科技对农村的重要作用。加大乡村产业振兴相关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强化针对乡村振兴实际问题的实用型研究,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和实施农业相关的重大科技课题,着力解决制约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鼓励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下到乡村、深入田间,实地调研,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为农民带去科学的生产方式以及专业的技术咨询。二是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地区优势资源,文化特色,帮助乡村大力发展“种植+旅游”“旅游+康养”等联合产业,推动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乡村在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多产业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序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的实际项目。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途径,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形式,例如,新时代通过直播形式宣传科技成果,有效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推进新型农业技术在乡村的推广,有效促进科学研究、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

(五)服务到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实施“服务到村”行动,向区县派驻村干部、派驻专家服务团、大学生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一是地方高校要勇担社会责任,支持乡村振兴。地方高校要选派优秀的人才到乡村,驻村干部两年一轮换,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二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派驻专家服务团,为乡村振兴送去智慧。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派驻涉农专业教授、经济学教授、生态学教授、市场营销学教授等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三是通过党建合作,地方高校党支部与乡村党支部共建。地方高校的优秀党员为村里农民讲党课,为他们带去最新的时政信息。例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地方高校的优秀党员为村里带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政策解读。四是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实践活动为乡村带去活力。各专业学生为乡村送去不同的专业知识,例如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为乡村的孩子补习功课;美术专业的学生教孩子们画画;保险专业的学生为农村带去保险专业知识;土地规划专业的学生为乡村带去土地规划的蓝图;医药专业大学生为乡村提供卫生健康服务等等。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服务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