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2-11-14宁丽华
宁丽华
(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泰安 271400)
当前环境下,我国基层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购置方面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加,拥有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管理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中,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如何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使它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合理利用,提高其使用率,这也是财务工作中的重点。随着国家近些年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改进,各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总体上也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目前有些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理清思路,具体分析资产状况,更好地提升单位综合实力,有利于资产发挥其自身更大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次的基层调研中发现,县、乡各级事业单位都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为公众服务的,这些国有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履行工作职能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做好主人翁精神,认真负责,保管好这些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发挥资产本身最大的价值。
(一)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单位职能的保障
国有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履行各项工作职能的基础。在我们基层事业单位中,资产分布在各个领域,大到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执法用车,小到桌椅、电脑、笔墨纸张,无一不是维护单位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资产。这些资产不仅是单位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单位干部职工保障权益的基础。使用这些国有资产,不仅能提升事业单位服务水平,还有助于提升本单位的综合实力。
(二)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府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各事业单位内部资产配备也比较齐全,资产规模日益庞大,资产管理任务也愈加严峻。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则对发挥资产效能、防止资产损失方面造成缺失。不仅会使国有资产发挥不了它自身的作用,还会对本单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国有资产,使其更加充分的发挥效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随着一些资产规章制度的改革,各基层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也紧随新形势下的要求努力改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基于多年以来遗留的问题太多,很多基层单位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更需要严格按照新的规范制度来处理这些遗留问题。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并对单位内部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使之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使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通过这次基层走访调研发现,长期以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各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在工作中积极改进、查缺补漏,努力按照新的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来办,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管理不足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加大了政府运行成本。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少专业人员
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一般都是财务人员兼管,财务部门人员本来就比较少,专业财务人员不足,无法做到各自分工、专人管理国有资产。另外事业单位大多都是服务型机构,资金一般都是财政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也使一部分人员无压力,风险意识差,责任落实不到位。作为单位的领导者更是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资产管理工作影响不到大局,不会对单位形象造成影响。加之基层事业单位内部人员一般混岗使用,岗位变动频繁,管理方面延续性不足,这也给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二)重购不重管理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普遍比较重视资金的收支情况,而对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散,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有些单位购置决策研究不到位,没有深入调查,大型设备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不是按实际需要购置。由于管理不严格,存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比较多。有的固定资产实物早已不存在,或者因为时间久远、地点搬迁等已不具备使用价值,却仍存在于账面之上,没有及时做到报废核销。有些单位只记资金,而没有对固定资产作单独的台账,或者只部分登记固定资产,资产账与实物账彼此不进行核对,形成管理上的“两张皮”。在资产处置中不按规定程序报批,不进行评估、不公开,随意变卖,擅自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接受捐赠或者赞助的实物,未能按规定入账,这就形成了游离于外的“漏网之鱼”,成了监管的盲区,也给少数人有机可乘,私挪占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资产配置问题突出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是与“三定”方案相匹配的。编制部门给定的“三定”方案是严谨的,单位在具体的资产配置中应结合“三定”方案中编制人数和内设机构来综合考虑。但有些单位由于基础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导致单位配置标准有所偏差,存在超标准、超计划现象。
资产配置问题还表现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资产配置不公平。很多地方的国资部门只行使资产的处置权,而没有更多的配置职能。一方面,资产闲置、浪费,很多需要处置的没有及时办理;另一方面,不断向财政伸手,要钱购置办公资产,不能合理进行调配使用,重复浪费,使国有资产运行效率低下,影响资产的管理效能。有的单位空余闲置房比较多,甚至用空余办公用房对外进行经营出租,形成单位的“小金库”“自留地”,而有的单位却要耗费大量资金租房办公,这样就使这些国有资产成了单位内部私有资产,政府无法做到合理调配。
(四)体制建设相对落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事业单位的服务性和公益性,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国有资产使用无偿、因此也导致一些单位在管理上比较松散。体制改革相对于国有企业中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明显落后。缺少相应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以及对各个环节具体的管理办法。一些单位中存在有行政命令大于管理制度,往往是领导说了算,而不是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有些领导私自占有挪用,下属管理人员碍于情面不好让领导办理登记,时间久了未按时归回,也导致出现账实不符等情况。
(五)缺乏绩效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属于服务型单位而非盈利型单位,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产出效益难以量化,单位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绩效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造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能低、管理不透明等问题严重,极大地阻碍了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提高。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要探讨改进的问题,也是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国有资产管理是单位财务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认真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在实际工作中切实管理好、保护好国有资产。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意识
