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研究
2022-11-14南通市图书馆赵晓玮
文/南通市图书馆 赵晓玮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6月10日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建立智慧化知识服务运营环境,在全国部分图书馆及基层服务网点试点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打造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和自由知识产权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新时期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原有的“数字图书馆”,笔者通过列举当前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几大特征,为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特征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当前,互联网已经在全社会深入推广并且广为运营,在这种大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新媒体短视频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推广方式,不受地域、人员、硬件等条件的束缚,能因势利导,用简短的文字、抓眼球的叙事方式、便捷的操作,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内心和关注度,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到阅读推广中,丰盈读者的精神世界,满足读者的需求。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大背景下,也能更好地发挥出图书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应。当前,国内新媒体运用主要是以抖音、微信、微博为主的社交媒体平台。各大公共图书馆在这些平台上除了发布消息、预约服务、活动预告之外,还应开展各种线上阅读推广活动,例如新书推荐、线上讲座、线上展览、文化宣传、品牌推广等等。以南通市图书馆为例,2021年2月,南通市图书馆开通抖音、微信视频号、微视号3个自媒体平台,截至2021年11月,共发布活动、党课、疫情宣传等视频59条。官方抖音号总播放量1550569次,关注人数1040人;微信视频号总播放量93348人次,关注人数710人。经合计,数字文化服务人数1653396人次,在全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时效。
(二)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近年来,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因其便捷快速、空间拓展、时间延伸、服务优化等优点在全国各地广泛被运行和开设,宁波市在2020年前就已经有29家24小时图书馆,分布在不同的县区,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24小时自助图书馆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结合的体现,是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互联网+图书馆”模式的具体应用与实践。24小时自助图书馆,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涵盖了图书馆几乎所有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完成自助办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功能,不受开馆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满足了某个区域内读者的借阅需求。伴随着24小时图书馆的出现,24小时智能借阅柜的铺设也成了重要服务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网点,铺设24小时智能借阅柜,将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深入到市民周边,可提供读者现场自助借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图书馆与市民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盘活馆藏书籍资源,为公共图书馆网借一体化体系奠定基础。
(三)城市书房建设。城市书房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新形态,近年来,在全国遍地开花。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9月,全国130多个城市已建立了1700多家城市书房,发展势头迅猛。城市书房与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相比,具有环境优越、空间充足、更适合娱乐休闲的优点。城市书房的建设和运营,一般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形式,在功能布局上一般以当地特色为依托,结合功能、空间的共享,像上海嘉定区的城市书房“我嘉书房”、洛阳的城市书房“河洛书苑”等。同时城市书房能与当地公共图书馆联合,具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并能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利用其舒适的阅读环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南通市“濠西书苑”城市书房为例,该书房位于国家5A级濠河名胜风景区核心位置,建筑采用仿清风格,曾获得首届南通市十大景观建筑称号。书房东侧紧临标志性景点“五亭邀月”,为“濠河十景”之一,水域宽广、视野开阔。书房总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由A馆、B馆和C馆等3幢建筑组成,藏书2万册,阅览座位40个,设有咖啡品味区、图书阅览区、读者活动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智能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自助办证机等自助设备,市民与游客刷脸即可入馆。书房纳入南通市图书馆统一管理,定期更换新书,实现“通借通还”。在对外运营方面,以“文化 创造 新生活”为经营理念,主张“大阅读”概念,倡导品味文化创意、体验文化生活。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通过“阅读阅览+创意创作”的复合型运营模式,举办读书沙龙;通过“品阅文化+品味生活”的社交型体验模式,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阅读分享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将深度的文化思考传递给南通人民;通过“共同创作+分享创意”的社交型互动模式,举办诗文诵读会。南通的濠西书苑城市书房与景区的有效融合,既拓展延伸了图书馆主体的服务,又创设了知识共享、信息交流、文化互动的新空间,形成“人、书、文创;交流、分享、社交”的交互方式。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能弥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盲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重要文化发展形势,也是打造城市“15分钟阅读文化圈”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受传统思维、地方经济、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公共图书馆对新媒体运用的投入力度不同。有些地区对新媒体存在误解,认为新媒体平台是把“双刃剑”,忌惮它的影响,仍然以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为主,主张线下开展阅读活动,缺乏宣传力度和手段,活动的影响力也较少。另外,在软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也不足。网站、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流于形式、制作粗糙,疏于维护和更新,平台的作用被弱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新媒体平台的人才队伍紧缺。新媒体对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求熟练掌握新媒体运用技术,技术包括计算机、摄影、剪辑、文案、策划等方面,而且需要拥有较敏锐的信息捕捉思维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有极强的接受力,能及时察觉新媒体动态,预判出新媒体运用的下一个拐点,同时能将其与公共文化宣传和阅读推广紧密结合,形成拥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
