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探路
2022-11-14张寒张一雪
张寒 张一雪
2022年4月7日,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一家新型材料生产企业,工人在加工玻璃纤维。图/新华
秉持“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才是关键”的原则,山东济南钢铁集团关停钢铁产能,以接续产业、新增产业、未来产业作为新的主业支撑,经过五年转换,培育成以数字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主业的产业集团。
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济钢集团新旧动能转换之路走得颇为稳健,也为山东省内其他高能耗企业的转型与蜕变提供了样本。
据了解,2018年以来,山东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转型,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经济形态),做强做优做大“十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
2022年上半年,山东经济迎来了久违的高光时刻: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同比增长3.6%,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等多项指标跑赢全国,明显超越广东、江苏等遭遇疫情困扰的经济强省。
实际上,相较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山东经济的底色与成色饱受质疑。
过去数年间,唱衰山东经济的声音并不罕见: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民营经济不够强大、“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部分山东人的保守作风,对体制内工作的追捧……这些都曾引发外界的批评。前有粤苏,后有浙江,有专家提出,“山东会否成为下一个人口外流、经济衰退的北方经济负面典型?”
近几年,国家对山东的转型发展寄望深远。2018年1月17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明确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2022年8月25日,国务院再度印发了《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业内普遍解读,上述国务院最新文件既是对山东过往新旧动能转换成效的充分肯定,又为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方向。不过,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剧锦文对《财经》记者表示,山东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在思想活跃度和经济活力等方面仍有欠缺之处,个别地区的等级观念依然较为严重。
剧锦文认为,虽然山东经济总量排名靠前,但是国企比重大、传统产业比重高,的确存在一些短板,但也存在发展转型的机会。山东产业基础、类型、结构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有差异,产业结构偏重,在高科技化方面还需继续发力。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仍有不足,但这正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机遇所在。
夜幕时分,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大剧院广场附近霓虹灯闪烁,人声鼎沸。跳着广场舞的人群中传来阵阵欢歌笑语,不远处,赵王河湿地公园旁边的一栋栋高层建筑造型清秀挺拔,在夜色笼罩下散发出柔和的黄色灯光。而在广场旁边的市民文化中心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该市文化风俗纪录片。穿着运动鞋跑步的年轻人以及游乐场上尽情玩耍的孩子们,让这个城市的夜晚显得格外年轻,富有生机与活力。
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变迁与融合发展,菏泽——因牡丹花和羊肉汤而知名的鲁西南小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过往身处山东省边缘地带的劣势,一定程度上转变为联通河南、江苏、安徽等不同省份的区域优势。不久前相继落成的菏泽东高铁站和牡丹机场,也为这个城市平添了几分现代感。
近年来,菏泽各项经济指标在山东省的排名不断上升,且上升势头迅猛。2021年,菏泽GDP稳居山东省第八位、增速居全省第三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五项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此番成绩来之不易,毕竟在2000年,菏泽的经济总量排名依然在全省倒数第二名左右徘徊。在短短20年时间里,菏泽已经超越了众多省内兄弟城市,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菏泽市提出,“十强”产业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壮大“十强产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具有牵引性、示范性、支撑性作用。菏泽将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引进一批关键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
《财经》记者获取的一份菏泽鲁西新区最新文件显示,菏泽鲁西新区将“加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力度,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对于新引进落地新区的重点产业项目,根据经营贡献给予扶持资金奖励。自项目投产之日起,前两年按新增地方财政贡献的100%、后三年50%的比例予以扶持企业技改或基础设施投入”。
菏泽市政府相关部门人士对《财经》记者坦言,过去,菏泽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偏薄弱。但是现在菏泽制定了“231”产業体系,即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鲁西崛起新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
一个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就是玉皇化工。玉皇化工曾是菏泽支柱企业之一,对菏泽区域经济也作出过突出贡献,但是现阶段,该公司的少量落后产能盈利性较差,且个别业务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业务,这些产能和业务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目前政府正在考虑引导企业疏解部分产能,在菏泽本地保留盈利性好、污染较少的产品线和业务线。
如果说玉皇化工代表扎根于本地的传统企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一面,那么精进电动和康沃控股则代表着菏泽市政府官员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省级专精特新和高新技术企业。
精进电动总部位于北京,所生产的电驱动核心零部件、总成和系统,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领先位置。最初公司计划在长三角设立生产基地,但是种种机缘巧合之下,2018年,菏泽成为其新的生产基地。2021年,企业上市融资后,继续推动生产研发等重要部门向菏泽转移。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来到菏泽开设工厂、布局生产线,精进电动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菏泽经济开发区在税收、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大量的扶持政策,甚至在疫情期间,通过政府绿色通道,保证企业原材料供应,让企业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都没有停工过,这样的服务意识非常难能可贵。
2019年,山东康沃控股有限公司落户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不仅为其提供了土地和税收优惠、产业链金融产品,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绿化等方面提供政策补助。据了解,康沃控股公司目前的主打创新产品是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发动机,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部分军工企业、航天企业、国有企业、数据中心、造船厂以及大型机电设备公司等,期待依托自身产品的优势,对康明斯等同类型的美国企业形成进口替代。
