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电子商务能否促进城乡融合?

2022-11-13贺建风

产经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城乡水平电子商务

屈 迪 贺建风

一 引 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关系从传统的二元分割结构逐渐向新型融合发展模式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推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21世纪初以来,随着我国城乡统筹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明显提升,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开始缓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重塑城乡关系,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并提出要将城乡融合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中。相较于此前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战略而言,城乡融合发展更能凸显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耦合作用,也更加强调了发展乡村的重要性。

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乡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回顾和城乡融合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张海鹏(2019)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变历程,总结出城乡分割的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逐渐走向融合的特征;金成武(2019)探讨了当代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城乡融合的启示,提到城乡融合发展不是要求城乡间呈现出高度相同的外在形态,而是在同一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内,形成优势互补、供需平衡、收入水平趋同的状态。第二,城乡融合案例调查。代表性研究有:张海朋等(2020)以环首都地区为例对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首都地区城乡融合协调度的差异源自于北京与环京三市的经济发展差异;董世洪和郁建兴(2021)选取浙江省海盐县和陕西省千阳县两地进行调查,阐述了两个城乡融合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县域在农村居民市民化问题处理上的公共点。第三,设定指标体系测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刘明辉和卢飞(2019)从“人的融合”“地的融合”和“资本的融合”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总言之,现有文献主要是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和水平测算来探讨我国城乡融合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路径,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城乡融合水平影响的详细研究鲜见。

近年来,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使我国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变得更为频繁,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就业方式(崔丽丽等,2014)。凭借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电子商务已成为大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资金不足、传统销售渠道受限的农民来说,电子商务无疑打破了传统农业销售模式在地域上的限制,使农产品销售可通达到全国甚至海外。借助电商平台,农民可以直接与市场需求方接洽,进而主动掌握销售渠道和用户信息,摆脱以往只顾盲目开展农业生产的窘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不但提高了城乡主体参与市场的积极性,更助推了城乡之间要素的融合。随着交通条件和网络通信设施的不断改善,“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6.1万亿元增长到37.2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3%,农村网络零售额由0.89万亿元增长到1.7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1%,为全国平均增幅的2倍多。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电商已经成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之一。农村电商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其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乡村新经济的发展质量,更可能关乎到城乡融合战略的顺利实现。近年来党中央也高度肯定了电子商务的作用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4月20日在陕西省柞水县考察时强调,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在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有可为。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明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的新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促进作用的理论假设;随后使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各省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结果表明指数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数值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在得到城乡融合测算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中的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寻具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机制为商品均衡价格、创业活跃度、信息流通水平等;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城乡深入融合的对策建议。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研究背景,从产业融合、生态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和人的融合五个维度重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现有关于推动城乡融合实践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后文内容安排为: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四部分是变量、数据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算,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第六部分是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建议。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影响的理论思考

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电子商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经济模式,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城乡信息流通的效率,而且在推动产业链整合(Chang et al.,2015)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李健琴和孙薇,2020)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下面将从电子商务的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阐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从投入层面来看,加大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有效打破乡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的困境,促进城乡要素的高效流通,改善城乡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硬件。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系列加快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文件,2014年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当前,关于加大电子商务投入的政策主要围绕完善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和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构建是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两者均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通过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加速资源和要素的融合互动(夏振荣和俞立平,2009),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阮怀军等,2014)来促进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有利于城乡进一步融合;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构建可以形成“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高效流通领域服务体系(张晓林,2019),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城市高水平物流对农村低水平物流的辐射带动作用(刘宝,2008),这将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要素流通和城乡共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从产出层面来看,电子商务的产出主要表现为网络平台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新模式下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可以通过促进城乡要素供需平衡,进而通过提升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率来加强产业、经济等领域的城乡间相互融合。电子商务加速了供需双方对接,拉近了买卖之间的距离,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产品信息,特别是对于农产品而言,电子商务有助于农民更便捷地获取市场信息,使农业生产模式从自主供给型转为需求导向型(邱子迅和周亚虹,2021)。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地区商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均明显提升,有利于实现人口从城市往农村的逆向流动,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等关键生产要素的城乡融合(王领和胡晓涛,2016)。此外,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以及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乡村经济模式的转变,更带来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市(含城镇)与乡村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发展。综上,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研究假设1:电子商务的投入和产出两端均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分析

