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古籍图书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探讨
2022-11-14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刘奕娜
文/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刘奕娜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代表的各古籍存藏单位,一直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8位老专家回信的重要精神,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不断加大古籍数字资源建设和整合力度。G高校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拥有数千年文明的沉淀,历代由官府保管、私人收藏等各种方法,保存下来的古籍非常丰富,这些地方古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的见证与象征。对于这些古籍的存放,图书馆成了最重要的保管场所。G高校古籍图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为了保存古籍的完整性,各图书馆对古籍的展览、查阅以及保存方式,都制定了极其复杂的程序,这就导致了古籍文化知识无法大范围被获取,限制了G高校本地特色文化的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化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对古籍资源的需求也日渐增加。而伴随着科技发展,古籍的保存与查阅之间的矛盾逐渐变小,古籍的数字化将古籍资源由固定的纸质资源转化为可以广泛传播的数字资源,这不仅扩大了古籍的文化传播范围,且对一些孤本资源进行了保护。所以对于古籍图书数字化保存和使用,是G高校古籍图书事业中意义重大的一环,对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G高校图书馆古籍馆藏机构古籍资源概况
本文结合古籍馆藏的“普查平台”系统,对G高校内的古籍展开完整且系统地梳理。其中,截至2021年初,G高校与多家古籍收藏部门进行了古籍联系工作,表1为G高校获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次数。
表1 G高校内获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列表
?
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同时也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四家古籍收藏图书馆。其中,G高校图书馆为第一批入选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收藏古籍34.8万册,其中善本3121种,3万余册;G高校大学图书收录古籍2.2万余册,其中4000余册采取网络调查法,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以上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单位网址,直对其古籍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调查。
二、G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概况
(一)建设类型。G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数据库是专门建立的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馆藏30万余册古籍,从G高校图书馆主网页进去后,可由馆藏资源,点击进入古籍馆藏页面,共25932条搜索结果,检索字段为题名、主题、出版日期、出版发行者、语言种类、载体形式以及索书号等;G高校大学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数据库是专门建库类型,与普通文献分别建库,可由主页面的馆藏资源进入馆藏古籍题录数据库,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的参与单位,2009年10月至2015年期间,G高校大学图书馆开展了两批次1万余册善本书的普查,同时完成了5万余册普通古籍的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作者、版本、册数、卷次等初始数据录入工作。
(二)收录范围。古籍数字资源一般收录古籍的全文、书目、图像以及图文。G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数字资源主要收录的是普通古籍、善本以及特藏文献;G高校中医药大学古籍数字资源库收录的为普通古籍与普通善本;G高校大学图书馆和G高校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包括普通古籍和善本古籍,比较特殊的是建立了民国文献单建数据库。
三、古籍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G高校特色文化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持续改进,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适应时代的改变,将信息技术融入自身领域内。国内相关图书馆利用对文献资料的保护和传承,肩负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作用。古籍资源,尤其是地方古籍资源,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缩影,当古籍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以互联网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更大范围地推广出去,丰富阅读形式的同时,也能让不同地区的读者感受到G高校特色文化的魅力,促进地区文化发展。
(二)创新地方古籍展览新形式。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为了保护和使用古籍,而非盈利性利用。古籍本身对储存条件的限制程度较高,因此各古籍收藏单位出于保护古籍的目的,对古籍的使用做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以减少对古籍造成的损害。因此,为了使广大读者正确使用古籍,图书馆在保护古籍的前提下,对符合数字化条件的古籍进行了数字化,但具体使用上,各馆规定均有所不同,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古籍数字化的公益性。
四、G高校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待改进部分
由上述对G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的收集评价,G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库建设已经初具雏形,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费存在不足。对于大部分古籍来说,存放与管理都是一件长时间且花费经济的事情,图书馆在处理古籍数字化时,往往要在短时间内花费巨大的资源与人力,然而对于我国大部分图书馆而言,都面临着经费不足、人才不足、技术欠缺等难题,文献扫描、相关古籍数据库建设等一般古籍数字化工程,是国内大多数相关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程需要解决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古籍数字化所需的技术、人才以及机械都难以获取。对于G高校图书馆而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其所藏的古籍资源更加丰富,某些贫困地区图书馆藏有大量珍贵典籍,然而受限于经费,往往导致这些资源无法进行转换,或者转换进程十分缓慢。