康沃控股公司董事长胡庆松对《财经》记者表示,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要不断降低公司甲醇产品的腐蚀性,还要契合国家的“双碳”战略,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目标。
与此同时,菏泽经济开发区计划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从青岛、深圳等地引入更多的工业4.0生产线,在菏泽落地。中期目标是至少引入30家-4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开发区打造产值过百亿元的智能制造园区,实现菏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旧动能出现产能过剩、新动能培育迟缓、产业结构转换进入阵痛期的时候,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出台政策,支持山东先行先试,也在政策层面给予该省一些特殊的支持鼓励政策。应当说,过去五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比较明显,避免了北方经济持续步入下行通道趋势的进一步扩散蔓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对《财经》记者说道。
传统能源消耗占比偏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是长期以来山东产业结构的突出矛盾。从全社会用电量指标分析,2021年山东省用电量与广东、江苏相近,2020年甚至高居全国各省份榜首。高用电量背后意味着山东高耗能企业占比更高,说明山东产业结构仍然有待改进,新旧动能转换任重而道远。
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尽管GDP全国排名不高,但是今年上半年的用电量超过广深等城市,与重庆大致相当。正如滨州统计局所言,当地“工业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以资源加工、中间材料及零部件类产品为主,与产业链末端的高端产品相比,这类产品不仅能耗高、污染大,而且产品附加值低”。
山东省发改委相关人士答复《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省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其中,把智能化技改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牛鼻子”,以实施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为主线,落实“技改综合诊治”行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
《财经》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8月举行“中国这十年·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表示,山东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强势突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对《财经》记者分析,过去几年中,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工作采取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突出的是,青岛等沿海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上升,山东省全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有许多亮点。此外,在搭建创新平台、引进人才等方面,山东的表现可圈可点。
近期,据山东省官方披露的信息,山东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持续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沟通合作,推动大科学装置落地山东,其中两项大科学装置进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
同时,在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全力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布局,带动整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科研力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山东省先进聚合物、海洋物探装备等9个工程研究中心纳入国家新序列管理,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支撑推动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陈耀认为,目前,山东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较大,新动能占比持续提升,在量子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创产业和新经济领域已经涌现出诸多亮点。
剧锦文建议,山东政府应当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开放的实验室等方式,为当地企业获得更加廉价的技术服务,让更多企业能够利用现成的实验室,而不需自己搭建。对于每家企业来说,其产品的外观、性能都有改善的空间,应当雇佣一些研发人员,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技术进步中去,并且紧密跟踪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和技术变化,引领技术变迁,和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持续调整技术状态。
截至目前,几组数据或可窥见山东“去产能”的力度之大。例如,截至2021年底,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業2344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168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升至38%;整合退出地炼产能2352万吨,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05台、852.6万千瓦。
据了解,正是由于淘汰落后动能的力度加大,山东腾出能耗指标和煤耗指标,实现了新经济动能的成长。以山东能源集团为例,为了加速主导产业的低碳化与高端化转型,集团先后投入上亿元,再加上山东省财政资金扶持,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
据山东省发改委人士透露,在强化创新驱动领域,山东省启动一批“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五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四家省实验室,争创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首台套(首版次)政策体系,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
2022年7月21日,宁德时代披露巨额投资计划。公告显示,宁德时代拟在山东省济宁市投资建设济宁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40亿元。除了建设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船舶电动化亦在探索范围之内。
“宁王”落子山东早有迹象。2022年初,济宁就曾召开会议提到宁德时代、捷普绿点等一批投资额过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已在推进。3月11日,宁德时代在济宁兖州区注册成立济宁市兖州区润永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由宁德时代与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时代永福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就在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的当天下午,山东省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济宁市政府与宁德时代签署投资协议和换电网络投资协议,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船舶电动化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有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换电及储能应用等新能源产业,积极招引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船舶电动化,不断壮大新能源产业新业态,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目前在上游的锂电产业方面,枣庄、濟宁、泰安等城市致力于集群集聚发展,尤其是枣庄,致力打造“中国北方锂电之都”,截至目前,枣庄拥有锂电企业35家,产品种类达200多个,已形成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电芯、PACK组装、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等比较完整的全产业链条。
