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组脑钙化患者的颅脑CT影像学特征
2022-11-14万照宇郑发仁龚晨徐爱华万功华
万照宇,郑发仁,龚晨,徐爱华,万功华
软组织钙化是人体内常见现象,病因复杂,包括转移性钙化、营养性钙化及其他原因钙化等。可发生在多种器官,如心、肺、肝、肾、脑及血管等,通过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钙化灶。脑是人体重要器官,钙化现象多见,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现脑钙化,但也有研究显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者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既往研究仅涉及钙化灶形状、部位、病因及功能影响,样本量较少,本研究拟探讨不同年龄组脑钙化CT表现与年龄的相关性,收集样本量大,历时长,纳入不同年龄组脑钙化者3 281例,系统分析了不同年龄组脑钙化的特征,具有一定创新性。CT扫描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极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高、中、低密度的各种不同组织,因此对钙化组织非常敏感,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钙化灶,并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具有安全性高、准确性好及可重复检查等优势,故本研究探讨3个不同年龄组脑钙化患者的颅脑CT影像学特征,分析年龄与脑钙化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2-2016年在第九二五医院行颅脑CT扫描的3 281例患者资料,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昏、睡眠差及记忆力减退等,部分患者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不稳、肢体震颤、手足笨拙、四肢僵硬、发作性肢体抽搐及行为异常等。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年龄划分标准,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老龄组910例,年龄60~89岁,其中男455例,女455例;中龄组1 374例,年龄45~59岁,其中男579例,女795例;低龄组997例,年龄0~44岁,其中男525例,女472例。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神志清楚,无肢体瘫痪,自愿接受CT检查。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日产东芝Agailion 64层螺旋CT机,从颅底部至颅顶部按层距10 mm或5 mm平扫。钙化标准定为CT值>90 Hu以上的成像影。比较不同年龄组脑钙化的检出率及脑钙化部位数。
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微量元素、甲状腺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等检测,正常值以第九二五医院生化分析仪正常参考值作为界定标准。血钙正常参考值:2.08~2.6 mmol/L;血磷正常参考值:0.9~1.34 mmol/L;肌酸激酶正常参考值:25.0~195.0 μ/L;甲状旁腺激素正常参考值:15.0~68.3 pg/ml。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分析,以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经卡方χ
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经t
检验(配对或独立样本);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脑钙化检出率
老龄组行颅脑CT扫描患者910例中有钙化者683例,检出率为75.0%,其中男358例(39.3%),女325例(35.7%)。中龄组行颅脑CT扫描患者1 374例中有钙化者993例,检出率为72.3%,其中男541例(39.4%),女452例(32.9%)。低龄组行颅脑CT扫描患者997例中有钙化者350例,检出率为35.1%,其中男203例(20.4%),女147例(14.7%)。老龄组患者脑钙化检出率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 脑钙化部位
CT水平切面显示,钙化可出现于大脑、间脑、小脑及脑干等部位,每例患者钙化部位不完全一致。3个年龄组中钙化频率较高部位主要为松果体、侧脑室脉络丛、基底神经节,其次为大脑镰、脑叶、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小脑半球、第四脑室以及脑干。3个年龄组患者中松果体钙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老龄组侧脑室脉络丛与基底神经节钙化率高于中龄组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详见表1。表1 3个年龄组的脑钙化部位比较[(%)]
组别松果体侧脑室脉络丛基底神经节老龄组578(84.6)495(72.5) 98(14.3)中龄组748(75.3)567(57.1)84(8.4)低龄组293(83.7)117(33.4)17(4.9)
2.3 脑钙化灶数
