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 落实立德树人

2022-11-14陈嫄嫄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教育理念立德树人

摘 要: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缺失任何一方,教育都不全面。保持家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家校合力推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人。文章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从培养学生自信、自律、独立等方面的能力着手,给予读者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指导。

关键词:家校共育;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31-0088-03

引  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更新,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小学不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以利于其终身成长。教育慢慢回归家庭,意味着家长将拥有更多的亲子时间,优化亲子关系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正视不足,探寻立德树人的阻碍

家是孩子成长的土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由于“土壤”与“施肥方法”的不同,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认清学生的不足,找出问题的所在。

(一)过于依赖

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全家围着孩子转,家长恨不得把自己的一生所学的经验,都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孩子,以至于什么事都帮孩子想好了,安排好了,计划好了,孩子只要机械地配合就行。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就很容易养成依赖的习惯,这里的依赖包括思想、生活、学习。

(二)毅力不足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不断地进步。每个学生都是有上进心的,都渴望进步,但是许多学生缺少毅力。没有办法坚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每个目标面前,学生的心中都有一杆称,如果发现这个目标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为了避免失败的结果,他就干脆不做了;二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其他事物影响,受不了努力的苦,虽有进步的心,但常常被畏难情绪打败,最终选择放弃。

(三)行为懒散

部分长辈宠溺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事事顺从他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调皮捣蛋当作释放天性,导致孩子不懂得区分“场合”的重要性,甚至无视规章制度,成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小霸王”。

(四)无集体意识

成人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从不让其插手家中事务,不仅家里的任何事不会说给孩子听,更不会和孩子商量,甚至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由大人决定。长此以往,孩子没有“家中一员”的概念,没有“我是小主人”的思想,在家不参与、不关心家中的一切事情,在校更没有集体意识,我行我素,对别人的事情冷漠不关心,对班级的事情不上心等。

在育人的过程中,问题总是会层出不穷,教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根本上改变教育观念,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家校携手,推动立德树人的实施

(一)孩子的成长源于挫折

家长总是忍不住帮助孩子扫清障碍,想把毕生的经验都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少走弯路,少受点挫折。但这样“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反而会让孩子有一种无能感,遇到困难与挫折会不知所措,最终选择放弃。

例如,孩子主动拖地板,却打翻水桶,家长要关注的是孩子主动的行为,面对挫折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收拾残局,鼓励孩子再一次尝试,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秘诀,而不是指责孩子。挫折并不可怕,若引导得当,它就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又如,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但答错了,这时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对错的结果,学生就会倍受打击,教师必须肯定他积极动脑的过程,告诉他没关系,不着急,再想一想,消除学生的挫败感,帮助学生成长。

(二)孩子的自信源于成功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中、心理上都会比没有自信的孩子表现得更加优秀。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留心关注孩子,及时抓住每个提高孩子自信的机会。不同时期的孩子运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并不是用“你可以的!”“你行的!”“相信自己!”“你最棒!”等简单的鼓励性语言就能轻松提高他们的信心,而是要帮助他们成功,获得成就感,并体会到愉悦与幸福,这样孩子才会更有自信心。如果你发现大目标孩子做不到,那么我们可以降低难度,从小目标开始。

例如,看似很简单的自我介绍,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来说会有难度,那么我们就可以降低一点难度,提出:请说一说自己叫什么名字,自己最喜欢做什么事。

又如,孩子不敢上攀爬架,如果我们只是不停地加油打气,“你可以的!别怕!”“加油!”,其实是不够的,我們一定要陪着孩子爬,先爬比较低的攀爬架,爬一遍害怕,那就来两遍、三遍、四遍,边爬边要告诉孩子:“你看,我们第二遍就比第一遍,熟练多了!”让孩子明白多试几次就能成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孩子的自律源于自尊

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话就是权威,不懂得相信和尊重孩子,有的父母甚至有很强的控制欲,偷看孩子的日记,期望掌控孩子的一言一行。这样一来,孩子最多也只是处于他律中,无法形成自律。有专家指出,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就会越自律。自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尊重自我爱护,二是周围人和集体对自己的尊重。自律通常指的是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对自我的约束。我们要将细节落实到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中。

