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

2022-11-14张宇迪

商业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精准人才

张宇迪,韩 越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一、研究背景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新时代,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我国现阶段处于由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实现乡村振兴的转型时期,乡村振兴无疑是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新时代农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乡村人才因其所具有的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科学素养的沉淀,将在此过程中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科技力量,促进乡村的资源、结构、体系等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型新型农村的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依靠人才、走人才振兴带动全面振兴之路,实现人才振兴带动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综合效益。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是使乡村人才资源获得比较优势,即实现乡村可使用的人才总量充裕、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化,且乡村人才整体素质达到高水平。

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才队伍正在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各地区各部门人才振兴的思路举措的初步确立。但对于实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绝对性进展以及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远景目标而言,现阶段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资源明显动力不足,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以及人才素质偏低的现实困境。

二、现阶段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人才总量不足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以及人才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虽然整体人才资源总量持续性推进,但人才资源城乡分布不均,与管理、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基本上是从乡村向城镇单向流动的形势趋同,人才资源也是城多乡少,使得农村成为了各种要素的洼地。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乡村的不充分是综合多方面的不充分,但人才资源是最短缺的,也是制约乡村建设与振兴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阶段来说,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普遍高于乡村,主要表现在城市的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水平和完善程度普遍高于乡村。物质条件制约下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也出现差距,进而影响到城乡人民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以及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乡村,其公众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上获得的保障,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而二者的差距也正是当代乡村人才选择就业地与居住地的标准。在乡村自身推力与外地拉力以及乡村人才观念的综合影响下,大批乡村本土人才向城市迁移就业,在城市出现人口数量猛增的同时,乡村出现了“空心化”,进一步导致农村专业人才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建设和振兴乡村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乡村振兴的全面性决定了其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既需要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等基础建设性人才,也需要社会服务、公共发展等乡村治理核心人才,在此基础上构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结构,用以科学、全面建设、振兴乡村。

本文所指的人才结构是人才结构中群体结构,即人才群体中各个体人才的组合联系方式,包括人才群体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能结构、年龄结构等。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结构在这几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短板”,且关联性极强。不同的知识结构决定不同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影响人员职能结构的资源配置。年龄结构虽然是不是决定因素,但也在人才结构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是衡量人才整体结构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乡村人才的知识结构来说,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综合决定的。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培养目标也因成才方向不同,所授知识的组成结构也不一样。乡村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人才大多为生产经营性人才,进一步导致专业聚集于生产经营,在乡村核心治理中,生产经营类人才资源远高于其他职能人员,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公共发展专业和职能部门的人才资源短缺,作为乡村治理的创新创业的核心人才匮乏,进一步表现为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也就是人才结构的不合理。

(三)人才素质偏低

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高质量人才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动力之源。人才素质,包括个人所具备的先天生理条件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稳定的后天生理特点、思想行为和潜在能力等。主要包括身体状态、思想意识和文化技能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乡村人才素质偏低指的是乡村人才在思想意识和文化技能方面较城市人才的素质低,表现在知识老化、创新力差、带头示范效应较差、劳动力和智力水平低等几个方面。知识老化主要指的是乡村人才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无法有效指导产业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公共发展,振兴是消除绝对贫困基础上的又一高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是需要不断创新以顺应实际发展的理论知识的。在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一段时间重点工作任务的乡村振兴更是需要创新驱动引领,才能实现长效发展。目前乡村人才中正是由于知识老化导致其创新力差,无法为人才投身建设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前景,因此无法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人才,就无法形成示范效应的典型成功案例,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人才资源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以及人才素质偏低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乡村的建设、振兴过程中的症结。能否有效发挥人才优势,解决现阶段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为乡村振兴赋能赋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三、针对当前人才振兴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本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外来人才引进长效机制

乡村人才,是指长期生活、工作在乡村的各类人才,在地域上可分为乡村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在范畴上包括农村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主力军。针对上文中的人才总量不足的困境,应找到人才数量以及种类不足的缘由对症下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主力,地方政府一般首选优惠的人才政策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从而提升地区人才吸引力。为确保对策的精准有效,以乡村人才的地域为划分标准,对乡村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两个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

