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四史”看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演进

2022-11-14

活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四史民生阶段

张 珍

(中共丰县县委党校,徐州 221700)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恪守的行事准则。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生、为民革命、为民发展、为民谋福的行事轨迹和执政理念,贯穿始终。民生问题是促成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演化、丰富的基础。梳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生思想进程,剖析各时期以党的领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旨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下的发展轨迹,不仅可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底色,也可为开展新时代各项民生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与理论支撑。

一、缘起:马克思主义的民生启蒙

马克思主义中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思想源于对社会的洞悉,对民生的体恤。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看似阶级斗争、阶级解放理论,实则饱含解决“民穷”、实现“贫苦解放”的朴素民生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抗争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始,便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全党目标和初心。《共产党宣言》中特别强调:共产党不是与其他政党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明确提出:共产党要推翻剥削阶级、消灭私有制,建立人人平等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广泛的民生思想本土化,将“为人民谋幸福”的淳朴民生思想,写入党的指导方针与行动指南,并率领中国劳苦大众为谋得民生展开积极抗争。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举行大罢工。一万七千余名工人共同喊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既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生活境遇,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根本诉求——为民谋福、发展民生。

二、发展:不同时期的民生演进

(一)民存:革命时期的民生思想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按历史发展划分,可分为两阶段:一是民存阶段;二是民建阶段。所谓民存阶段,是指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冲破黑暗枷锁、反抗阶级压迫、实施民族自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展现出来的民生思想。民存阶段民生思想形成于特殊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民存阶段民生思想按革命年代,又可划分为建党初期“斗争谋民生”阶段、土地改革“政权保民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斗争谋民生”“政权保民生”复合阶段。以土地改革“政权保民生”阶段为例。毛泽东十分重视民生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在党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地区(苏区),积极开展土地革命,以谋求生产,繁荣经济。其间,毛泽东要求当时苏区要“造成一种热烈的经济建设的空气”,既要“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也要“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对苏区困难的民生状况,毛泽东做出批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在此阶段,苏区先后颁布实施《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卫生运动纲要》等民生政策,确立土地革命路线,施行八小时工作制,兴办小学和社会教育,扫除文盲,成立一批类似“中央红色护校”“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央红色医院”等医疗机构,设立卫生组织,开展防疫卫生运动,为红军、群众治病,减少疫病和死亡,等等。

民存阶段的民生思想,发展了当时的经济,改善了地方群众生活,保障了抗战时期物资所需,争取团结了广大抗战力量,建立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赢取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民建:新中国初期的民生思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能否领导全国人民快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能否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所需保障,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最严峻的考验,事关新中国的前途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被写进党章。针对新中国工人失业严重问题,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必须认真地进行对于失业工人和失业的知识分子的救济工作,有步骤地帮助失业者就业。”在农民民生保障方面,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理念,指出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民生理念中汲取营养,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公平的分配方式,可控制收入差距,杜绝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激发群众生产积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新中国成立伊始,土地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的路径和方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除此之外,新中国还颁布了多部法律法规,为民生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例如: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确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维护工人权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确立城镇职工劳动保险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告新中国民生问题被赋予全面法律保护。

(三)民利:改革开放期的民生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和总设计师。人民至上、坚持发展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邓小平理论的内在线索。关于评判党的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邓小平提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论断,其中两条与民生发展密切相关。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历史趋势,“谁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不搞改革开放就不能继续发展,经济要滑坡”,“走回头路,人民生活要下降”。邓小平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成果属于人民群众。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民生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根本目标,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判断改革和发展成功与否的标准。

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政策,吹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集结号,促使中国建设步入正轨,党和国家民生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民利”特色:解放体制,摆脱发展束缚,让生产力得以解放,激发劳动热情,人民纷纷投入改革建设大潮,民生由此增益。

(四)民兴:改革发展期的民生思想

江泽民担任总书记期间,中国改革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改革重点集中在国有体制方面。国有企业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经济为补充的新型经济格局。伴随改革深入,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尚未建立,人民内部矛盾开始凸显,民生领域出现一些问题。江泽民针对民生方面提出系列论断。这些论述,既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也是处理当时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的时代需要。在如何评价与判定党的工作价值方面,江泽民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江泽民十分重视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民生就业问题,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广开就业门路,推行灵活多样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江泽民主政期间,党和政府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构建起中国特色的社会民生保障体系。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开展经济建设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们吃、穿、住、用、行等条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条件,提高人民生活综合水平。这个阶段民生思想具有“民兴”的时代特色。

(五)民富:改革深入期的民生思想

步入21世纪,中国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消费达7703元,中国民生进入“民富”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伟大畅想,明确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民”民生思想,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想,实质是在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管理中改善民生。在民生实施方面,主张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健全全民医保体系、设立“城乡居民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立足民生保障和改善,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

这个阶段的民生思想,体现了“官本位”向“民本位”再向“人本位”的历史转变,引领日益富强的中国人民向更加现代、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大步前进。

三、高潮:新时代的民生大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地位论述中,习近平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认为,不能把民生问题,看作成简单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要看作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国家的政治政权安全,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新时代民生思想视野更宽,涉猎更广,针对“社会治安、公平正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城市交通、看病就医、养老保障、入学入托、社会就业、居民住房”等十大民生问题,予以重视。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大“民生”目标,习近平提出“七有”“三感”“六面”的思想论断。新时代民生思想涉及广泛,在教育公平、居民就业、城乡保障、全民健康、六稳六保、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各方面均有阐释。在教育方面和就业方面,要抓好抓实民生,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洞悉人民群众身边小事,以新时代民生思想,指导解决相关民生问题。例如:放开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平等;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除“药养医”“老大难”问题。新时代民生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发展观,指出“民生工作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强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作不能开空头支票,必须坚持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民存、民建、民利、民兴、民富、新时代等各阶段民生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取幸福”的初心与坚持。中国共产党各阶段的民生思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领导才能,恰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和先进性,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率领全国人民在未来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不忘初心使命,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四史民生阶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