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独特文化建设助推地勘经济发展
2022-11-14牛金辉
牛金辉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之后,地矿文化建设逐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地勘行业广泛形成共识。如何全力推进地矿文化建设,建设独树一帜的地矿文化,使独特的文化浸润队伍,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聚力”,是地矿经济管理者必须深入研讨、力促发展的题中之意。
一、地矿文化建设的特点和意义
地矿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定范畴,指的是在地矿行业形成的特定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以所在国家、民族和地域为背景,因组织情况的千差万别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人人能感觉得到、人人说不清,却又无时不刻影响一个组织,可谓见仁见智。综合来说,组织文化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与发展紧密相关。组织文化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是发展的产物,且以发展为目的,并非为文化而文化。双方互为支撑,相互作用。二是不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组织文化的塑造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且随组织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三是与组织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组织文化有三种角色:领导者,通过个人因素自上而下对文化的内涵施加影响;传播者,中层管理者的理解程度对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接受者,职工对组织文化具有反作用力,或推进完善,或加速颠覆。可以说,组织文化牵引靠高层,推进在中层,落地于基层。地矿文化在地勘经济发展及行业经营管理中,意义十分重大,可谓举足轻重。
(一)地矿文化是发展之魂
地矿文化是发展之魂,能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展现地矿工作成就,讴歌职工奉献价值。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革,地矿文化在党建工作举旗定向的引领作用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凝魂聚力的作用,地矿工作的发展对地矿文化支撑的依赖度日渐提升。
(二)地矿文化是血脉之源
“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凝聚了老一辈工作者的光荣传统,“五讲五有”地矿新军(讲政治有坚定信念、讲发展有改革精神、讲专业有多元技术、讲传承有文化浸润、讲奉献有社会责任) 激励新一代地质人展现建设新征程的新时代风貌。
(三)地矿文化是宝贵财富
伴随地质事业70 多年来的起落发展,是地矿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先进性的源泉,是地质工作先行性、战略性、基础性的指引,是地矿精神的积累、传承和发扬,成为与地矿经济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地矿品牌和文化资产。
(四)地矿文化是力量源泉
地矿文化是力量源泉,是所有地矿工作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对自身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正确认识下,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念,是地矿行业独特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软实力。
二、地矿文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地质工作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壮大,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为祖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突出
1.鲜明具体的文化内容。以增强地矿文化实力、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助推地矿事业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特色、更加开放、促进发展的机制,加强地矿文化建设,用文化为发展凝聚正能量。在体制机制改革时期,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有助于增强地质工作者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了拼搏创新的能力和质朴达观的情怀。地质工作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伴随国家政策变化几经沉浮。地质人虽饱经风雨却矢志不渝,更是在市场竞争中锤炼出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地质人在工作中与严苛的自然为伍,与神秘的地球对话,却远离城市便利、亲人聚少离多,这种经历让我们对生命、对人生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养成了宽厚质朴、以苦为乐的旷达。
2.丰富稳定的文化阵地。通过建设地质博物馆、地质标本陈列馆、队(院)史馆,展示地质工作的辉煌历程、成果奖项,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扩大社会影响,成为地质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网站、内刊、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矩阵管理,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具备专业队伍素质的大宣传格局;因地制宜、创新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用先进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创造。
3.亮点频出的文化精品。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出一批具有地矿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宣传工作者深入一线,创作发表反映地质工作成就的长篇小说或报告文学,创作一批反映地质工作的文学、书画、摄影作品;选取创先争优典型案例,以舞蹈、歌曲、朗诵等独具特色的舞台呈现形式,打造具有地矿特色的文艺精品节目。
(二)劣势显现
1.文化载体有待优化。好的文化载体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表层,指的是物质生产层面的空间和行为环境文化,如硬件设施、外部形象、工作风貌等能明显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内容。二是中间层,指的是制度行为层面的管理文化,包括激发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规章制度与文体活动,能被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认知、认同、践行。三是核心层,指的是精神心理层面,包括凝练、上口的发展愿景、战略规划等,体现组织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当前,文化载体重表面、轻本质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否与单位和行业的历史、传统、经验、特点相吻合,另当别论。
2.存在文化断层。一是从纵向看,对地质工作的历史了解不多。地质职工对地质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一定了解,但对行业历史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基础重要作用还有待加强。二是从横向看,对地质行业现状认识不够。因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众多,技术手段专业性强,一定程度上“隔行如隔山”,各专业人员大部分只了解自己专业内的知识,缺乏对项目意义及行业发展水平的整体认识。三是从自身内部看,职工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属于工作范围以外的内容如管理制度、单位发展等了解不够。
3.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生就业力量有太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地质行业作为聚少离多、放弃优越物质生活条件的职业,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执着如一的坚守。一边是伴随地质行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对地质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不断加大,一边是年青一代对这一艰苦行业热情的锐减,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明显。
4.“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待加强。现有大多数组织文化建设理念是:设定单位发展目标,要求职工为之奋斗,但对职工的理想与诉求提及不多,没有将职工的发展与单位的发展有机结合,忽视了人的认同作用。
三、对地矿文化建设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地矿文化建设应本着求实求是的原则、创新融合的方式、超前长远的战略目标,应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符合现有的人文素养基础,符合广大干部职工对未来发展的良好意愿。结合当前地矿文化建设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纳入考核,从源头引起重视
建立健全地矿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将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做实做细,使其成为必备项而不仅是加分项。
(二)以人为本,尊重事物客观规律
正确处理“道”“德”“法”与管理的关系。“道”是下知有之,无为而治,尊重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是管理的精髓;“德”是亲誉之,看见、走进、感知普通人,知民意、惠民生、解民难,是管理的态度;“法”是管理体系,规范、服务生产经营行为,考核、激励工作绩效,是管理的方式。需要借鉴国内一流组织的实践经验,寻找推动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而改变人,在制度的执行与强化过程中,使文化深入人心,实现价值观念的“DNA”代代相传。
(三)人才导向,人人都是地矿名片
强调终身学习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把培训作为一种习惯和投资,培训人员专职化、培训工作系统化。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岗前培训。结合项目需要,提升技术人员基础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地质工作已呈现多技术手段融合创新应用的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懂多专业、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人才。二是提升综合素质。鼓励提升个人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以通用商务礼仪规范工作行为,提升个人形象与魅力。对社会来说,每个人都代表自己所在的行业、单位,都是一张宣传地矿文化的亮丽名片。三是注重经验输出与分享。除鼓励发表科技论文外,也可鼓励技术人员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创新,形成一个可分享的资料库,供其他人员查阅学习。结合地质人才培养规律,分时段规定提交输出资料的数量与质量,促进思考、学习和交流。
(四)先进导向,讲好地质故事
关注先进个体或集体在历史与事件中的典型性与带动性,强调真情实感在讲好地质故事中的重要性。以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和宣传方式,不断加深职工对地质工作及其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提升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豪感。建议职工多去野外一线接触最真实鲜活的事迹,鼓励一线职工多发现、总结、记录。总结创新,以不同的视角、形式弘扬正能量,多体现人文关怀,讲好身边人身边事,树立榜样,提升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提炼融合,充实地矿文化内涵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三光荣传统,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我利他”价值观,深刻把握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存在价值、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把正能量凝聚成职工高度认可的价值观,使其把自身的发展同单位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合力。以团结稳定的环境促进地质事业发展,以和谐的精神家园共建地矿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总之,地矿文化建设,应当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地矿文化创造,展示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气象,为现代地矿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