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分析

2022-11-14李翠萍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2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资产事业单位

李翠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风廉政教育中心,广西 南宁 530000)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内部资源,是单位各项工作开展与职能体现的重要保障。但部分单位在实践工作开展阶段,受体制不完善及核算管理理念落后等因素限制,资产管理过于混乱,无法针对多种工作进行规划,产生相对较为严重的限制,影响国有资产保值率的提升,无法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果。对此,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意识到合理采购、使用及出租等管理工作的价值,不断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保障,是事业单位职能体现的基础,通过合理化管理可以为社会而提供良好的公益服务。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及时转变管理观念,不断优化管理措施,以顺应时代发展。

首先,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节约型社会理念认识度不断提升,而且社会各界对政府提出较高的要求。为充分反映节约型价值,应遵循发展目标,为人们提供满意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逐步打破传统工作方式,创设符合事业那代为发展的模式。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阶段,需要对现存问题有着充分的把握,以固定资产管理为基础,在各项工作开展阶段加强对成本控制的认识,杜绝浪费,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以多种举措创造社会公益价值。

其次,促进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改革。事业单位在工作阶段,受一定因素影响,导致资产呈现混乱的情况,没有针对单位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管理举措,产生一定的制约与限制,无法提升多种工作开展的效果。而且在新形势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为促进多样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意识到多样化工作的重要性,以协调工作的趋势展开分析,建立健全针对性举措,弥补传统工作开展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可以规范财务部门工作,并通过制度的健全支撑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转变财务工作人员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财务工作的高效稳定运行。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一)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较强

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阶段,固定资产购置随意性较强。以A单位为例,其财务预算制度和固定资产年度购置计划均不够完善,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把控不严,购置固定资产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有些部门认为国家资金不用白不用,出现盲目采购、攀比采购、超规模采购,甚至重复购买固定资产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长期闲置,甚至浪费流失;部分单位领导人决策购置固定资产,只考虑好、大、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导致部分购置的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造成严重浪费;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出现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A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单位无法准确把握固定资产的整体状况。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阶段,还会出现与商户勾结的情况,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购置成本,产生较多的贪污问题。

(二)固定资产增减管理不够严格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方面,固定资产增减管理不严格。固定资产增加方面,固定资产随意购置及固定资产增加不及时入账等问题较为严重,无法通过财务进行有效监督;固定资产减少方面,存在处置固定资产不上报、处置方式不合规、处置收益不上交等问题,对应该报销的项目及淘汰设备不进行核销,产生有账无物的情况。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租或出售不够规范,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人员与资产管理人员对单位固定资产了解不够充分,极其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严重

固定资产管理阶段,账实相符作为基本工作,是评价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标准。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开展阶段,管理制度、方式存在漏洞,进而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一是有实物无账务。如有些事业单位建造的办公楼已使用多年,但该项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和往来账户中,会计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导致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又如A单位上级部门无偿调入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一批固定资产,因有些固定资产缺乏必要单据和手续,造成财务无法记账,导致有固定资产实物但没有财务账的现象发生。二是有账务无实物。有账无物主要表现在报废、调出固定资产的核销。如A单位就存在以下问题:摄影器材已经损坏报废,实物也已经处置,账务上却没有进行相应核销;单位资产账上虽有记载,却由其他单位实际使用;人员调走或离退休不清账、不交接,存在物随人走的情况。三是账务实物不相符。有些事业单位由于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账实严重不符。有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准确,对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不清楚,该记入固定资产的没有记入或是记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正确,造成资产账面和实际不符。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原因探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产生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及工作人员素质联系较为密切,要想有效将现存问题处理,需要对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着透彻地了解,这样可以合理进行规划控制,支撑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及价值。