首先,对于本土人才,应创新本土人才培养机制。长效培养机制,主要抓住“长效”和“培养”这两方面。长效,即长期有效,即培养模式、引进模式、队伍建设等相关培养机制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具有稳定性、适用性、影响力。同时也将长期有效贯穿于培养机制始终,在培养之前,就要“留住”外乡就业以及外流的本土人才,为自主培养储备人才数量。“留住”要从加强农村自身对人才的就业拉力率先入手。从物质条件上,要提供给人才就业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硬件上加强相应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上加强公共服务以及政策倾斜,同时利用好国家相关扶持资金,积极立项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链的带动下形成以产业带动人才,人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为产业聚“才”搭建平台,为产研结合体系和优化整合打下基础。就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而言,应从机制源头规范先行。第一,精准统筹培养对象。精准统筹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人员数量配比、人才类型、专攻领域等,保证在精准识别乡村所需人才资源基础上,精准搭建人才体系,以形成乡村建设人才队伍的合理配比,进一步推动合理的人才队伍和完善的人才体系的建设。第二,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精准规划,统筹建立长期培养规划与短期培养规划相结合,走短期为巩固脱贫成果,长期为乡村振兴的路子,同时将乡村建设的近期发展目标与远景发展目标相统一,在对本土人才水平进行综合考核后实行周期培训制,即根据接受培训的主体的掌握的熟练程度采取不同培训周期。第三,在乡村人才培养保障制度上要下功夫,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和行之有效、管理有力、监管到位的培训组织,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对于外来人才,应创新长效的引进机制。人才引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走之路,乡村在引进人才时也应利用本地优势和国家政策对各方面、多领域、全方位的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在一定的引进机制下实行引进,从而激发外来人才的投身农村建设与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外来人才,从地域上来说是区别于本土人才的“地缘情结”;从其社会影响力来说,是乡村发展的科技力量支持,其在整体上有别于本土人才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因此,在对于外来人才采取的引进政策上,要从多主体入手,才能实现长效引进。第一,从政策引人。外来人才有别于本土人才的地缘情结,因此正确有效依托相关政策才是引进外来人才的有效拉力。依托政策优势,建立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事业和福利待遇,申请相关项目和投入基金,其中包括对外来人才的补助资金、专项科研资金等。第二,从环境引人。在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良好的文明乡村发展道路,使新时代乡村能为外来人才进行科研和投身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从文化引人。以文引人,以文化人。利用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文化资源以及文明乡风的工作氛围,打造乡村地域文化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乡村魅力,进一步吸引有识之士投入乡村建设。

创新本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外来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也是乡村在自身建设过程中不断补足自身短板,不断为新时代人才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广阔的就业平台的过程。人才振兴,需要建立健全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以真正留得住本地人才、引得来外来人才、不断提升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队伍的水平。

(二)搭建合理的人才结构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指人才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能结构以及年龄结构上的人才配置合理。在乡村振兴中,合理的人才结构,即乡村治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在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公共发展多个专业和职能部门的人才资源配置上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振兴主体,也就是新时代的各乡村要用好、用活人才。

首先,乡村的人才队伍搭建要避免“断层”,保证行行有人。而行行有人,就需要在培养和引进时将目标人才群体精准定位,精准定位群体模型、群体区间、群体范畴。第一,应提高引进人才的门槛,引进不是盲目、毫无规划的引进,是要在国家政策下结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培养和引进本地所需的懂技术、懂农业、懂市场的人才。第二,创新培养和引进模式,建立精准培养和引进模式,千方百计引进为乡村自身建设所用的人才。党和政府向乡村真授权、将权授到位。同时,乡村作为用人主体,在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下引进和规划人才才能真正用好人才。各地统计本地缺失人才类型,精准识别缺失人才,精准培养、精准引进,精准管理,对症下药,避免人才浪费。第三,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制度。对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应加大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力度。物质上加大补贴力度、扶持资金投入以及相关建设资金等,保障人才个人以及建设过程的物质供给。同样,在精神上也要人才给予一定奖励激励,如进行定期职称评定和工作先进人物表彰等。但同时要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薪酬待遇等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尺子。第四,实行政策倾斜,为外来人才营造“家”的氛围。可以为外来人才的工资、住房、子女随迁及工作安排等方面实行政策倾,给与一定优待,让其全身心、无后顾之忧的投身乡村振兴,与本土人才一同为乡村振兴建设造血、输液。精准培养和引进保证人才资源的群体配比总量,进一步的精准管理方式,是人才合理结构的有效保障。

