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如何提升成本管理能力
2022-11-15张竺荫
张竺荫
(广东粤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
成本管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成本管理理论出现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成本管理理论的形成有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有着特定时期特殊情况下的偶然。成本是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成本是有生命的,不断进行成本改善是必不可少的,但成本改善并不等同于成本降低,所有成本降低都是以满足客户价值为前提的,不能满足客户价值的成本降低都是毫无意义的,成本管理就是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成本改善。学习成本管理,使用成本管理,目的只有一个,找到适合时代特征、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让企业的发展之路更加一帆风顺。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所有国内企业中,税收占比50%以上,GDP占比60%以上,技术创新占比7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占比80%以上,企业数量占比90%以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中小企业个体虽小,但总量巨大,而且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民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同时受地缘政治因素加剧的影响,全球制造分工和供应链协同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近期国内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也在快速增长,国内中小企业尤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价格做到最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是目前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2021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同比上涨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同比增长28.1%。上半年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量占到了全球的16.2%,创下了历史新高。外需的快速增长让国内中小企业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曙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局面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国内中小企业要做的恰恰是利用当前的窗口期进行突破转型,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让企业具有真正的成本能力,把成本作为一种对客户价值的投入,而不是一种价值牺牲,成本能力的提升是企业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前提。
二、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进入门槛比较低,几个人、几台设备就能直接生产,不注重产品质量,只要能卖出去就行,这样的结果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近几十年仍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形成企业只注重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忽视了附加值更大的研发和营销等环节的成本管理的局面。目前中小企业产品销售以订单为主,而成本主要受制于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当前国内外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空运等各种运费也随之上涨,加之通胀带来的人工和场地的成本压力,企业只有进一步扩大产能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利润需求。这一切均建立在外需持续增加的基础之上,一旦外需减少,国内中小企业就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各国为了刺激消费进一步加大量化宽松政策,滞涨必然进一步加重,大概率引发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无论何种结果出现,国内中小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中小企业仍不重视成本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届时轻则亏损,重则倒闭。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和事后控制的模式上,成本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制度,将节约成本当作成本管理的基本手段,对于成本习性和成本动因认识不足;成本控制主要放在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过程的成本控制。传统成本管理已不能胜任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需要,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影响下中小企业成本压力巨大,企业只有精细化成本管理,提高有效成本投入,消除无效成本投入,才能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应对目前的成本危机。
(三)不重视人才储备
从近几年中小企业在GDP中的占比和提供就业的占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产值并没有同比例增加,说明中小企业中人工单位产值不升反降。究其原因,一是忽视人才培养和储备,认为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培训员工只会增加企业成本,员工只要听话,做事认真即可;二是将人工成本简单地理解为人员工资和福利,忽视人工成本的控制,不能科学有效的计算人均产能比率,造成人工成本实际偏高;三是缺乏好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无法对员工的业绩做出准确评估,最终造成人才的流失。
(四)缺少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是一门严谨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企业人、财、物的有效配合,企业上到管理决策者下到具体执行者都必须养成良好的成本意识,以成本目标战略为导向,采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实施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成本管理方案,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目前国内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成本管理体系,但却因成本管理环节中关键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最终导致成本目标无法实现,主要表现为:企业未建立成本管理的组织架构,又或是成本管理相关人员的权、责、利不够清晰;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未能用文件的方式落实,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评;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流程不够科学,无法对其执行标准进行量化管理;成本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企业资源支撑,企业对成本管理体系的投入过少。
三、解决方法
(一)在战略目标设定时加入成本目标
中小企业在缺少资金和人才优势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成本竞争,市场决定价格,成本决定利润。中小企业必须将成本目标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即成本目标战略。成本企划是目前流行的一种成本目标管理模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使生存三要素(成本、价格、质量和功能性的均衡)在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得以均衡和优化。
成本企划的本质是成本的前馈控制,不同于传统的成本反馈控制,传统的成本管理先确定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根据实际结果偏离目标值的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而成本企划是针对未来的必达目标,据此对方法和步骤进行弹性调整,是先导性和预计性的控制方式。成本企划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生产前的成本设计,从本质上说,成本设计的不是产品成本,而是产品利润。成本设计主要通过设计阶段在新旧产品上进行对照,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实现设计继承,并消除与生产或供应有关的要素,在设计阶段通过计算得以确定产品成本。生产活动正式开始以后,通过生产阶段的计算和设计阶段的计算的磨合来避免二者之间产生大幅度的背离。它将成本的“重心”由传统的生产阶段提前至开发、设计阶段,对成本对象的起始点进行充分透彻的分析,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成本,从而大幅削减成本。