首先,在国有资产管理这一岗位上,应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来担任,并不断地通过学习来增强专业知识。上级财政部门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借助举办培训班邀请各单位分管领导参加培训,让大家了解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以增强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适应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外来专业人员讲课、指导等来提高本单位人员的业务能力。还可以与兄弟单位横向联合,借鉴其他单位资产管理上的优点长处,互相督促学习。其次,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领导、部门、使用人的管理责任,职责细化,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提高整个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二)摸清家底,改变“重购轻管”思想
首先,严把采购关,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各科室之间合理调配,能不重复购置的尽量调拨使用,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确定需要进行采购的,严格履行领导审批制度,落实责任。其次,应建立资产定期盘查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资产登记入账,全面清查本单位国有资产,逐一清点,逐一核实。对于盘盈盘亏的资产,及时做好账面工作,使各类资产账实相符。最后,为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单位内部应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责任,确保在资产的采购、验收、领用、保管等方面都能具体到责任人,为资产监督保驾护航。
(三)完善单位基本信息
首先,应对单位内部单位基本资料进行查验核实,确保信息完整正确。单位内部人员基本信息,是确定本单位资产配置的基础,应按照编制部门给定的“三定”方案或相关文件,逐项核实,不一致的及时改正,确保信息的完整、准确。其次,按规定标准进行配置,符合定额标准,零星购买管理规范,大型设备须经专家论证,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论证通过后严格按照招投标规定实施采购,签订采购合同并严格执行,绝不能徇私舞弊,与关系单位私自购买。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尽量不再购买,以避免重复浪费,防止资产的使用率降低。
(四)理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个好的管理体制是管好国有资产的工具,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主要是解决“谁来管”和“如何管”的问题。在事业单位内部,应树立“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单位内部岗位设置要合理,职责分工要明确,管理责任要落实到人。要明确资产职能部门和日常管理机构。职能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的全程管理,使用部门负责日常的保管与维护。单位内部要有资产年度计划、年末总结,要有资产中长期规划。要建立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与内部工作流程,建立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系列制度。单位要按时向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编制并报送国有资产年度报告等资料,各项资产报表、报告等内容要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国有资产的变动、使用、结存情况要客观、清晰、明确。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政府部门有权对各部门之间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各部门将国有资产视为单位私有资产的现象,从而达到资产合理配置,杜绝重复购买、闲置浪费的现象。
1.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要定期进行清产核资,逐一登记,对单位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原始账面价值同账面资产进行详细的核对。单位购入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的同时记入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台账应逐一与单位资产账核对,对于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账面与实物不符的,应仔细理顺成因,确因年代久远无法理清的,应查实后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予以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2.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要根据单位实际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制定年度购置计划,作为单位支出项目列入部门预算。有了健全的预算制度,才能对单位内部国有资产购置行为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单位在考虑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要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将执行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并由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资产的合理分配,降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盲从性。落实好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关系,切实做好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保障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3.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应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以保障在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我国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保管工作中一般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导致实际中的固定资产与账面不符情况比较常见。保管、使用人员的失职,也会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出现与账面不符情况。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在固定资产方面会计核算不准确。因此,单位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已履行主体责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将相关管理责任落实,以加强日常工作中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只有通过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逐渐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各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普遍缺乏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体系,缺乏管理上的激励措施,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导致这项工作低效率和不透明问题的一个因素。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并且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其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我们的财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保障。由于事业单位资产服务宗旨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对其取得效益的评价应着重于它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因此可以使用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办法来衡量,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定性指标:主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实施情况、取得的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来衡量。定性指标评判标准可以“很好、较好、一般、较差”来区分。社会效益评价可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综合评判。
2.定量指标: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价的定量指标,无法以经济效益来评判,我们着重于看资产本身的质量、利用率、安全程度等,可以使用的评判标准有资产使用率、资产闲置率、资产完整率等指标。
四、结束语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影响到单位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水平和能力。我们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才能实现更好地为公共财政服务。虽然目前在这方面还有些欠缺,但我们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将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最大程度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和利用率,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