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下手机才能更好地陪孩子阅读

2022-11-14佘颖

阅读时代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亲子绘本儿童

佘颖

你是陪孩子多还是看手机多?你的孩子是玩手机多还是看书多?你给四岁孩子看的是《猜猜我有多爱你》还是《资治通鉴》?或者干脆塞一本书给孩子,就算阅读了?

在“唯有读书高”几乎被“唯有手机好”取代的当下,我国真实的家庭亲子阅读状况如何?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说法吧。

都认为应该阅读,但不知道该读什么

好消息是,在价值观上,读书依然地位崇高。

同程旅游联合新华网,由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易锐昌主持发布,解读了《中国居民家庭亲子阅读消费调查报告》,引起教育行业及家长广泛关注。

绝大多数居民家庭高度认同阅读对于子女成长的价值,超过八成认为阅读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超过六成认为阅读对于孩子养成爱学习习惯、养成健康性格具有重要意义,仅有1.45%的受访家长认为阅读已过时。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超过三成的受访居民家庭未成年子女能够做到每天阅读,超六成孩子每次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

每到周末,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心阅读儿童主题馆总是人来人往。

这里的孩子不怕生。采访当天,一位七八岁的小姑娘从半空的阅读栈道上递下一本书,问记者,“阿姨,你看过这本书吗?”

那是一本《化学的秘密》。密密麻麻的字,对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有点太难了?

“这本书非常好玩。还有一本《自然的秘密》,你看过吗?”看着记者有点茫然的表情,阅读馆创始人易锐昌接过书,翻了两页,科普内容趣味十足,又递回给孩子,并投去一个鼓励的微笑。小姑娘自豪地接过书,坐在地上开始阅读。

“在推广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跟你一样,不知道孩子该看什么书。”易锐昌认为这正是亲子阅读的第一个障碍——面对市场上数量庞大、良莠不齐的少儿读物,家长根本无法选择,朋友圈推荐、100本必读绘本之类的榜单也不一定靠谱,“因为这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儿童文学等知识,还要对各种少儿图书有深入了解,知道每本的内容和制作质量。一般家长很难做到。”

易锐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洪恩教育、外研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做过8年童书编辑出版、课程研发等工作,阅读了超过30000册童书。他建议首先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喜欢什么书,就让他读什么书,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是不会拿着看不懂、没兴趣的书装样子的。”

当然,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也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指导,尤其是还不识字的孩子,大多数时候要依靠父母为他们选好书。

为了帮助更多家长尽快“入门”,根据多年的经验,易锐昌制作了0-12岁分年龄段的阅读指南,供家长做选择参考,“比如1岁以下的孩子,感官还在发育中,可以选择一些会动会响的玩具书,4至5岁的孩子喜欢角色扮演,可以看《14只老鼠搬家》《巴巴爸爸的火星旅行》等绘本。”

他把这套指南配上孩子的身高参考、心理特点、阅读指导等内容,做成了阅读尺,贴在阅读馆的各个角落。每个第一次来到心阅读的家长,都会趣味十足地让孩子去量量阅读尺。

放下手机,才能陪孩子阅读

说来也奇怪,现在的父母为了孩子舍得一掷千金,却往往舍不得时间。

“有些父母总说没时间陪孩子看书,其实他们没那么忙。”易锐昌轻轻抬头,示意记者看那边的父子俩——一位父亲陪孩子坐在阅读区,但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孩子捧着书,紧挨着父亲,时不时翻开一页递给父亲。但父亲只是用手抚摸着他的脊背,问了一句,“看得懂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父亲又沉浸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中。

这样的场景,有孩子的家长恐怕都不陌生。《调查报告》显示,只有三成受访家长经常陪子女阅读,近六成家庭是让孩子自己阅读。有意思的是,虽然父母们自己已经被手机、电脑、电视占据了太多时间,却有13.63%的家长希望借助阅读挤压孩子玩电子产品、看电视的时间。