大手笔投资项目背后,是山东省完备的工业实力。山东省的经济模式一直被称为“大象经济”,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山东有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山东有526个,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配套较为完备的省份之一。
前述山东省发改委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山东省按照“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思路,聚焦九大产业领域42条关键产业链,配套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等4项工作机制,精准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确定112家“链主”企业,指导成立35个产业链共同体。
2021年,省市一体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策划产业链重点项目460个,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新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举办产业链重大活动90场,服务企业4万多家。
根据《“十强产业”2022年行动计划》,山东将推进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育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产业向产能利用充分、配套体系完善的地区集聚,重点推动青岛、烟台、济宁、泰安、德州、聊城等六大新能源产业的“雁阵形”集群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仅是山东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缕缩影。今年上半年,面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山东制造业依然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6月当月增速达到6.1%。分门类看,上半年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1.0%、33.1%和18.2%。
《财经》记者调研了解到,山东已经开始尝试逐渐完善“隐形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从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示范推广等多方面,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规模水平进行层次化培育。截至去年底,山东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24家、瞪羚企业1140家、独角兽企业20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57家,其中,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5家。
实现制造强省,最终还要落在“智能制造”这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点上。
有智能制造“奥斯卡”之称的“灯塔工厂”,因其严格的评选标准,一直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的示范者。具体来看,江苏、广东和山东三省入选“灯塔工厂”数量最多,分别为八家、四家和三家,山东的三家“灯塔工厂”中,两家坐落青岛,一家位于潍坊。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接下来,山东省将提升省内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水平,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集约发展,打造黄河流域增长极。其中还提到,要“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国企占比过高、民营经济不发达,是过去人们对于济南经济结构的固有认知。而如今,这种状况是否正在得以扭转?
近日,《财经》记者前往山东省济南市北部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这里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的典型区域。浩浩荡荡的九曲黄河流入济南市以后,将这座城市分为南北两大板块。许多年来,黄河以南区域一直是济南的主城区,也是济南传统经济强区,而黄河以北区域则是尚待开发的战略储备空间。伴随着主城区缓解交通拥堵和人口疏解的必要性凸显,向黄河以北区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紧迫性也日渐上升。
过去两年,山东省和济南市政府陆续将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任务下达给了起步区。据了解,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继雄安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起步区,202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将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2021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按规定赋予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适时研究推动起步区按程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目前起步区已经建成新能源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绿色循环产业园等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了100多个项目的成功落地,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走在市场化前沿的创新型企业已经开始在此收获商业化订单。
据介绍,起步区在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依托于山东省的人才优势,力争成为更多大院大所科研力量外溢的选择。另一方面,起步区拥有山东省和济南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鼓励其发挥集聚和示范效应,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起步区侧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在招商引资中,更加注重引进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完整产业链条发展。此外,引进和培育更多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还要注重吸引北京的高科技成果在此转化,推动南方的先进产能在此布局。
目前,起步区的产业园区内已有国内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领军企业入驻,引进了诸如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等重要项目。起步区的发展愿景是到2035年,GDP总规模达到3500亿元,在黄河北部区域“再造一个新济南”。
为了让更多内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落实科研成果的“四个面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济南研究部主任、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存峰曾多次前往全国各地的不同城市寻找中试空间。让他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他所在的单位和济南起步区的需求一拍即合,最终双方达成合作协议。
魏存峰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选择来济南的起步区谋求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起步区政府部门对其高度重视,帮助产业实现“拎包入住”。另一方面,济南拥有山东大学等50余所高校,每年大约有80万毕业生,人才优势突出。此外,山东是中国制造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均比较完善。
