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翻译理论下的信息型文本翻译研究

2022-11-14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原文译者译文

毛 颖

(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德国翻译理论家克塔琳娜·莱思(K.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文本类型理论将待翻译的素材分为三类: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和呼唤功能型(Vocative Text)。每种类型的文本都具备不同的语言功能、传播目的和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不仅仅限定于语言转换的过程,也包括译前的准备工作和译后的审校工作。在翻译前充分分析原文文本,确定翻译的目的和风格,译者的语言转换工作也能事半功倍。

非文学翻译在各类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非文学类文本作为典型的信息型本本,其翻译标准应以忠实、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为主。皮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作为经典的主流翻译理论,对非文学类翻译实践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所选取的案例包括以科普为导向的报告(摘选)和经贸类文章,对原作作者而言,旨在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和与经济相关的信息。对译者而言,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读者传达相同的信息,能与原语读者阅读时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

选取经贸类文本和科普类文本作为信息型文本的研究载体,归纳总结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可采取的翻译技巧。

一、理论框架

根据莱思的文本分析理论,每种类型的文本都有自身的主要功能。对于信息型文本而言,“真实性”应当放在首位,即文本的核心语言功能是传达信息。无论是阅读原文还是阅读译文,读者应当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文本的表达形式。信息型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文字的表达中多不会参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学术文章、新闻报道和其他非文学题材是信息型文本的典型代表。基于信息型文本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优先表达原文信息的翻译方法,要保证译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最快速地抓取信息。

纽马克先生在译语读者的阅读视角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语义翻译讲究使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交际翻译是对目的语进行语言结构重组,尽量保持译文的流畅度。语义翻译将语言的表达功能放在首位,要求译者有效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和表达形式。交际翻译更看重语言的交际功能,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但要求译文语言流畅地道,充分传达原文的信息。对译者来说,在交际翻译的理论指导下,可以适度调整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语序,达到译语读者全面接受源语文本信息的效果。而对于译语读者来说,应当思考和把握原文的意义,理解原文的表达效果。交际翻译试图在译语读者身上产生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根据上述定义,交际翻译应主要用于呈现原语文本。根据纽马克的理论,大多数非文学写作、新闻、信息性文章和书籍、教科书、报告、科技写作、非个人通信……都属于适合交际翻译的典型材料。

在交际翻译中,文本内容比文本结构和语法更为重要。为了准确传达文本信息,译者可对译语文本进行合理的重新排列,并采用信息包容度高、易被接受的搭配,翻译出地道的译文。但句子重塑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再造。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都遵循忠实原则。

二、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原则

“虽然语言兼具三种功能,但是三种功能不可能均衡地体现在每个文本之中”,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文本的主要功能在翻译后不受偏离。

(一)忠实原则

信息型文本的传播特征主要是向读者传达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晚清的严复提出“信达雅”中的“信”,再到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时“尊重原作”,对于忠实原则的探讨从未停止。忠实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翻译”层面和“翻译活动层面”,即面向原文意义的“忠实”和面向读者的动态“忠实”。无论从何种层面解释忠实原则,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都要基于原本所传达的根本信息,不能随意篡改中心思想和揣测作者意图。

(二)准确原则

信息型文本的语言功能是传达事实与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准确性不仅包括译文用词严谨,表达恰当,还包括正确无误传达作者写作意图,尤其是政治类和新闻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专业术语、数据、缩略语等要有更精准的把握。同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因此,译者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在保证原文信息传达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在情感和信念上不冒犯译语读者。

(三)严谨性原则

严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译者的翻译态度;二是翻译过程的用词严谨性;三是行业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信息型文本的素材涉及各类非文学作品,其中教材、科技报告、政府白皮书、对外政策、经贸文章等多为信息密集度大的材料。此类材料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行业缩略语、特定背景下新增词汇、数据,在翻译过程若出现错译漏译,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翻译此类信息型文本时,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行业背景知识,还要保持严谨的翻译态度。

三、翻译技巧分析

纽马克认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文本类型(Type of Text)、读者身份(Nature of the Readership)和翻译目的(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本文选取经贸类文章和科普类文章作为案列,对照分析原文和译文,归纳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技巧,以达到全面、准确、无误传达信息的效果。

(一)增译法:补充隐含或缺漏的信息

源文本中一些被省略但隐含的词语需要在目标文本中按照汉语的习惯性表达方式进行补充。添加的内容应忠实于源文本,其目的是使目标文本更流畅,更完整、准确地表达源文本的思想。

案例1:

原文:A bank capital is required as a cushion to absorb losses,which should be borne by shareholders rather than depositors.

译文:银行资本被用来吸收损失,这些损失应该由股东而不是存款人来承担。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是英语中最常见的从句之一,用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中心词的状态。原文的主句描述了银行资本的用处为吸收损失“loss”,为了进一步说明损失“loss”的承担对象,用以“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来补充说明,此处的“which”指代主句中的“loss”。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资本损耗的承担者,不混淆原文中银行资本“bank capital”和损失“losses”的作用,译者在顺译了主句后,添加了“这些损失”作为从句的主语,补充说明股东和存款人承担的是损失而不是银行资本。这体现了经贸类文本的严谨性。

案例2:

原文:It's unlikely any scientist will collect such detailed data again,given the dubious ethics of keeping children locked up in an experimental nursery for so long.