(二)缺少统一的标准。G高校的地方特色典籍,都是以书本、图像以及竹、木、金、石等形式记录存在,工作人员会利用特殊手段将这些记录转换为数字资源。而图书馆最常使用的是DC格式以及MARC格式,将这些古籍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拆分整合,由传统的模式变成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其对古籍数字化流程的标引和规范控制会越来越繁杂,对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也更高。再者,古籍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后,其存储模式也变得不统一,导致对读者阅读器或者软件的要求不一致,给读者的阅读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也阻碍了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发展。
(三)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没有统一规划和指导,也没有统一发布平台,这也是目前高校古籍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各高校自建的古籍数字资源和购买的古籍数据库多是局域网发布。虽然一些高校拥有相当数量的古籍数字资源,但读者能够利用的却不多。多数高校古籍书目数据库对外开放,但是大部分图像版图文版数字化产品往往只能在馆阅览,不能通过互联网阅读检索,用户使用极为不便,共享程度远远不够。古籍数字化资源引进方面,鉴于相关理念及利益取舍方面的影响,出现了资源重复购置、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的局面。
(四)缺少专业人才。纵观古籍资源数字化发展历程,其数字化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利用扫描仪等仪器,对古籍资源进行扫描,将各种形式的资源转换为字符,并建立书目索引,对古籍中并不常见以及生僻的字符进行特殊的收录,不分类;其次,对古籍资源以全网的文字为前提整理发布;再次,著录及叙述的元数据要求,古籍内容的标注及联系,超本文的立体浏览形式;最后,要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古籍本体的创建,文献网络构建和灵敏的内容搜索等等。而从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过程来看,基本停留在前两层,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限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由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很多古籍存在难以识别的繁体字、生僻字甚至通假字,扫描仪器也未必能够精准识别,在前期录入时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五、优化古籍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古籍宣传力度,提升古籍资源库的建设价值。G高校馆藏数字化产品的使用率较低,说明宣传力度还不够到位。各馆必须利用多种途径,把握所有机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古籍数字化资源,鼓励阅览者参与到或优先利用现阶段的数字化古籍阅览过程中。不断提高古籍数字开发的品质,展现出馆藏文献的优势。
(二)定制统一标准,进行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结合前文所描述的有关国内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产生的障碍,包含的相关影响因素便是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国内古籍藏量巨大,现阶段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得古籍数字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但是若要将国内散落在各高校的古籍统一在一起,实现书目数据库或是影像、全文数据库的建立是很有难度的,通常要求各方协同联动,因而需要尽快实施国家的一体调控,合理开展古籍数字化事业,强化馆际间合作,完成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设与分享。与此同时,出于消除建设无思路的状况产生,国内需要着手创建古籍数字化的管理单位,引导开展数字化项目的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规范。
(三)利用互联网,实现古籍数字资源互联共享。随着时代发展,信息共享将成为主流,G高校内的图书馆既要开展相关层面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要把自身图书馆具备的特色古籍信息资源展开共享。一是交流总结古籍资源建设的不足与困难,加强各馆之间的资源建设能力,探讨更多的建设方法,降低各馆之间的试错成本,加速古籍资源建设的进程;二是弥补各机构之间古籍数字资源不足的困境,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读者对古籍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每个图书馆都只拥有部分古籍资源,获取渠道单一,还可能存在读者访问多个不同数据库却获取到重复资源的概率,共享能够增加图书馆自身古籍资源的馆藏,也能方便读者,有利于古籍文化的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古籍数字化管理流程。从传统模式来说,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仅存在于馆内,服务地点被动,一般只在信息用户提出需求后,才会进行主动服务。图书馆的储备大多来自大学,高校是人才输送的产地,古籍资源数字化的学科创建还亟待解决,对于图书馆的人才需求并不能做到及时培养。所以想要加快当前古籍资源数字的进程,必须尽快完善高校中古籍文化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真正能够完成古籍资源数字化的全面人才队伍。
六、结语
G高校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有序,其所拥有的古籍文献也是异常丰富,这些具有特色的古籍文化想要得到宣传,古籍资源数字化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书馆作为古籍文献的载体之一,肩负着文化发扬的关键任务,在古籍资源数字化方面拥有着重要地位。就目前来看,G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数据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资金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对古籍文化的逐渐重视,这些问题也会被一一解决,更好地将G高校特色文化传播到不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