成本企划对于中小企业最大的好处是企业的计划能力得到提升,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让企业的成本管理更有效率。通过成本设计和成本改善使企业清楚看到自己的成本优势,进而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扩大竞争优势。
(二)采用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模式,有效管理成本
价值链是指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一系列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的总和。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必将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方式,这种竞争不是价格之争而是价值之争,即产品给客户带来的价值提升,通俗地说“买着贵用着不贵”,因此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成本降低,更多的是关注价值增值。
价值链成本管理是在价值链理论、作业成本管理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本管理体系。一个企业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均来自这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人事管理等,每个企业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优势,优势越多,企业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企业在竞争中越处于有利地位。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为三个维度:一是战略战术维度,成本管理系统注重战略与战术相结合,以战略为导向,战术上以作业层为主要控制手段;二是时间维度,成本管理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即目标成本规划),在产品生产、配送、销售乃至使用报废回收等阶段实行成本的持续改善;三是空间维度,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角度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还要考察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做好以上三个维度的成本管理,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持,让企业走向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三)储备人才,降低人工成本
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人,中小企业要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实施人才经营战略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将人才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不单指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还包括具有专业素养和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专有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储备适合自身企业特点,认同企业价值的人才更为重要。企业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人员培训,实践是将人才共性与企业特性融合的最好方式。企业既要统一员工思想也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员工的参与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还能提升企业凝聚力,可以让每个人提建议的时候,提的是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宏观层面或别人的问题,然后共同解决它,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不会将问题扩大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培训不仅为企业培养了专有人才,更是企业积累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机制。企业只有将人才与企业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工成本真正意义上的降低。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施成本管理。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以科学的成本管理为前提,建立全员参与、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汇集全员智慧、发挥全员主动性,最终谋求成本管理的一致性。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必须提供四个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程序保障、资源保障。
组织保障是指企业在建立、实施和保持成本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任命成本管理体系的主要负责人,并授权其领导、组织和协调企业的所有成本管理工作。企业还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并确定各部门及人员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定期对成本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及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部门及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制度保障是企业在研究、规划成本管理体系时,应制定成本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程序、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作业指导书等,这些文件是所有成本管理的依据和标准,用来规范和指导成本管理工作。因其重要性,在制定过程中必须以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为标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论证加以确认。成本管理制度一旦确定,各部门及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使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程序保障是成本管理体系中的点睛之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采取何种成本管理方法在整个成本管理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成本管理方法按其成因可分为:基于经验的成本管理方法、基于历史数据的成本控制方法、基于预算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基于标杆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基于市场需求的目标成本控制方法、基于价值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成本管理理论,例如,ACPP成本的预先策划和控制计划、ABC作业成本法、ABCM作业成本管理、TCM全面成本管理、SC标准成本法、TCD全面降低成本法、SCM战略成本管理等。本文中提到的价值链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价值分析的成本控制方法和ABC作业成本法的有机结合,是目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最佳的程序保障。
企业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料,包括人员、设施、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法、信息等。企业管理成本也需要发生成本,运行一个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也要投入必要的资源,简言之,用较小的成本代价来替换较大的成本代价,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成本的换取性。资源保障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根本保障,提供资源的多少关乎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成败。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才能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并为成本管理体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样才能最大化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