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智慧”指引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

2022-11-14

商业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新区主体人类

王 兵

(天津滨海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天津 3003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理论、历史、实践相统一的智慧成果,其内在的思维逻辑不仅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同时指导着我们在更多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在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科学运用“生态”建设思想方法,对正确理解科技与产业、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智慧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内容,吸收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延续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武器,蕴含着浓厚的智慧,即生态建设中的科学思维、认知方式和工作方法。

(一)揭示了生态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牢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用人类发展的过程和经验为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根基,其所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正是这一特征的重要体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共生。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才会同样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开展生态建设一方面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使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

(二)揭示了生态建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才能推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自古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其实质反映的是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产、生活的资源,人类与自然界相伴而生。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从自然中获取初级生产、生活资料;到了现代社会,人类依然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资源,而且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断加深,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其重要性有增无减。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往往可以为一个地区直接带来经济或社会效益,自然环境已经上升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三)揭示了生态建设是打造生命共同体的现实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生态系统中,自然万物息息相关,打造生命共同体,实现万物共生共长,才能实现自然界不断演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界,因此,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进步都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这里的“天”,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天命”的含义。儒家思想认为,对“天命”要心存敬畏。这种敬畏就是对大自然的规律、对绝对道德的敬畏。人类存在伦理秩序,自然界存在自然秩序,人类都要敬畏。人与天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二、用生态智慧指导产业创新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自然生态系统即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和动态平衡系统,这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机理和运行特征上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共进,形成动态平衡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显著共通特征。

(一)根植性

产业创新主体是一个生命体,其成长过程与自然界的生物体相类似。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长依赖于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优越,生物体生长得好,自然环境恶劣,生物体生长困难。对于产业创新主体来说,外部环境也是其成长、发展、壮大的基础。产业创新主体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创新载体、创新人才、运营资本、创新文化等多个方面,统称为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主体必须根植于产业创新环境中,从环境中获取营养。

(二)协同性

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并不是孤立的,都要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食物链、能量链、信息链等不同的系统。一方面每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其它生物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各系统中获取养分,满足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系统内各个构成主体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各种生物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全系统的协同共生。产业创新主体也不是孤立的,他们存在于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等系统中。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产业创新主体必须满足关联企业的现实需求,解决产业链延伸的现实困难;各产业主体相连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息共通共享,形成创新链和信息链,保证系统内各个创新主体都能从产业创新系统中获得必要的创新资源。

(三)可塑性

人类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可以塑造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殊群体,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不断适应自然条件,直接或间接的被大自然塑造。产业创新主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周围政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既包括众多产业创新主体,也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等众多其他主体,各级政府也是其中之一。政府可以为产业创新主体提供必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通过出台人才、配套、产业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方向,对产业创新主体提出具体要求,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与监督,完成对产业创新主体的“型塑”。产业创新主体则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方向与内容,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产业创新主体自身的“神塑”。

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两者间的内在共通,使得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同样可以用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关键在于对这种“生态”智慧的吸收、提炼,转化为能够推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思想,形成推动产业创新的实际推动力。对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在推动产业创新中,一是要深刻领会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认识到良好产业创新生态能够推动各类产业创新主体融通发展。二是要清楚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对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支撑作用,坚持以良好创新生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三是要始终秉持打造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因此,对于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对产业创新生态环境进行调整”的功能,做良好产业创新生态建设的主导者,将产业创新政策作为重要手段,不断加大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加快聚集,保证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创新。

三、用“生态”智慧指导高新区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

国家高新区是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的特定区域,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资源密集,产业基础扎实,开放程度高。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和要求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创新之路,是所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主体责任部门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为高新区推动产业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向指引,最基本的路径便是打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一)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物种”

1.壮大企业群体规模。企业是产业创新主体的基石,只有不断增加企业数量,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壮大高企群体规模,才能培育更多产业创新主体。完善雏鹰、瞪羚、科技领军企业的培育机制,打造高成长企业梯队,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平台化发展,面向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创新生态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中小企业爆发式增长,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产业链企业不断壮大。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出台更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内生动力,引导企业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围绕前沿关键技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形成集成创新能力,使创新活动个体的创新成本降低,效益最大化。

3.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产业创新体系的实质是联系,即促进体系内的各主体间建立紧密联系。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围绕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不断创新组织形式,集合更多科研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由此推动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提供产业创新生态“养分”

1.盘活产业创新资源。通过院地、院校、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引聚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创新资源,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支持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兼职招聘、决策咨询等方式引育行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引聚人才在人才落户、人才购房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支持企业与高校畅通人才培养渠道,培育高层次、急需性优秀产业人才。

2.发挥金融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创投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推进产业创新,打造覆盖科技型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支持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持续创新,支持企业发展。

3.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与产业融合模式,集聚技术交易人队伍、投资机构、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积极对接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将高端科技成果转化至企业,促进企业加速缩短产品研发转化周期,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和水平。

(三)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环境”

1.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提倡企业家精神,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支持企业开展内部创业、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平台、建立创新容错机制等方式,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创新、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对企业知识产权维权给予重点支持,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加速引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专利评估、专利导航、专利预警以及运营等高端服务,建立全面、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3.强化区域协同。突破地域空间限制,探索高新区与其他创新区域之间的协同联动方式,推动高新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融入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圈中,串联区域间产业创新资源,促进高端资源持续向高新区流动,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4.深化产城融合。挖掘高新区成熟区域发展潜力,以夯实区域产业基础、推动形成特色产业生态为目标,实施城市更新工程,以生活城市为标准,推进产业与城市建设进一步融合,用产业生态赋能城市发展,用城市功能激活产业活力,打造产业创新生态“承载区”和“标志区”,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和流通,推动产业创新往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高新区主体人类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何谓“主体间性”
人类第一杀手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