译文: 任何科学家都不可能再次收集如此详细的数据,将儿童长期关在一间实验性质的疗养院,这种实验的伦理备受质疑。

原文中的“dubious ethics”指代后面的“keeping children…so long”,由于此部分包含信息较多,在译文中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为了让“ethics”更加具体,读者在阅读是不对“伦理”的具体指向产生疑惑和怀疑,在“伦理”前添加“此举”作为定语,紧跟在“keeping children…so long”“将儿童长期关在一间实验性质的疗养院”之后,使信息传达更加准确和通顺。

(二)倒译法:重组句子顺序,重要信息前置

倒译法的使用基础是汉语和英语之间逻辑关系的差异。英语的一个特点是把意义较弱的部分放在意义较重的部分之前,叙述或描述放在结果或结论之后。但汉语与英文相反。

案例1:

原文:Banks should engage in a credit analysis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source of repayment prior to purchase bonds,using their credit standards.

译文:在购买债券之前,银行应该使用贷款标准进行信用分析,以确定并评价还贷的来源。

原文结构清晰,由主句和现在分词作非谓语构成,描述债券购买的前期工作。译文中有两处倒译:一是将原文“prior to purchase bonds”前置到译文句首,二是将原文非谓语“using…standards”提前到译文的谓语“进行(信用分析)”“engage in”前。“prior to purchase bonds”的结构是英语中的后置定语,起到修饰作用,在翻译时译者把后置定语提前句首,在译文中用作条件状语的分句,符合汉语“先描述后结论”的语言使用习惯。在本句中,“using…standards”的非谓语结构是手段,银行进行信用分析(“engage in”)是目的。在银行评估债券购买人的偿还能力时,要进行信用分析。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译者采用了汉语中“手段+目的”的结构,使译文更加直接明了,体现银行业流程的严谨性。

案例2:

原文:It does seem possible for humans to learn a specific appetite that will correct certain imbalances…

译文:人类研究某种特定的食欲,弥补某类身体失衡,这并不是天方夜谭。

“it is (seems)… to do…”是英语中一个特殊的句式,“it”是形式主语,并无实际的含义,只用来保证句式的完整。句子的真正主语位于句子后半部分的不定式结构“to learn…”,用来表达核心的意义。真正的主语“to do…”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分析,“It does seem possible for humans”描述的是事情的结论。而在汉语中,结论通常在分析之后。根据这个规则,应该先翻译真正的主语“to learn……”,随后翻译 “It does seem possible for humans”。另外,形式主语“it”在翻译成“这”,有时甚至在翻译中直接省略。

(三)拆译法:意群拆分,减少阅读障碍

意群是一个翻译单位,以词素、词、句子、段落和语篇等区分不同信息。英语和汉语相比,句子有固定的语法模式,不同信息间的衔接要严格循序语法,如使用连词、从句、另写句子等方法连接句子。英语在句法上有一个基本特征:主句包含主要意义,非谓语、各类状语和从句等表达次要信息。汉语在信息衔接方面更为灵活,句子内部各类信息的排列组合包容度更大。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注意意群的拆分,避免信息的堆砌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

从英语句法上讲,形容词性从句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后带连接词(或省略),而汉语通常将形容词性的成分放在修饰的名词之前,带或不带“的”。从语义上讲,汉语形容词性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修饰或限制名词,而英语形容词性从句的作用范围更广:它可以表示限制或非限制,添加描述或解释,表达原因、结果、目的、条件 或让步。

原文:One of the rickets sufferers was offered cod liver oil,which he took the occasional glug of,but...

译文1:其中一位患有佝偻病的孩子会得到偶尔他大口吃下的鱼肝油;……

译文2:其中一位患有佝偻病的孩子会得到鱼肝油,有时一饮而尽;……

在译文1 中,定语从句被翻译成的形容词词组,基本符合“形容词+名词”的汉语惯用表达方式。然而,译文1 在“……的”结构中包含了过多信息,造成了阅读和理解障碍。确切地说,原文中有两个主意群(主句和从句)。译文2 打破了译文1 的结构,将定语从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分句,单独解释其中一个主意群。译文结构清晰,意思表达流畅。

(四)转译法:巧用词性转换,增加语言灵动性

名词化现象在英语中很常见,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名词,或是带有动作性质的名词,如maintenance(动词原形为maintain)、agreement(动词原形为agree)、resemblance(动词原形为resemble)。此类名词本身可以表示某种动作的发生的状态,名词前往往有have、make、conduct 等具有广泛意义的动词搭配。然而,汉语更喜欢在一个句子中使用一系列动词,在动作的表达上更为直接。鉴于这种差异,翻译时需要进行词性转换,英语中的动词名词化现象在汉语中往往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动词。此外,为保障译文的信息准确度和形式流畅,英语中的形容词可以转换为汉语的副词、动词。

原文:She was the first to point out that the real secret was her choice of the 34 foods—all unprocessed whole foods.

译文:戴维斯医生率先指出,真正的奥秘是她挑选了34 种均未加工过的全食。

原文中的“the first”和“choice”在译文中翻译成动词。“the first”有第一的意思,在原文中隐含了“the first woman”的意思,如将此句翻译为“戴维斯医生是第一位女性,她指出......”,译文生硬,信息冗赘,有过度翻译之嫌。而在汉语中,动词“率先”与“第一”意思相同,放在“point out”“指出”前,更为简洁。原文中名词“choice”有“选择、选项”的意思,为了使汉语译文更加流畅,此处转换为汉语的动词“挑选”。在原文中,“her choice of the 34 foods — all unprocessed whole foods”是一个带有同义解释的结构,译文中翻译成一个独立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S+V+O”)的句子。

四、结语

结合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忠实原则、准确原则和严谨性原则,着重面向译语读者。交际翻译的目的在于对译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接近甚至相同的阅读效果,译者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拆译法、转换法、倒译法、增译法等翻译技巧,以达到充分传达信息的效果。

猜你喜欢

原文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