由于城乡融合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渠道表现出多维度特性。结合已有研究可知,电子商务可以通过降低创业门槛来提高收入水平、提高物流水平来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网络状态来加强信息流通以及降低均衡价格实现消费升级等四个途径促进城乡融合(见图1)。具体而言,首先在“大众创业”和“互联网+”的双重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然成为自主创业的首要选择。平台网络的出现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为创业者提供了更优良的市场条件。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创业的门槛更高,电子商务可以通过改善农民的知识存量、知识获取路径以及知识的有效性来激发其进行创业选择(王金杰和李启航,2017),而创业活动又有利于促进城乡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孔祥利和陈新旺,2018),进而加速城乡融合。其次,电子商务与物流业是共生共存的协同发展关系,电子商务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带动了物流业的逐渐演化升级。物流业高速发展能有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经济环境运行成本进而实现城乡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王鹏,2021),因此,“环境效应”是电子商务促进城乡融合的另一个中介机制。再次,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善了城乡信息网络条件,同时也调动了城乡居民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积极性。电子商务具备信息沟通功能,可以消除信息在时间和地理区位上的差异(Glavas和Mathews,2014),即使是农村居民也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获得商业、技术、服务方面的动态信息,因此可以通过“信息效应”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降低了消费者的搜索成本、促进市场竞争、加速商品市场的整合,进而使消费品价格下降(孙浦阳等,2017)。由于农村区位条件不佳,传统商业点很难覆盖全部地区,所以商品出现“品种少、单价贵”的现象,电子商务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网上购物平台,消费同等价格的产品,这一现象表现为电子商务可通过“价格效应”来促使城乡融合。综上,本文提出机制方面的研究假设2。

研究假设2: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业效应、环境效应、信息效应和价格效应。

图1 影响机制分析

三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及到城乡发展领域则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城乡融合的基本策略。城市和农村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两个相互作用、共荣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促进城乡融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逻辑和必然路径。本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本文拟选取“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人的融合”五个维度来构建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来设定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图2)。参照焦必方等(2011)在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构建中的思路,不但使用了体现城市和农村差距的指标,更选取了能够反映不同地区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周佳宁等(2019)、赵德起和陈娜(2019)在测度中国城乡融合水平时,不仅考虑到“城乡差别”的对比类指标,也将反映“城乡生命共同体”的状态类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在各维度的具体指标选择上,参考已有研究,结合全面性、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本文选取22项细分指标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重在要素流动、资源整合,本文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品价格、三大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数量入手选取指标;生态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侧重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从生态环境、居住条件和污染治理情况三个方面选取生态融合的指标;文化融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强调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乡村文明的发展程度,包括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文娱支出等;社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注重加强组织领导能力,涵盖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和居民基础生活保障水平;人的融合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关键点在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这里选择城镇化水平、就业和收入等情况来测评,详细指标见表1。

图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表1 城乡融合发展的测评指标体系

指标维度指标名称指标计算及说明指标属性指标名称产业融合GDP各地区GDP水平正a1二元对比系数(第一产业产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产值/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正a2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指数差异工业品价格指数-农产品价格指数负a3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第一产业总产值正a4生态融合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正b1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GDP负b2污染治理污染治理投资/GDP正b3人口密度比城镇人口密度/农村人口密度正b4城乡土地利用比农村住宅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正b5

(续上表)

指标维度指标名称指标计算及说明指标属性指标名称社会融合公共服务水平各地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正c1城乡居民失业保险参保人数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正c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比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负c3城乡人均道路面积比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农村人均道路面积负c4文化融合文化设施城乡每万人拥有图书馆数量正d1城乡文教娱乐项目对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农村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负d2城乡基础教育对比系数城镇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负d3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比城乡居民初中以上受教育人数比负d4人的融合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正e1人均GDPGDP总值/总人口数正e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负e3就业反差系数城镇居民就业比重-农村居民就业比重负e4城乡固定资产投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正e5

四 变量、数据及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算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指标选取,已有研究有众多提法,但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思考并不多见。本文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分别对应从“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人的融合”五个维度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具体观测指标如表1所示。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拟从省级层面来进行考察,指标数据源自全球统计数据平台ESP,包括《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数据库》《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库》《中国工业产品产量数据库》等。

2.核心解释变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近年来,众多机构发布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的有关测评数据,考虑到全面性和权威性,本文采用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中电子商务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该指数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除了总指数外,还包含规模指数、渗透指数、支撑指数和成长指数等4个子指数,这些子指数不仅关注电子商务既有的发展规模,还测评了各省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且包含了电子商务对传统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区域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等数据。

3.控制变量。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众多,为了避免因选取过多控制变量而带来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本文参考刘明辉和卢飞(2019)的研究,从城乡发展的四个不同维度来选取控制变量。分别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即机械总动力与耕地面积之比;城乡偏向收入分配机制,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即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耕地保有情况,即耕地面积与总面积之比。控制变量的数据均来自于各地区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控制变量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二)城乡融合发展指数测算

