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读者需求适配
——以山西省图书馆为依托
2022-11-14山西省图书馆马小先
文/山西省图书馆 马小先
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与读者需求之间的适配度,是资源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否处于良性互动状态的问题。目前业界的状态有:供需不足、供需错位、供需平衡三种态势。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公共图书馆界的深入推行,公共图书馆持续有效地促进文献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与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适配度相对应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成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权重占比最大的因素。以山西省图书馆为例,因为新技术的发展,资源购置经费的不断压缩,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权重比例,供需不足和错位,阅读服务的专业性等因素,导致文献信息资源的流通率和借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这驱使图书馆在为读者服务工作中寻求新的突破口。为此,2021年的下半年,山西省图书馆在资源经费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以缩减纸质期刊采访为先例,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调研为中心进行采访,调整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的结构。笔者以山西省图书馆为例,就供需之间的适配度问题进行以下的探析。
一、提升适配度的宏观要求、职能要求、内生动力
(一)宏观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下一轮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基调。高质量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好不好”的问题就在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能否更好地解决供需适配的问题。
(二)职能要求和价值体现。公共图书馆宣言:公共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宣言内容: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必须能够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条明确: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可见,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和价值体现。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图书馆职能的逻辑出发点即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三)内生动力。读者终身学习及可持续发展的进步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的终身学校,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职能。公共图书馆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以藏为主、以用为主、藏用并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藏用不分和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化服务与管理阶段。用户决定着图书馆一切的理念已经凸显出来,用户的需求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终极选择,这也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源动力。
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读者需求之间适配度的实践与探索
笔者根据所在的山西省图书馆长期的工作实践及业务分析,总结目前导致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需求适配度存在不足和错位的因素有:资源购置经费供给不足,资源适配滞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工作不完善,资源建设中服务主体参与建设的体系不完备,服务主体的能动性没有很好发挥,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知识资源服务趋于同质化,缺少深度和持久性、吸引力;馆员的专业化水准和阅读引领作用较弱,阅读生态体系成块状割裂态势,容易使用户陷入“迷航”状态;共建共享平台联动不紧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适配度的健康发展,使得适配度在有些偏差的状态中低效率前行。针对这些错位因素,对提升需求适配度问题进行了以下思考和探索:
(一)提升需求适配度需遵循的原则。第一,遵循专业性、系统性原则,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的指导下提供系统性知识资源服务,从而达到高质量的适配度。第二,兼顾价值、实用和科学性,在专业思维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因需而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在以供需适配优先的情况下,也要兼顾馆藏文献的知识价值和馆藏分配的科学性,兼顾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的方针。第三,遵循分层服务原则,兼顾用户的多元需求。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作为图书馆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多维,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知识资源服务也需要多维度碎片化,提供多维度重新关联、再现和再创造性的分层服务。第四,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需求是一个不断积累、变化、融合、发展、创造的过程,适配需求发展资源建设也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以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服务,为人才的成功、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提升需求适配度的关键因素。第一,构建一个全新的多功能的智能化系统。搭建智能化数据平台,跟踪个体的阅读信息和阅读行为,对阅读、阅读主体、阅读行为,以及阅读外延的相关情况进行提取分析,形成一个模式,根据阅读模式反馈,组织和实现资源推送和进行资源建设。提升适配度、契合度。第二,在实践中培育智慧馆员,提高馆员的职业胜任力。比如:提升职业素养、信息素养、阅读素养、创新意识等。建立长效机制下协同服务的专业团队。专业馆员、专业团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行为是实现供需高适配度决策因素之一。东莞图书馆为什么能让农民工觉得是“最好的地方”而“万般不舍”?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东莞图书馆对专业化服务的坚守。对于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山西省图书馆自从实行部分服务外包工作以来,削弱了一线馆员对馆藏资源的了解,为此,2021年12月开始要求一线馆员恢复对新书上架的工作,并以新书上架工作为基础深入开展图书推荐和图书导读以及其他服务工作。关于在实践中提升胜任力的案例,还有上海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从2001年5月开始成立至今,不仅线上线下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服务,也在读者的高要求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综合高素质专业服务人才。读者在哪里,服务到哪里,要在实践中坚守初心、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在实践中促进队伍的健康成长。