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发展与改变
2022-11-14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高咏彤
文/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高咏彤
在互联网时代大潮下,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及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人们阅读和思考的方式逐步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信息多元化和快速迭代等特点。大数据正在实现人类工作、生活与思维的大变革,也强烈冲击着整个教育系统,是推动教育系统创新与变革的颠覆性力量。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不乏出现“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价值”等质疑的声音,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受到不少公众的质疑。毫无疑问,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和阅读环境正发生颠覆性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速文献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可见,图书馆的转型与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意义:传统图书馆,人类智慧的宝库
数百年以来,图书馆是收藏原始纸质文献资料,形成纸质文献资料库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场所,在人类文明发展及社会发展进程中担任重要的“收藏者”和“见证者”的角色,在“促进知识发现和创造”的使命中传递文化价值。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巨大宝库,为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以及文化具象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图书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至战国时代,当时下设为帝王而服务的藏书阁,仅是朝廷的私有机构,后来不断地扩大其功能范围和使用范围,渐渐地从上层阶级下沉至广大民众,从“以藏为主”转变为“藏用结合”。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界掀起了“新图书馆运动”,实现了中国图书馆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转变,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数量较多、类型较全的图书馆网络格局,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活力,为当时破除封建思想、建立先进思想文化、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1世纪,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等先进思想和理念。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满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图书馆界发起了第二次“新图书馆运动”,从文献资源配置、技术运用、价值观念等方面整合创新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以“服务民众”为宗旨,努力实现图书馆公共化,保障公民的知识自由权利,深刻地诠释了“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至新高度,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制度上明确和肯定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责任地位和发展方向,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
知识的收藏和传播,是人类对信息与知识需求的产物,也是当今图书馆最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一直渗透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中,但特定时期特殊历史背景下,其价值的表现形式和侧重面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下的图书馆为人们获取信息、释放心灵,提供了舒适和安静的场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图书馆的价值表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才能避免被时代所淘汰。图书馆应适应信息化趋势,顺应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的发展,形成对应的多功能、网络化、多载体、智能化模式,承担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使命,以服务人民的方式回馈社会。
二、挑战: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立足发展的思考
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开始以指数型爆炸增长,获取、处理以及储存信息的手段逐渐多样,传统图书馆的生存环境随之发生变化,对其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模式带来深刻的挑战。一方面,纸质书籍的减少,电子书籍和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图书馆的人力工作不断被智能化系统的取代,促使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服务方式进行改变等等;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且要求不断变高,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有了更高的诉求。倘若不能正视这些外界给予的挑战,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对传统图书馆体系和制度进行重新建设以及信息服务模式变革,那么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前景将不容乐观。
伴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概念逐渐被公众接纳和熟知,“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韩丽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指通过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是一种数字化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是数字图书馆一定阶段的发展产物,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基于这一思路,可以看出现代化高新技术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和方向。在数字驱动下改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建设互联化的图书馆智能基础设施,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体系化整合,创造一个用户获得海量文献信息资源和创新性、前沿性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平台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用户,以人为本。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核心,提供快捷、高效、人性化的信息服务,是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思路。
三、创新:智慧图书馆的价值彰显
在“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详细剖析和讨论,在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均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建议,对如何彰显图书馆价值的创新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指导,也助力当前图书馆的形态的深化和变革进程。
(一)信息化技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等工作。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就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化设备”来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新型图书馆模式。依托现有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赋能,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基础保障,是智慧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石。传统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数字资源目录、特色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等,而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组织、优化、共享,精准触及用户心理文献信息需求,扩大文献信息资源范围,增加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的广度,并加深文献信息资源处理的深度;利用通信技术环境和网络技术,建立高速跨库检索系统,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场所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高效提升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可借助VR技术及其设备,为用户提供多场景、跨终端的知识体验服务,使用户沉浸于虚拟仿真的场景中,满足其对智能化、高效化的信息获取需求,将图书馆打造为智能、高效的知识传播中心。另外,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文献信息资源采集、图书编目分配、流动定位、读者自助借还书籍等工作,实现人物相联与物物相联;还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将文献信息资源、用户与移动终端进行智能感知互联,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实体书架和虚拟屏幕的串联,使用户能够在移动端快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智能机器人”,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人机的智能交互。
(二)个性化服务。传统图书馆通常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并在知识储存和传播中充当重要角色,其“庄严”“肃静”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忽视了对读者的个人喜好度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和信息挖掘等工作。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学历人才体量的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传统的大众信息服务模式已然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逐步展开,其表现形式正从基于文献的信息服务逐渐过渡到基于用户的信息服务。在渠道层面,对内打造功能齐全且个性化的智慧图书馆线上信息服务系统,利用智能推荐算法获取用户的兴趣喜好、阅读习惯、文化素养等要素,用精准化信息服务于用户,不仅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还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对外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优势分享、资源共享。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在线平台开放预约定位、线上信息服务、智能搜索文献信息资源等功能;通过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线上视频平台提高图书馆的曝光度,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线上与线下联动推广,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艺术展览”“影视欣赏”“主题讲座”“文学讨论”等活动,打造具有“文化气质”的大众休闲活动,引领“全民阅读”的积极浪潮。另外,拓宽信息服务对象,开展面向多元化群体的信息服务,鼓励老年人、少年儿童、残障人士、务工子弟等社会群体走进图书馆;加强图书馆与高校、研究所、社区、企业、医院等单位的深度合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服务对象打造丰富且全面的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优化数据库的信息检索系统,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
(三)智慧化。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其对图书馆的管理也产生重要影响。图书馆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红外传感技术对图书进行智能识别以及信息跟踪,并通过安装在各个书库的RFID芯片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图书馆的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照明度、烟雾探测等,有效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与人性化服务;还可通过无线信息传输,建立电子门禁、安防监控、读者入馆流量计算系统,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这一发展趋势下,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将过去图书馆的人才队伍结构重新调整,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体系将发生改变,与网络信息工作有关的人员比重将大幅度提升等等。馆员是连接图书馆先进服务和管理与用户的桥梁和枢纽,因此适应信息化时代,提高职业准入门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提升其专业素质是未来图书馆人事工作的重点。
四、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有不少学者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方向进行了展望。王世伟提出未来智慧图书馆的高级阶段是具有融合化、互动化、可视化、泛在化和智能化五大特点的融合图书馆(blended Library);罗丽等认为未来智慧图书馆应当构建文献元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图书精准服务机制,并以新型技术支撑图书馆建设;还有学者认为未来智慧图书馆要深入开展智慧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
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的定位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不会改变,即“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图书馆行业彰显的人文精神将持续影响着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意义不会改变,即收集、加工、储藏和传播知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知识保障,为提高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给予持续动力,对教育、科研、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时代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抬高了,接受维度也变大了,图书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早已不局限于“看书”“查资料”,而是沿着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借助物理书架和虚拟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数字信息,图书馆的价值呈现将更为生动化和多样化。
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研究已形成一定基础,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为图书馆自身提供更经济、更快捷的管理模式;同时还能促使馆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升级。然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技术上在图书馆的应用难点尚未攻克,部分高新技术无法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此外,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的成本较高,需要图书馆进行长期部署,短期之内无法大规模开展。图书馆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化后,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工作亟待规范或立法,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时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兴趣喜好等方面的保护和管理也是构建智慧图书馆时不可忽视的工作。
五、结语
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但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图书馆在建设模式、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服务模式、馆员培养等方面发生变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基础与支持,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现从技术到管理再到服务的一系列革新,也是图书馆真正迈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