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2-11-14蒋建强

商业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

蒋建强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

(一)区域优势

苏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带,紧靠太湖、北望长江、运河,近邻浦东开发区,苏州位于上海都市圈100公里之内,外商投资既看中国际魔都大上海,也同时看中长三角紧密层内的大苏州,苏州既能接受上海的强辐射,又能作为上海的副中心实现首连。

(二)经济优势

苏州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移和引进,它的生产工艺也一起转移,逐渐吸引了一批世界顶级企业进入,又带来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了产业链的转移。苏州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封装、尖端设备与功能材料等产业链,已经成为了长三角经济带重要先行区和集聚区。

(三)人才技术优势

2020年苏州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3.7%,把人才战略作为核心战略,一是实施“破壁思维”引来人才“源头活水”,截至2020年底苏州人才突破310万,包括高层次人才28万左右,以及高技能人接近72.75万。二是增强人才战略核心竞争力,2015-2021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员工具有大专及以上人员增长较快,研究生已经达到4%,夯实了苏州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三是探索人才引进与柔性使用新机制,长三角研究院(苏州太仓市)将着力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园,苏州吴江、浙江嘉兴与上海将联手建立示范区院士工作站,苏州昆山市将与复旦大学实时分享上海人才的辐射、带动和溢出。

二、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1.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苏州政府正在匹配系列方案,精心培育世界级战略新兴产业基地,不断增强新兴产业的技术原始创新力,力争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经均突破一万亿,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苏州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达17.9%左右。

2.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成果省内领先,截止2020年末高企数量接近一万家,据统计高企的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发明专利接近69件/万人,使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5%。

3.数字经济力促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不仅能正向整合技术创新,也能加速经济模式重塑,充分发挥5G试点先发优势,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实施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来不断推动资源配置优化,达到优化传统经济模式和转变现代生产模式,再辅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从而实现效率、质量和产能的层级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一)苏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增大,2017年苏州新兴产业企业有2687家,实现利润总额1155.42亿元;2018年已经发展到284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2.4%;2019年,新兴产业有2937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6%,利润为1143.54亿元;2020年,已达到3061家,营业收入19702.90亿元,产值增长11.0%,八大新兴产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未来目标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扩量提质,达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二)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差异

苏州正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规划,搭建全方位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扩量提质,着力解决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从新兴产业的产值来看,2019年按地区来分,市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相城区、吴中区)8316.74亿元、吴江区1912.67亿元、常熟市1878.82亿元、张家港市2155.42亿元、昆山市4323.42亿元、太仓市1325.72亿元。从2020年新兴产业投资额来分析,累计完成新兴产业投资总额1330.26亿元,2021年1-10月新兴产业投资高达1226.7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2.2%,新兴产业的投资既能拉动经济供给,又能驱动经济增长。

(三)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发展有差异

苏州八大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的分别是新材料5141.47亿元,占新兴产业总值的26.5%,高端装备制造4436.32亿元,占新兴产业总值的22.87%;产业总值比上年的增长率超过10%以上的分别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17.7%,软件和集成电路只占137家。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分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15.4%,生物技术和新医药9.2%,利润贡献较高的仍然是高端装备制造376亿元,当前从新兴产业集聚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聚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三大产业,2020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从地区集聚来分析,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市实力最强。

四、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3]

(一)增强原始和源头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基础研发投入。基础研发是自主创新性的重要源泉,苏州在未来五年及更长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必将依赖于今天的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研究成果,谁能掌握原始和源头创新技术,谁就能依赖于原始创新孕育出的新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所以提高苏州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能极大地激发研发人员的内生动力,提高R&D经费(研发经费占GDP)的结构比例,需要政府与企业双管齐下。

二是建立科学的原始、源头创新评价体系。在立项评价考核与评价上,突出原始创新项目指标考核,特别需要激励具有原始、源头创新的研究项目落地,大力鼓励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思路项目立项,促使科技创新与研发人员进行自由探索,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原始、源头创新环境,并且能接受与允许原始、源头创新失败。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加强聚焦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原始创新攻关,着力布局“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应对西方的高科技打压,强化集成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

二是打破核心技术研发的瓶颈。通过研发机制与体制创新,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机制,来进一步补齐技术创新的短板,及时抢抓技术创新的先机,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协同研发“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及攻克关键零部件制造瓶颈。

(三)加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

一是创新设计成果转化体系。在应用示范进程中,从孵化器、基金、路演和第三方服务等方面,使得应用企业、教科研机构和投融资部门协调与配合,在政策供给的体制机制上实现优化,在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上打通自主创新的“最先一公里”,集中多方力量和优势,构建产业、教学、研发、应用和金融的五位一体的高效运行系统。

二是创建激励创新的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互为一体化,构建需求与供给相互联动的创新模式,积极推进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借助于平台既能帮助科技成果寻找至最佳落地企业,又能激发企业的最新成果需求,也能统筹协调最新成果的融资渠道,实施发现、筛选、撮合和转化的四位一体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联合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重点筛选与支持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发展前景项目。

(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加强沿线国家的合作平台建设,实施全方位、多领域的政府合作,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合作,积极引导苏州本土龙头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办合作园区,创建“一带一路”新兴产业合作新机制,起到产业改革试点和示范引领作用。深度融入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网络,通过相关行业协会和商会开展协调联络,充分利用国际技术交流与平台,引导本土龙头企业对接新兴产业国际间的共建与合作,推进本土龙头企业成立国际研发中心,构建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国际化新兴产业网络。主动参与国际化的新兴产业分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智能芯片等重点领域,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类施策,推动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化,积极聚焦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跨国公司。

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创建以基础研究为源头,以技术攻关为中心,以示范应用为核心,以成果产业化为抓手的原始和源头创新生态链。同时,需加快核心零部件原始研发能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攻关,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冠状病毒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