其次,建立精准的乡村人才队伍管理方式。第一,健全村集体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一村内实行统一责任制。项目开发、人员动用、经费使用等应由责任主体,设立相关部门,统一分配。精准划分部门管辖范围,以建设项目的成效为“军令状”完标标准,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第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要从评价主体和人才两个维度进行改进。就评价主体而言,应设置不同评价标准,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譬如特殊人才,就应用特殊标准对其进行评价,以人才自身能力和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为第一考量标准。对于人才,还应积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即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身的择业就业观、对乡村建设的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使命意识,是其能否留在乡村建设、发挥自己建设才干的前提。在能力+实际的评价标准下,引导人才树立“价值、能力、贡献”的就业观。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导下,用爱国之心、报国之心,担起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合理的人才管理方式和人才评价体系是合理人才结构的保障,而合理的人才结构也是全方位、多领域、各方面共同振兴的基石。在乡村提供的广阔天地中,人人皆可成长,人人各尽其才。新时代人才,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也要牢记应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做祖国建设的坚实支撑。

(三)制定分层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我国现阶段乡村人才素质低下主要体现的知识老化、缺乏创新力以及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差的三大问题,应以提高乡村人才的素质为目的,制定和创新立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首先,设置新兴产业知识以及技术培训课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对于知识老化的乡村人才群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申请设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成立或邀请专家组对当地地理条件等进行勘测,找到适合本地生产发展的产业业态,根据业态设置相关培训课程精准设置,采取“赛马”制度、精准培训并统一考核,考核成绩的“优秀代表”在定期开展的座谈交流会与大家共享经验,并可按照一定周期进入学校参与课程讲授,带动当地人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统一多方综合提升人才创新力,形成“创新大脑”。缺乏创新力的乡村人才群体,可分为传统农民和高校毕业生群体。第一,传统农民的创新力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以及接受培训程度有限,较新时期职业农民仍有一定差距。提升其创新力,要以政府引导、社会环境和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三管齐下。政府制定的鼓励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一定的物质补贴和经济支持会激发其创新兴趣,在社会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大环境以及创新氛围熏陶下,形成“人人争做创新先锋”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农民群体参与其中。领导干部以及创新创业典范的身体力行和成功案例,则会形成创新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本土人才加强创新意识灌输,让农民懂得创新理论,用以指导创新实践。第二,对于农村学生群体,重点以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联合为主。在家庭方面,在孩子成长为人才群体之前,应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保护和激发,完成启蒙创新的任务。在社会上,需要社会整体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在相关法律规范下,制定相关创新创业政策,设置一定创新创业基金等资金支持和表彰评定等精神激励双重机制。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输送基地和培养主阵地,对于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以及投身乡村建设的意识灌输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在课堂设置上,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创新环节和上课模式,开发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给予表扬,形成示范效应,带动集体思考,集体质疑、集体发问。重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科学探索”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索性试验,实现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训探索习惯以及形成探索精神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乡村振兴是促进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高起点,但要实现到乡村的全面振兴并非一蹴而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坚持党管人才的根本制度下,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人才成长、人尽其才、人才各展其能以及人才脱颖而出等长效体制机制,为实现产业聚“才”,在合理的人才结构下培养、引进和提高优“才”,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精准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外宣媒体该如何精准发力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我国乡镇企业人才资源建设研究
毛遂自荐
高校人才资源主权论
人才资源与企业经济的关联性探究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