(二)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存在的问题。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在飞快发展的同时,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影响其发展。一是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成本较大,与其产生的社会效应不成正比。一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投入大概在三四十万左右,一个城市不仅需要一台,还要根据需求多点位设置,加上后期的维修、运营,每年投入的经费较高,这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有巨大的压力。二是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设备的运营和维护并不理想。自助图书馆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缺乏专人的监管和维护,使用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发生故障,影响了读者的使用感。面对在借阅过程中存在的突发状况和问题,无法及时安排专业人员去维修和检查。此外,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藏书量比较有限,书籍的种类较少,无法真正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读者。自助图书馆的功能单一和片面,除了借阅,很少有其他服务的延伸,因此整体的运营效果差强人意。
(三)城市书房的困境。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转型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作为一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产物,“城市书房”的建设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当前,城市书房建设虽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也只是实践在理论前面,发展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各个地方的建设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相互模仿的影子较多,创新突出的点较少,几个城市雷同。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法规政策。城市书房的标准化是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每个地方根据自己城市的特色建设了城市书房,管理制度却各不相同,如温州市建立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但更多的地区却难以有翔实的管理制度,在考核、运营、管理等方面细化的政策极度缺乏。在运营上,各个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地方研究和理论探索的程度也有差异,致使虽然城市书房“遍地开花”,但是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社会效能、为读者带来切实的文化服务的却比较少。
三、“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思考
(一)开发新媒体服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规模达到39.2万亿元,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可见,新媒体服务的空间非常巨大。新媒体的特点在于直观、迅速、影响力大,要想抓住新媒体服务的巨大效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运营。新媒体服务有其特殊性,涉猎范围广,需要包括文案、设计、拍摄、剪辑、宣传等各方面的人才。同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互联网信息洞察力,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里迅速捕捉到热点,并将其转化为阅读推广的内生动力。二要运用新媒体,注重不同群体。新媒体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但也要兼顾到中老年群体,这样才能保证文化资源的平均。另外,以科学普及、人文生活、社会热点、读者文化等方面为主,创新多元类型,丰富内容。三要线上线下相结合。新媒体服务的根基还是线下服务,要最大化的整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将线下的活动、信息、服务搬到线上,二者结合,增强服务效能。
(二)着力推动网借服务。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是“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推出网借服务就能让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能突破地域、行政的界限,扩大图书馆现有的书目和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及共享率,实现无边界智慧图书馆,让所有人包括流动人口都可以平等无差别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福利,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图书馆的需求。
在疫情比较严峻的时候,南京图书馆在闭馆期间推出了“陶风网借”服务,广大读者可通过手机关注南京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支付宝账号扫描“陶风网借”二维码,进行线上办证借书。而早在2017年,苏州吴江图书馆就将“智慧”概念融入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思路,推出了“读佳·悦借”网借服务,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服务集成。网借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智能图书借阅柜,在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的区域,如车站、景点、小区、学校、地铁站、商业中心,甚至公交车上,铺设24小时智能借阅柜,方便读者日常的借还,打造“市民15分钟阅读圈”,同时也要考虑与现有公共图书馆社区网点错开,避免资源的浪费。
(三)发挥出城市书房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城市书房的建设必然要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当地政府要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并且能有助于城市书房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加大文化资金的支持,城市书房的运营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全额拨款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拥有稳定的财政投入是保障城市书房顺利运营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加强群众文化教育,建设高素质高文化人才,为城市书房的后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除了政府的重视,也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运营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只有将城市书房推向市场,在第三方的良性竞争下,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更优秀、更丰富的文化产业。此外,在文化对外输出的时候,要及时掌握受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只有掌握大众的态度,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才能及时整改,永远进步。因此城市书房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反馈机制,保证民意畅通。
四、结语
“十四五”规划和高质量考核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将会有新的提升。公共图书馆在未来时间里,应该以“智慧”发展为主要理念,运用智慧服务、智慧设计、智慧管理的方式,科学谋划、创新加成、推动阅读推广、资源配置,努力搭建阅读分享平台,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先进、更专业的文化服务,实现智慧化管理的精准着陆,让读者成为图书馆资源的创造者,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