老龄组中钙化灶仅为1个的患者106例(15.5%),低于中龄组的289例(29.1%)与低龄组的178例(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钙化灶为2个的患者中,老龄组为98例(14.4%),中龄组为186例(18.7%),低龄组为69例(19.7%)。钙化灶为3个的患者中,老龄组为305例(44.6%),中龄组为399例(40%),低龄组为80例(22.85%)。钙化灶为4个的患者中,老龄组为88例(13.0%),中龄组为74例(7.4%),低龄组为16例(4.6%)。钙化灶5个及以上的患者中,老龄组为86例(12.6%),中龄组为47例(4.7%),低龄组为7例(2.0%)。老龄组患者中钙化灶3个及以上比例高于中龄组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血液学指标
14例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部分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显示,异常10例,正常4例。可见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血检结果异常者居多。结果详见表2。
表2 10例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血液指标异常结果比较()
组别血钙异常血磷异常肌酸激酶异常甲状旁腺激素异常老龄组2223中龄组1000低龄组0000合计3223
3 讨论
脑钙化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其可能原因如下:(1
)钙磷代谢平衡失调,血中Ca等浓度升高,抑制Ca的焦磷酸盐等物质减少;(2
)脑组织生理退化、外伤、炎症、缺血、缺氧及中毒时,组织可见渗出水肿变性,导致不可逆性坏死,最终出现钙化现象;(3
)脑钙化发生还可能与被钙化部位的特殊神经结构相关,由于被钙化部位的细胞组织对Ca具有超高的亲和力,或Ca通过载体向被钙化部位(靶点)大量输送,Ca流入量增加,逐渐聚集、凝结,最终成为形态大小各异的类石样片块。但上述机制只能解释部分脑钙化现象,对于相当部分脑钙化患者来说,各项血液指标均正常,未见严重脑部病变,其脑钙化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比较了3个年龄组的脑钙化率、脑钙化部位及脑钙化灶个数,结果显示,脑钙化在2岁以后可见,低龄阶段时脑钙化的病例较少,钙化部位仅以松果体区为主。成年后,脑钙化发生率上升,30~40岁年龄段达到高峰,50岁年龄段人群超过半数在脑内可见1个或几个钙化灶。脑钙化病例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脑钙化部位与脑钙化灶个数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中老龄组的脑钙化现象突出,脑钙化发生率高于中、低龄组;脑钙化部位除见于松果体区外,侧脑室脉络丛、基底神经节、大脑镰及脑叶等多部位均可见,多部位钙化率高于中、低龄组。钙化灶个数亦高于中、低龄组,尤其钙化灶数3个及以上患者占比明显高于中、低龄组,由此表明,新生儿颅脑CT片上未见钙化影像,2岁以后可见脑钙化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脑钙化发生率逐渐增高,脑钙化部位和钙化灶个数由无到有,由少变多,提示脑钙化与年龄密切相关。脑钙化发生率高、面积大及部位多主要见于老年人群,老年人脑钙化现象呈现“三高”特征。脑钙化与脑部疾病的关系复杂。有研究报道,多发性大面积钙化可导致脑组织严重损伤,继而出现脑部症状;但针对钙化灶少、面积小的大部分脑钙化病例,其中的小点、小片状钙化是否造成脑组织损伤值得探讨。脑部结构精密,钙化分布较多的松果体、侧脑室脉络丛及基底神经节等均有各自重要的生理功能,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5-羟色胺、8-精氨酸加压催产素等多种激素与性腺、垂体、肾上腺及甲状腺的功能密切相关。松果体被钙化后,患者可出现头痛、步态不稳、睡眠障碍、性早熟、内分泌紊乱、食欲改变及行为障碍等诸多症状。侧脑室脉络丛为脑脊液主要来源地,侧脑室脉络丛被钙化后,其对脑脊液、颅内压的调节,脑脊髓的保护,代谢物质的交换及脑功能正常状态的维持均带来不利影响。基底神经节被钙化后对锥体外系及锥体系传导路径造成破坏,可导致头痛、头昏、头脑不清爽、头脑难言状不适、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肢体震颤、四肢僵硬、发作性肢体抽搐、肢体运动不灵活甚至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上述症候群类似于神经衰弱综合征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与之混淆。因此,本研究中脑钙化病因未明的患者,其临床症状极大可能与脑钙化导致脑神经功能受损相关。本研究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中,60~89岁有12例,脑CT显示平均每个病例对称性钙化部位5.4个、钙化灶11.09个,CT最大单层面积大脑半球144.87 mm、小脑半球87.95 mm。12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睡眠差及记忆力减退者4例,手足笨拙、四肢僵硬2例,发作性肢体抽搐6例。上述患者除脑钙化外,未见甲状腺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炎、中毒性脑病、代谢性脑病、脑出血、脑梗塞及脑肿瘤等重大疾病,考虑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是导致其脑部症状的主要病因,且脑钙化面积越大,脑钙化部位越多,严重脑神经损害症状发生率越高。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脑钙化率高于中、低年龄人群;老年人群的脑钙化部位数与钙化灶个数高于中、低年龄人群。多发性大面积脑钙化者血液指标多有异常,主要表现在钙、磷、肌酸激酶及甲状旁腺激素方面,病因如Fahr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部分脑钙化严重者甲状旁腺激素并不降低,反而显著增高,可能是由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所致,但也不能排除更复杂的机制,其中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