第三,采用多元化的用户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在“你选我采”读者参与资源建设的模式基础上,借鉴读者决策采购(PDA)模式、需求驱动采购的(DDA)模式等。在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控制机制和层次标准的前提下,助以专业化的监督和审核,将用户、馆藏、出版社、馆配商放在一个开放、动态、共享的信息资源建设和组织平台上。类PDA、DDA模式,能够深入了解读者需求,能将读者荐购与读者采购模式相结合,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拉近与用户之间的社交距离,凸显出读者既是资源需求的主体又是资源建设的主体,提高供需适配的精准度,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经费的高效利用。第四,搭建知识服务平台。组织专业馆员、专家学者、不同层次的读者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建立集文献信息资源阅读服务、推广服务、读者互动沟通分享等为一体的知识服务平台,实现从云端、移动到线下一体化的高质量知识资源服务。在平台的服务中收集整理读者的反馈信息,纳入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决策体系中,从而促进需求适配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第五,注重实用和需求跟踪调查,关注读者忠诚度的研究。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理论,满意度越高的客户,越不容易流失,忠诚度越高。常规化设定动态衡量指标,开展用户对资源的知晓度、满意度,渴望获取的知识资源情况的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关注读者忠诚度的走向,不断地调整资源建设,满足读者对知识资源的多维度需求。第六,根据客观调研,完善资源建设流程制度体系。将客观调研制度化、常态化。依据调研结果,减少主观因素和形式主义的干预,建立详细分层、严谨、可持续发展、开放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流程制度体系,以供需适配为准绳,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经费的最大效益化。第七,“为资源找读者”,反向实践提高适配度。“每本书有其读者”是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之一,通俗地讲就是“为书找人”,引申出为资源找读者。要求馆员为文献信息资源量身打造读者,在资源与读者的交互碰撞吸引中,让读者被动地需求。在经济学领域里,这是个营销的过程,更个性化和私密化,不仅要挖掘和运用客户的隐性需求,还要培养需求,提升需求品位。运用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需求适配度中来,就是要关照个性化读者的阅读活动、阅读心境、从事职业、性格特征、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心路历程、创造意识等等方面,并有效评估和及时响应,提供不同的文献信息资源,量身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通过创建不同的阅读平台和不同阅读活动形式,循序渐进提升读者的学习能力,甚而超越读者的认知范围,为读者搭建另外一种更深广的知识结构,从而反向提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读者之间的适配度。Goodreads的CEO、创建者Otis Chandle曾经说:“一本合适的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手里就能够改变世界”。有效的案例还有:一城一书、共读一本书、阅读挑战等等。反向提高资源适配度,对馆员的素养和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八,树立“大资源”意识,重视共知共建共享。随着行业新生态一体化建设的形势,全国图书馆领域,包括公共和高校图书馆界,成立的知识资源建设学术和实践的组织和平台有很多。这些平台都在以开放获取、开放科学的理念,生机勃勃地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服务实践、成果展示,而且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研究成果、实践案例、所拥有文献信息资源内容,因为疫情时代的客观需求性,都在通过线上线下,无距离、无门槛地传递到馆员的身边,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作为业界生态链接上的一个支点,要奉行“拿来主义”,利用“大资源”赋能,发挥好“桥梁”和创新作用,解决“小支点”存在的局限,利用地域优势,深度挖掘和建设自身资源,融合到“大资源”体系里,在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中,开源节流,积极实践本馆提升需求适配度的步伐。
另外,加强有关部门的图书馆意识,提高资源购置经费。图书馆要满足读者的需求,要转型发展,那些资源购置经费充足的图书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管理文献信息资源;而对于资源购置经费严重不足的图书馆,经费问题就是需求适配度提升的最主要的障碍。经费滞后适配不具有普遍性,但对于中西部公共图书馆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表1、表2显示:山西、青海等省级公共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严重滞后于读者需求。而且,就山西省图书馆来说,资源购置经费还在逐年下降。就山西省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情况而言,近3年来从17个品种减少到14个,如果保持数字资源连续性,则不能增加优质资源;如果新增资源,又会导致资源的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已经严重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受到资源购置经费影响的图书馆,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提升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美誉度,吸引更多的经费投入,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化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需求适配度不契合的矛盾。
表1 2020年山西、青海等省级公共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情况
?
表2 山西省图书馆2018年-2021年资源购置经费情况
?
总之,要在高站位、一体化、开放获取的新业态意识指导下,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科学有效地进行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需求的适配度。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周德明先生对图书馆服务有言:了解需求,满足需求;了解技术,引领需求;了解趋势,创造需求。笔者认为这几句话对于文献资源信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和读者需求的适配度问题,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精准的概括和总结,也具有很恰当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需求没有终点,适配没有终点,适配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升级换代。适配度达到一个接近契合的状态,对需求个体或图书馆来说,就是智慧行为的高质量实践。不断推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与读者需求的适配度,加快实现图书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知识资源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多元化、供需精准化,以高质量文献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供给能力提供一个开放的、互联互通和创新的资源建设服务平台,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山西省图书馆正在和将要面临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