考虑到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区域城乡融合产生影响的时滞性,本文将在获得电子商务既有数据的前提下,测算推后一期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具体而言,基于2015—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测算,由于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香港、澳门、台湾7个地区的数据部分缺失,最终得到27个省级区域每年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总指数,限于篇幅,仅列出首尾两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比图(见图3)。根据图3,2019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高于2015年,其中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具体省份来看,北京和上海一直处于城乡高度融合状态;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基本完成轻度融合到中度融合的转变;四川、湖南等9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从勉强融合过渡到轻度融合;而青海、甘肃等5个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一直比较低。

图3 2015年和2019年中国各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比图

更进一步,从五个维度的分项指数变化趋势来看(如图4所示),产业融合指数上升最为明显,由2015年的0.42增加到2019年的0.61,上升了近50%,而生态融合指数却出现了连续下跌,表明污染治理投资的增加远远赶不上GDP的增长速度,生态融合对城乡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

图4 2015-2019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各分项融合指数变化趋势

五 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

(一)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阐述,并控制省份差异和时间差异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设定模型(1)来考察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

score

=

α

+

γ

+

β

idx

_

eco

, -1+

β

control

+

ε

(1)

式(1)中,下标

i

代表省份,

t

代表年份;

α

为个体固定效应变量,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各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城乡融合影响回归方程的截距项;

γ

是时间固定效应,是与个体差异无关而随时间变化的固定效应;城乡融合综合得分指数(

score

)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代表着具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idx

_

eco

)为核心解释变量,代表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考虑到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融合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里采用滞后一期的观测数据;

control

代表控制变量,本文选用农业现代化水平(

AML

)、城乡偏向收入分配情况(

UDS

)、非农产业发展情况(

NID

)和耕地保有情况(

RL

)共4个主要的控制变量。

(二)基准回归

表2为混合回归模型(OLS)、固定效应模型(FE)、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FE)的回归结果。从解释变量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对被解释变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系数来看,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未控制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回归系数值要大于双向固定效应的情形,这说明前两种方法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的问题,从而导致估计结果偏高,故列(3)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准确。

根据表2列(3)的估计结果可知: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值为0.0245,这一结果验证了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的基本假定。此外,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大多也表现为对城乡融合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现代化水平(

AML

)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呈现为在10%显著性水平上的负效应,系数值为0.016;城乡偏向收入分配情况(

UDS

)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呈现为在5%显著性水平上的正效应,系数值为0.0272;非农产业发展情况(

NID

)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呈现为在1%显著性水平上的正效应,系数值为0.1643;耕地保有情况(

RL

)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向效应。

表2 基准回归结果

变量(1)OLS(2)FE(3)TW-FEIdx_eco0.1201∗∗∗0.0361∗∗0.0245∗∗(0.0313)(0.0157)(0.0123)AML-0.0187∗∗-0.1410∗∗∗-0.0160∗(0.0084)(0.0163)(0.0101)UDS0.05740.04920.0272∗∗(0.0673)(0.1042)(0.0160)NID0.1767∗∗∗0.1789∗∗∗0.1643∗∗∗(0.0326)(0.0327)(0.0336)RL0.5622∗∗0.14410.1203(0.3244)(0.1377)(0.1293)_cons-1.4965∗∗-1.5246∗∗∗-0.8596∗∗∗(0.7060)(0.7062)(0.3206)Obs.135135135地区固定NOYESYES时间固定NONOYES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表3列(2)—列(5)分别报告了电子商务规模指数(

Idx

_

sca

)、成长指数(

Idx

_

gro

)、渗透指数(

Idx

_

per

)和支撑指数(

Idx

_

sup

)4个子指数对城乡融合影响的回归结果。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电子商务规模指数、渗透指数和支撑指数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成长指数的系数虽然为正却不显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发展模式较成熟的省份,在经过迅猛发展后,大致会呈现出持续发展乏力、市场潜力不足的态势。

表3 电子商务总指数及各子指数的回归结果

变量(1)(2)(3)(4)(5)Idx_eco0.0245∗∗(0.0123)Idx_sca0.0181∗∗(0.0106)Idx_gro0.0008(0.0058)

(续上表)

变量(1)(2)(3)(4)(5)Idx_per0.0218∗(0.0152)Idx_sup0.0109∗(0.0084)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_cons-0.2583∗∗∗ -0.5832∗∗∗-0.7291∗∗∗-0.5884∗∗∗-0.2405∗∗∗(0.0825)(0.2008)(0.3100)(0.2160)(0.0860)Obs.135135135135135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三)内生性处理