学校方面,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相信学生品性,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得到尊重。例如,课前可以和顽皮的学生做出约定,如果课堂上他不遵守纪律,教师会暗示他两次,从他律慢慢转向自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改正坏习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要做到什么事都与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强迫孩子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不命令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尽量不替孩子做决定,努力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例如,平时做作业磨蹭的孩子,周末又想看电影,那么,家长就可让孩子决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看电影的时间,让孩子体会是先做作业好,还是先看电影好。当孩子做出决定后,家长要相信他们的决定,相信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而不是不停地催促孩子完成作业。

在长期家校共建的育人环境中,家长和教师将尊重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具备自律的能力,使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四)孩子的独立源于放手

网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在暑假期间与自己的孩子签了“不要喊妈平等条约”,内容大致是“不会写的字请查字典,不要喊‘妈!早起自觉洗漱后打开衣柜找衣服,不要喊‘妈!”等。凡事找家长,这其实已经是每个家庭中的普遍现象了。试想孩子出现依赖父母的情况是怎样造成的?是不是因为家长包办过头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学会放手,孩子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想办法。

例如,孩子想吃柜子上的饼干,拿不到怎么办?找大人求助!如果大人帮了孩子,那么以后他就会一直找大人帮忙,所以最合理的做法是对孩子说:“你想想办法吧!脑子动起来一定会有办法够得着的!”“看看周围有什么东西,可以帮助到你!”孩子只有“摔过”,才能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下次他就会加倍注意了。

又如,国庆节前,学校布置了“与国旗同框敬礼”合影的任务。这个任务有什么意义?这个任务怎么完成?什么时候完成?拍照你觉得站哪里合适呢?哪里有国旗呢?家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就算最后的照片构图不理想,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过于在意结果,而要关注孩子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

凡事都不让孩子参与,看起来是在保护孩子,其实是把孩子排斥在外。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没做过的事都会有恐惧心理,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总是畏首畏尾。

(五)孩子的感恩源于家长的肯定

感恩是人的基本素养的体现,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中,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不珍惜教师备课的不易、值日生打扫卫生的辛苦,发生小矛盾,总是说别人的不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先学会跟孩子表达感谢,感谢孩子做了什么事,孩子才懂得感谢我们,感谢别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这可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以及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良好品格,实现孩子德育素养的提升。

例如,像孩子做家务这样的事,如果家长只会一味地说“宝贝,你太棒了,你太厉害了”,那么这件事就结束了。如果家长说“谢谢你今天做了……家务,减轻了我的负担”“谢谢你今天独立复习功课,这样妈妈就有时间,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就肯定了孩子的做法,感谢他为家庭的付出,并给他提供了成长的方向。

又如,学生之间因小矛盾而打架,教师首先要运用同理心,对学生的行为表示理解:“老师明白你受了很大的委屈,如果是我,我也会很愤怒。”再换位思考一下,“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想的吧!”教师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分析事情,引导他们明白冲动过后是要承担后果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肯定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沟通交流,实现立德树人的落地

(一)以家长会为渠道

家长会是一种直接的家校沟通方式。家长走进学校与班级能近距离感受学校的文化和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能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教师要主动利用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传递正确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把家长会变成谈论分数的场所。

例如,有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刷题战术拿出来炫耀,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家长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更关注孩子心理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孩子可以在家校沟通的针对性指导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依托

学校要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发展,在与家长沟通中,可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使家长理解学校的理念,认识到家校要站在同一战线,在良性的互动中打造家校沟通合作的平台。

以每学期一次的校级开放周活动为例,在开放的一周里家长可以走进课堂,随堂听课,与孩子一起学习,体验校内生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如在体育课上与孩子一起做“两人三跳”“背靠背顶球”等亲子游戏。又如,在美术课上,家长给孩子“打下手”,帮助孩子完成一件美术手工作品,使其体验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以网络通信为桥梁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师也应主动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寻找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拓展家校交流的途径,提高教师与家长合作共育的实效性[2]。

例如,教师可利用微信建立一个“班级交流群”,及时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措施、进度等告知家长,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同时,家长也能把孩子在家的一些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

又如,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设相册打卡,让家长把孩子劳动、学习等照片,上传于相册中。教师再根据学生上传的活动照片,及时进行点评与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

结  语

總而言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共同育人,从思想到行动上保持一致,如此才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韩婷.家校共育 助力成长:家校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9(08):22-23.

郁琴芳.谁影响了家校合作实效:学校视角下对三大主体的思考[J].新教师,2021(02):5-7.

作者简介:陈嫄嫄(1983.2-),女,福建惠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教育理念立德树人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