一部分坚持陪孩子阅读的家长也有自己的疑惑。

飞飞今年4岁。妈妈从她还是小婴儿时,就坚持每天给她念书,开始是小动物、植物等布书,慢慢过渡到简单绘本。

“我发现飞飞现在认字不多。我在想,是应该逐字逐句给孩子念绘本,还是自由发挥?看书时要不要经常问孩子一些问题,考考孩子有没有看懂?要是孩子不关心故事情节,总是揪着书上的一些细节问问题怎么办?孩子老喜欢重复看一本书是怎么回事?”知道记者要去采访亲子阅读专家易锐昌,飞飞妈妈列出一长串问题。

“这就说明,如何阅读本身就是一门学问,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也是易锐昌创办心阅读的初衷,他希望更多孩子和家长能得到专业的引导。心阅读是北京市妇联认定的“北京市家庭阅读指导中心”,这里的所有辅导老师都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并经过上岗培训。

从选书这个环节开始,专业机构会更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易锐昌从书架里翻出一本《鸟巢的智慧》,记者只看了一页,就被其中逼真得像照片的鸟巢吸引了。“这是日本鸟类研究专家铃木守历经20年在深山观察鸟巢,走遍世界收集鸟巢之后创作的,绘图精确、科普性强、趣味十足,不光孩子可以看,父母都能跟着学知识。”一位妈妈听到这话,立刻借走了这本书。

“我来了这么多次了,从来没有发现这本书呢!”她遗憾地翻看着,“易老师不说,我们哪里知道这些信息。”

易锐昌建议,即使在家中阅读,家长也要尽量让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人陪伴孩子,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风格不同,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多元化的阅读习惯。“最好能抱着孩子一起阅读,请孩子翻书,引导她开放性提问和自主探索。”至于要不要自由发挥、要不要重复看某一本书,并不是最关键的,“只要放下手机,专心陪伴孩子看一本书,总是有收获的。”

阅读,不只关于书本

让家长和孩子放下手机,拿起书本,真的那么难吗?

如果只把阅读理解为看书,看手机和看纸质书的确没本质差别。但阅读从来不只是关于书本。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倡阅读与体验的统一。在专业机构里,增加体驗环节也是提升阅读效果的秘密武器。

“在心阅读,读一本书只是故事的开始,阅读要和孩子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接下来,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书里角色的手工,排练表演,有时还会安排绘本之旅,比如看过《消防车吉普达》后,我们会带孩子去消防队跟消防员互动,去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了解古今中外消防的历史,体验着火如何逃生的技能。”易锐昌发现,在制作手工、排练话剧、体验互动的环节中,孩子们总是异常活跃,连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活动上,很少有人盯着手机一直看。

《报告》显示,在图书获取渠道方面,超过八成家长会直接为子女购买图书,仅有不到5%会到专业的儿童阅读服务机构。

“很讽刺,同样都有艺术、运动、团队协作等内容,很多很多家长舍得花2万上早教课,却不愿花2000块钱上阅读课。”易锐昌一直在为亲子阅读呼吁,“总体上看,我国孩子阅读量还是太少,亲子共读意识太晚。欧美有些发达国家的孩子,在六到九个月时就开始阅读启蒙了,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二至三岁才开始进行阅读活动,美国儿童在四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八岁,也就是二三年级时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跟阅读起步晚、数量少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功利性阅读盛行。对那些急于见到成效的家长,易锐昌提到“三年级学习与阅读效应”,“根据我的观察,喜爱阅读的孩子,三年级以后成绩会突飞猛进,因为他已经具备了超越同龄人的理解能力、专注力、思辨能力,知识面也广。”但他最希望父母们能认识到,阅读最大的意义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孩子一辈子受益的财富。

(源自“铎爸育儿经”,陈蕊荐稿)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亲子绘本儿童
绘本
绘本
绘本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