上文解释变量使用的是滞后一期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当期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不会影响到前一期的电子商务状况,因此回归估计结果不存在反向因果问题。但影响城乡融合的变量众多且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出现既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又影响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遗漏变量,如果遗漏了重要的变量也会导致内生性问题的出现。为了最大可能地消除模型内生性,这里运用工具变量法来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选用各省份平原占地比例作为工具变量。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物流业为依托,而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交通,显然,平原地区交通发展具有绝对优势,所以各个省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与平原占地比例存在较强相关性;另一方面,地形特征不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因此该工具变量基本满足外生性要求。

表4 内生性检验结果

变量(1)(2)Idx_eco 0.4240∗∗∗(0.0420)iv0.5160∗∗∗(0.0392)AML-0.12630.0110∗∗(0.2527)(0.0062)UDS-0.0621 0.2156∗(0.1244)(0.1655)NID0.3114∗∗∗ 0.1409∗(0.1246)(0.0931)RL-0.1521∗∗ 0.6248∗(0.0511)(0.3067)_cons0.0215∗∗∗ 1.1001∗∗∗Obs.135135F-value32.12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表4报告了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列(1)和列(2)分别代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根据表4结果,弱工具变量检验的F统计量值为32.12,大于临界值10,因此强烈拒绝平原占地比例为弱工具变量这一假设。在第一阶段的回归中,工具变量

iv

对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

%

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因此

iv

与核心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较强,再次证明了强工具变量的前提条件成立。在第二阶段中,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仍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因此通过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前文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六 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验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依照前文影响渠道理论分析中所提出的电子商务主要通过创业效应、环境效应、信息效应和价格效应等四个渠道机制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假定,本文选取创业活跃度(

EA

)、物流仓储用地面积(

ALS

)、城乡网民数比率(

RIU

)和零售产品价格指数(

RPI

)作为机制分析变量,分别检验影响机制。表5报告了影响机制检验结果,列(2)、 列(4)、 列(5)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指数的提高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促进创业活跃度、城乡网民比率、零售产品价格指数的提高,而列(3)中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对物流仓储用地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列(6)、 列(8)、 列(9)显示创业活跃度、城乡网民比率、零售产品价格指数至少在10%的显著水平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的提高,相反列(7)的系数为负,结合列(3)可得出物流仓储用地面积的中介效应不存在的结论。

从表5可以看出,零售产品价格指数为最重要的机制,很可能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零售产品价格指数变动,进而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市场供需平衡,最终推动了城乡融合。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创业积极性的提高和城乡网民数的趋于平衡来促进城乡融合的加深。

表5 电子商务促进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分析

变量(1)Score(2)EA(3)ALS(4)RIU(5)RPI(6)Score(7)Score(8)Score(9)Score(10)ScoreIdx_eco0.0245∗∗0.2616∗0.06230.1012∗∗∗0.5409∗∗∗0.0101∗0.0301∗∗0.0207∗0.0121∗0.0063 (0.0123)(0.1811)(0.0518)(0.0339)(0.2059)(0.0066)(0.0161)(0.0158)(0.0086)(0.2958)EA0.0148∗∗∗0.0151∗∗∗(0.0047)〛(0.0051) ALS-0.0610∗-0.0501∗∗(0.0391)〛(0.0250)RIU0.2468∗∗∗0.3221∗∗∗(0.0319)(0.0898)RPI0.0115∗0.0052∗〛(0.0083)(0.0039)Obs.135135135135135135135135135135控制变量YESYESYESYESYESYESYESYESYESYES

注: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七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主成分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5—2019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区域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城乡融合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2)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研究结论通过了内生性检验;(3)电子商务产生的城乡融合效应可以通过影响商品均衡价格、居民创业意愿和信息流通水平等渠道来实现,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机制是商品均衡价格,主要表现为零售产品价格指数通过影响城乡市场供需均衡水平来推动城乡融合。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研究结论为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助推城乡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工程项目,特别要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对于电子商务发展不充分的西部地区,不仅要完善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物流服务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要大力提升互联网覆盖率,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打破特色农产品销售在区域、地理上的限制。随着电子商务在西部地区的不断渗透,要形成一个农户带动一群农户,一个农村带动一片农村的发展趋势。而对于电子商务发展日趋成熟的东部地区而言,其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已经“后劲不足”,政府与市场需要通力合作,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大力培养电商专业性人才,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品,降低电商企业功能定位上的同质化,发展高端电商服务。此外,要实现持续高效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需调整发展战略,根据“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方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总言之,要因地制宜地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不断强化电子商务对城乡融合的促进作用,让电子商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城乡水平电子商务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张水平作品
“三思维”+“两化”+“三低”,看怡境如何用设计引领未来城乡生活新方向
作家葛水平
水平有限
辽宁大拇哥农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草案首审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电子商务: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