据了解,以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些高新技术并非面向市场和用户需求,只有通过二次研发、工程師和后期资本介入,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现在起步区为其提供了载体——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相当于一个地方事业法人单位,帮助中科院把自身技术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由于企业无法直接承接实验室成果,工程化这一步须由地方事业法人来承担。因此,从产学研的结合角度来说,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起到中坚力量作用,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所谓科研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过程。
此外,政府也提供经费上的补助,可以将其理解为天使投资,让研究院在没有过多资本压力情况下,按照科学规律去做事情。同时,中科院的技术骨干带着技术过来,利用这里的空间、资金、人才等资源,在此组建团队。
魏存峰举例称,研究院在济南的项目,都是经过创新创业大赛评估和遴选后所认定的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比如,新能源汽车功率模块的智能检测,这是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环节。过去研究人员在北京只能生产出样机,现在项目经理来到济南起步区招聘团队,专注地去研发产品和技术,研发完之后,现在已成立了专门的检测科技公司。
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副院长蒋鑫龙看来,以济南为代表的山东区域不仅是中国北方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也必定能够担负起新旧动能转换的职责重任。
蒋鑫龙对《财经》记者表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孵化出联想、中科曙光、中科寒武纪、龙芯中科等高科技企业,目前正在寻找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场景,以更好地赋能旧产业、提升新动能。目前,济南中科泛在智能计算研究院致力于推广中科乐听等新技术的具体场景落地,并期望在济南起步区孵化更多高科技企业。
国务院最新指导文件要求,到2027年,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增量能源消费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提供,重点行业和企业能效水平全国领先。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武常岐告诉《财经》记者,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是全国两个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山东还未设立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大遗憾。
武常岐认为,山东地理位置位于京沪之间,有一定地域优势,但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国家战略规划中均未涵盖山东。山东经济要想走在前面,有必要将济南设为国家中心城市。山东经济发展自成一体,内部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如果济南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出“黄河战略”势能,带动黄河以北区域发展和菏泽、聊城、济宁等鲁西、鲁南城市发展。
在山东省某地级市的一位资深公务员看来,过去几年,山东经济取得的成绩喜忧参半。他告诉《财经》记者,山东部分地区在新兴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在上级重重考核压力下,个别基层政府和个别企业对环保排放等数据弄虚作假的现象仍然难以杜绝。
不过他认为,“环保问题造假等现象并非山东个别地区所独有,其他省份可能也存在,但是山东少数地级市的营商环境、思想解放程度也比不上南方省份。因此,对于自身境况,山东还是应当有危机感,如果山东不做出足够改变,那么未来山东GDP被浙江等省份超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理事长杨开忠教授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来看,山东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已建立起中低科技密集型产业比较强大的竞争优势,但高科技产业相对滞后。接下来,应当在巩固中低科技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优势。
总体来看,山东的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较为领先。截至目前,青岛、济南、潍坊、淄博等市也正在着力培育当地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名片。“十四五”期间,如何提升山东企业创新能力,切实破解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企业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等突出问题是关键。
武常岐建议,山东省产业结构较为均衡,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在技术革命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嫁接京、沪创新资源,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卓贤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集聚具有区域临近性,产业转移具有空间继起性,山东北承京津冀、南接长三角,其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意义重大,对北方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卓贤认为,山东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劳动力大省,还是外贸大省,要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劳动力富集和临海开放优势,更深度地介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技术链,提升制造业上下游附加值,并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技术密集型就业岗位。
卓贤分析,过去两年,中国区域经济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技术进步和交通、物流设施的完善,很多地方的县域经济正在崛起,部分第二产业、制造业向县域发展。其中,山东省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自疫情以来,制造业订单回流,抓得最好的就是山东省。这是从6000多种外贸出口商品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上述山东省菏泽市政府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虽然山东省西部已经涌现出类似曹县这样的明星县城,但是更多县城的产业发展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性不高、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等因素,还有一些基层官员的担当和作风依然存在问题。此外,囿于先天性的不足,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山东的地级市和县域发展不可能将过去的支柱产业全部淘汰掉,而是要慢慢过渡,以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为主,再通过链条式、上下游的招商引资,尽可能培育自身特色产业。
黄征学对《财经》记者指出,和江苏、浙江等省份一些县城相比,山东的县城在引进外资、上市公司数量、开放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除了曹县以外,山东很多上榜县城的发展模式也不够清晰。比如说,青岛的即墨区和黄岛区,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总结出具体的模式和特色,这些县城更多依托周边城市进行发展。并且,在规则、制度、开放方面,它们与珠三角的横琴、前海和长三角的浦东等地相比,有着不小的距离。
山东能否不负国家冀望,将新旧动能转换之路走得更快更稳当?这些问题的答案,亟须山东思考透彻并在未来实践中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