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阈下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探析
2022-11-14顾雅婷
陈 鹏,顾雅婷
(1.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颜色,是美好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们的期望。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进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正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迈进,是对习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动诠释,也是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在于是否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在于它能否充分满足人们对更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 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不但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向的“好”,也迎合了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的期待。
一、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面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之后又在党的十九大上,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目标之一。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使得实体经济更具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持新旧动能转换,践行经济发展新理念,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自然和谐的双赢。
(一)制造业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回溯历史脉络,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从原始文明时期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顺应自然,都走着一条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但自从18 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愈加强烈,人类中心主义的传播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导致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不断发生,人类才能永远生存在地球上。 在当今社会,人们被追求剩余价值所驱使,对自然的利用已经明显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人们意识到这一过程已有了严重的不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因而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必须也必然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发展全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局面有了新的面貌。
(二)制造业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快速增长阶段向优质发展阶段转变。 当前,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需要低成本且劳动力丰富的企业数量正在慢慢下降,这迫切要求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综合国际制造业发展态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现实做出的战略部署,这一部署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也是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效益与自然生态效益的关系,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国的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依据疫情下常态化发展的各种举措,我国的经济社会依旧稳步发展,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这一态势。 为了追求绿色、谋求高质量发展,维护自然生态的长久文明,我们要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落后产能,需要不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使得产业的发展能耗越来越低、污染越来越小、收益越来越高。
(三)制造业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
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量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从长远来看,制造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十年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 同时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能源的枯竭、气温的升高,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压力有目共睹,绿色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我们要摒弃传统制造业增长方式,减少高消耗高污染量的扩张,以投入创新要素的方式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促使制造业与信息管理技术发展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以绿色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标准之一,这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前进方向,也是不能绕过的未来走向。
二、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这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伴随着资源环境的不断约束、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生态困境、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从物到人方方面面催促着我们加紧步伐,促使我们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践行经济发展新理念,更好地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自然和谐的双赢局面,孕育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
(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
当前国内庞大的人口对已经脆弱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自然资源经过长年累月的采伐已日渐枯竭。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大大地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低端制造业,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尤为深重。 国外学者皮奥瓦尼·基娅拉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进行的,它一直是以资源的密集使用为主要特征,同时对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往往没有经过处理,被直接排放到土地与大气中,导致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近年来,由土壤污染引起的集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 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促使着我们思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法。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面临生态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辅。 所生产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占比依旧不高,这就使得国内生产的产品没有相对优势,在世界范围格局中,仍旧处于制造业供应链的底部。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随着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打开,我国开始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 中国外贸出口是一个完全宽泛的出口格局,经过40 年的发展,对外出口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的种类大大增加,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但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我国企业生产出口的产品仍以密集型劳动产品为主,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比例仍比较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出口企业市场环境相对集中。
当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中仍处于低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还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此外他们还主导着产业标准的制定、贸易准则的制定等关乎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件。 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付出了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沉重经济代价,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已变得更加明显。 如何实现我国产业体系的升级换代,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迫切要重视的。
(三)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最包容的民生社会福祉。 从生存到生态,从衣食住行到环境保护,人们对清洁水、绿色食品、新鲜空气、优美环境的生态需求更加迫切。 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废弃污染物的排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所生活学习的环境的要求也日益迫切。 近年来,对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为人们营造绿色优美的生活环境,不断以更丰富、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三、 制造业绿色转型新路径
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产品竞争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产业集聚能力等方面着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绿色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政策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绿色发展意味着增长模式的实质性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可靠的保障是“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为了使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点和终点,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到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出台的《中国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再到联合国约翰内斯堡会议之后制定的《新世纪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1979 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它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了法制轨道。 现如今,为了使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 年4 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彻底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 通过制定一系列旨在改进政策执行和实现既定理想的标准、机制和评估,系统地解决政策执行的障碍。 引入奖惩政府官员的新方法,摒弃“经济增长为唯一标准”的官僚文化,引入终身责任制,将环境违规记录保存在官方档案中,是唯一的途径,生态文明不再是一个空洞模糊的口号。
(二)以科技创新提升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速度
当前,对制造业发展做出大部分贡献、占大部分比重的仍然是传统的低端产业,投入产出比的低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质量,甚至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业定位。 经过多年低效益的发展,当前注重高端产业、高端价值链的发展已刻不容缓,这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符合时代潮流进步的方向。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经济正在不断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流通为主体、国内外流通相互作用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在新的形势下,培育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就像习近平2014 年11 月2 日在福建调研时所说,“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对此,在新形势下,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这一重点发展战略,以创新为主导,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在市场中的科技竞争力,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同时,也要重视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产业发展上,从而形成科技进步与产业良好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同时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也反哺与敦促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经济建设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向更高处、更深层次迈进。
(三)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产业链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持续推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转型,加快发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等一系列方式来实现,从而使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与创新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进。 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需要通过创新来助力,如:加快我国工业企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促进中国制造业渗透应用,从而助力产业链水平向高端迈进。 在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同时,不断完善制造业产业链建设,根据制造业的特点和需求,明确产业提升的方向,补齐重大短板,实行“补链”工程,延伸链条、强化链条,使得整个产业链自主可控,增强竞争力。
同时,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政府在提升产业链水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策的引导与保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政府而言,需要搭建良好的平台,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产业链中的上游或下游企业促进资源共享,促进上游或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公司在整条产业链完善和推进中的作用,以大公司的集聚效应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的落户,弥补产业链短板之处,促进产业的合作和分工;引导企业与当地大院大所的强强协作,加强专家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导,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社会风气,增强产业链长时间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
四、 结语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新的实现路径以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来描绘生态文明的蓝图。 现阶段,如何提高国家绿色发展创新与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要持续研究的。 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文明的战略定力,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要目标,以社会生产生活不影响人类生活环境为主要方向,以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转型为主要路径。 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是实现两大百年目标的唯一途径,关乎着全体人民的利益。 为了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由大工业大污染性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的正确模式,虽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深刻地知道,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企业发展社会生产,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不只为我们当前的生活造福,同时,它为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