(一)重视购置、轻视管理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阶段,受传统管理理念的限制,过于注重资产购置,忽视资产管理,这种不良思想无法实现对内部资产实施监督与管理,导致资产重复购置问题较为严重,进而出现资产浪费及流失的情况。例如,事业单位领导较为重视固定资产采购工作,每年年底都会进行预算,忽视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无法对报废与闲置资产进行优化处理,存在随意出租与出借的情况,严重影响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不科学问题较为常见,主要就是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进行入账与销账处理,会计账目无法准确反映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固定资产入账方式不够合理,只是按照发票面额进行记录,对运输、安装及维护费用记录不够详细,无法准确盘点固定资产,进而导致账目处理不够规范,产生相对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并以政府采购及预算等方式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针对现有情况进行合理优化,无法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甚至自行采购固定资产,使许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不断显现;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登记制度不健全,使用状况不明,在管理环节的初期就存在着管理上的漏洞,在日常管理中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定期盘查制度,存在物随人走现象;在固定资产维护、处置环节,固定资产管理和记录程序不健全,资产随意处置,缺乏必要的审批、评估和备案程序。

(四)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固定资产管理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效果联系较为密切,一旦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忽视固定资产损耗与提前报废等问题。例如,资产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开展阶段,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化管理,账目与实际不符,导致资产浪费问题不断显现。

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受固定资产管理理念落后、制度不健全及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影响,无法实现有效对多种工作进行处理,制约事业单位的发展。所以,为实现有效将固定资产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处理,需要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针对性处理措施,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

(一)优化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核算方法的改进,推进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推动下,传统固定资产核算方式无法顺利进行,应健全并改进核算模式。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支撑下,为实现有效转变多种工作模式,应合理进行规划与控制,控制多种类型工作,对现存问题进行统筹分析。财务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作为新准则的基本要求,为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改建和报废处理,并在账务上对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对于固定资产建设,应遵循工作流程,保证手续齐全与数据准确,为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以核算方式的优化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二)强化固定资产各环节管理

首先,加强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固定资产进入到事业单位首要工作就是进行资产购置,单位应针对固定资产采购要求,建立较为健全的固定资产采购制度。多角度多方法多措施加强固定资产的采购管理,切实提高固定资产采购效能,如强化固定资产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固定资产采购预算,建立固定资产供应商档案库,重视供应商诚信履约情况,完善固定资产验收制度,控制固定资产采购合同风险等。事业单位采购应根据事业单位实际需要及职能进行规范,固定资产采购阶段应符合职能要求,满足各项规定及原则,在采购阶段做好全面监督工作,严禁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腐败。

其次,加强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固定资产的使用所包含的工作较多,为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在实践工作开展阶段应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通过合理规划控制,对影响问题进行优化处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过于严重。一方面,固定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到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维修养护,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检修等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使用、维修、保养的结果进行记录。把固定资产管理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工作,将管理情况与工作人员奖金整合,以奖惩模式的建立使得管理人员高效完成自身工作,推动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建立固定资产总分类账、固定资产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全面正确及时地记录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固定资产不论以哪种方式增减,都从源头抓起。对各项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手续齐全,登记清楚,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最后,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在盘点固定资产阶段,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若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应及时展开分析,通过系统排查将问题彻底处理,处理相关责任人。若固定资产未使用,应对其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出租或出售所带来的价值,确保可以在短时间收回资金,提高资产使用率。除此之外,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可以将其捐赠给需要地方,从而将限制物品保持作用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固定资产捐赠阶段,应详细进行记录,避免受有私下交易的情况产生,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的效果。

(三)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制定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批、对外投资、处置报废等手续,建立资产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制度,年度终了前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专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负责固定资产统一购进、定期清查、报废登记等管理工作,并负责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协调运作。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制度,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资产管理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要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

(四)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应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结合基本原则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实现更加合理对多种工作进行规范,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例如,针对传统过于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情况,应及时优化,将固定资产使用、转让及报废处置等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提升管理的效果。而且在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健全多种举措,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整合,朝向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发展,实现固定资产数据共享,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

高素质人才为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要想实现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应加强财务人员及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管理人员对工作原则及专业知识有着充足掌握。例如,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对上岗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通过引导管理人员参与培训,促使其对资产分析能力与管理决策能力得到保证,更高的提升固定资产使用率。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应加强对普法教育的重视,使得管理人员自觉履行法律法规,遵循事业单位各项规定展开工作,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的效果,杜绝受影响限制。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占比较大,是单位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并提升资产的利用率,应加强对管理工作的认识。然而,虽然绝大部分事业已经展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整体管理水平无法提升,限制资产利用率的提升。对此,在实践展开资产管理工作阶段,应加强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做好全面的规划工作,以协同控制、制度建立及管理人员培训等多种举措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资产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